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伊始,電影院迎來了一部好萊塢科幻大片《信條》。
這部極度燒腦的科幻片,由好萊塢重量級大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繼《盜夢空間》、《星際穿越》後,並稱時空三部曲的最終篇《信條》的上映,無疑是各大影院視為救命稻草一般的存在。
但是《信條》上映後,票房並沒有取得傲人的突破。截止目前,總票房3.6億。而9月11日剛剛上映的另一部好萊塢電影《花木蘭》,由迪士尼動漫改真人電影製作,這部電影上映4天以來票房也只取得了1.7億。對於這兩部好萊塢大片在內地市場的票房狀況,再對比8月就上映的《八佰》,如今票房已經突破26億,產生了極度的對比性。
這種對比性,讓我們值得思考一個問題:難道以前堪稱「票房靈藥」的好萊塢大片現在不靈了嗎?
通過《信條》和《花木蘭》這兩部電影,我們看到,同比《八佰》的上映,儘管兩部好萊塢電影上映首日都奪得了票房日冠,但是隨後都被《八佰》強勢反超。這一方面,說明國產電影質量的提高已經可以媲美好萊塢大片。另一方面,《八佰》的宣發費用和票房號召力要遠遠超出《信條》和《花木蘭》。
那麼,話又說回來,《信條》和《花木蘭》為何會成為不敵《八佰》、跌下神壇的好萊塢電影呢?
首先,《信條》這部電影,諾蘭導演這次玩了一個新概念,逆熵。這個概念理解起來還不算難懂,但是當放在電影中,它會嚴重幹擾觀眾觀看時的直線思維方式。也就是說,如果觀眾沒有很好的逆向思維和邏輯分析能力,他們看到的就是一部混亂的電影,無法從中提取任何有效信息,也get不到電影的點。
正是因為這種高難度的觀影要求,導致很多觀眾看《信條》這部電影會望而生畏、或者看完給個差評。其實,諾蘭導演這部《信條》是他的「時空三部曲」的最後一部,這部電影拍攝出來並沒有是想科普給所有觀眾看的,他其實更大程度上是在完成自己的願望。這部《信條》是他的心願,如今以他的嚴格要求拍出來,就是最大的成功。
其次是電影《花木蘭》,上映四天票房1.7億。票房之所以不敵《八佰》,一方面是電影在國外是網絡播放,所以很多國內「白嫖黨」已經看過盜版(小帥對此問題的態度:呼籲大家一起打擊盜版,支持正版)。所以去電影院看的會少很多。另一方面,迪士尼的《花木蘭》拍出來是比較西化版本的花木蘭,這從電影中的額黃妝容、女巫的設定以及戰爭的表現方式等等都可以看得出來。這在很大程度上不會讓內地觀眾引起共鳴,畢竟她還是不太符合我們歷史文化中的木蘭形象。
無論是電影表現的「忠、貞、勇」的主題還是電影表達的思想,都是迪士尼對本土文化進行國際化的過程中,進行不斷取捨增添的過程。我們看到的《花木蘭》中有迪士尼文化的增加和修改、也有剔除和填補,它或許更適合國外人對木蘭形象的認知。
9月份的影院《八佰》仍然沒有強敵出現,《信條》、《花木蘭》兩部好萊塢大片都不敵《八佰》,跌下神壇。不出意外的話,9月《八佰》票房仍然有機會破30億了。不知道大家對這三部電影有怎樣的理解?大家認為《八佰》可以破30億票房嗎?歡迎大家在評論下方留言,和小帥一起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