放眼全球國家和地區,印度尼西亞無疑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它不僅佔據赤道兩側,橫跨南北半球,還穿越亞洲和大洋洲,扼守馬六甲海峽。境內海岸線長達5.47萬公裡,僅次於加拿大。大大小小的島嶼多達1.7萬個,有著千島之國的美譽。
印尼的陸地面積也相當寬廣,接近190萬平方公裡,居世界第15位,人口已超過2.5億,排名世界第四。所有這些數據都充分說明,印尼在東南亞,猶如小巨人一般的存在。
按說,以印度尼西亞如此的龐大疆域和人口體量,理應成為國際上頗具影響力的地區大國才是。但時至今日,在國際舞臺上,為何總讓人感覺到,它連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小國都比不上,沒有什麼存在感呢?
一、落後的陸路交通影響。
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港口,對於發展外貿經濟來說,無疑是得天獨厚的條件,但印尼的島嶼實在是太分散了,星羅密布多達一萬多個,這對於地緣結構的完整性,造成極大的影響。
現今的社會,雖然海上交通航運能力不斷提高,但海洋的阻隔作用仍然不容小覷。印尼各島嶼間水上運輸雖然相對發達,但作為本地生產經營所倚仗的陸運,卻僅集中在幾個主要島嶼上。
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印尼的公路雖然全長34萬公裡,但大多數都是質量欠佳年久失修的破舊老路,高速公路只有1000公裡不到。這種落後的基礎設施和交通狀況,嚴重製約了印尼的經濟發展和投資環境的改善。
再加上數量眾多的島嶼之間,交通不便,缺乏直接的地緣聯繫。各島自成一體獨立發展,政府難以統籌規劃整合,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自然受到嚴重製約。
二、地理結構分散的弊端。
印尼的國家地理結構呈帶狀分布,東西兩端的直線距離長達5000公裡,跨了三個時區。除了東部的蘇門答臘與爪哇島相距較近,通過跨海大橋相連外,其餘諸島散落於海上,距離均在上百公裡以上。巴布亞島和最近的蘇拉威西島之間更是長達1000公裡,相互間只能以海運和航空方式聯繫。
航運和海運雖然有一定優勢,但劣勢也顯而易見。航空雖然便捷,但成本極高,不適合低價值商品的運輸。海運雖然價格低廉,裝載量大,但速度慢,貨物裝卸流程複雜,效率低下,小批量運輸沒有優勢。
即便是有跨海大橋相連,從蘇門答臘西北部運送物資到爪哇,也會因為狹長地形的影響,造成距離過於遙遠,物流成本高得嚇人。
所以說,印尼這種分散的地理結構,想要打造一個完整高效的經濟一體化生態圈,基本上不太可能。
除了過於分散和帶狀地形的影響外,印尼的地形分布也極不合理。在蘇門答臘、爪哇、加裡曼丹、蘇拉威西、巴布亞五大主要島域中,除爪哇島外,其餘四島均為山林所覆蓋,尤其是巴布亞島,幾乎全是高山雨林。
印尼以山地為主,零星的平原地帶分散在各個島嶼上,在這種地形條件下,想要發展大規模的工農業,形成產業鏈談何容易。而沒有發達的工業和農業,就不可能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步入發達國家提高世界影響力也只能是一句空話。
三、不可調和的民族分裂矛盾。
一個國家的穩定強大,需要有一個佔絕對主導地位的主體民族,來保證整個國家凝聚力,這也是印尼所缺少的。
印尼的主體民族爪哇族,人口只有1億左右,不到印尼總人口的一半,而且大部分還聚居在爪哇島,對於其它諸島並沒有什麼控制力。
再加上印尼統治者搞大爪哇主義,實行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導致其它民族對印尼政府怨聲載道,民族分裂意識日益嚴重。
從歷史上看,印尼和印度有相似之處,是荷蘭將這些大大小小的島嶼,變成了殖民地,才有了今天的印尼。荷蘭走後,意圖對各民族加強控制的爪哇主體政府,當然會招致強烈的反抗。
十多年前的亞齊獨立抵抗組織,以及至今仍然活躍的西巴布亞獨立運動,都能充分說明,印尼國內的民族矛盾的和解,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所以說,除了地理地形上的先天不足,不可調和的民族矛盾和分裂傾向,也讓印尼難以集中力量搞發展。而沒有強大的政治和經濟成果,即使體量龐大,想擁有國際影響力和存在感,也只能想想而已。
(參考資料:《印尼經濟發展的制度因素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