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文化大國,有著幾千年的文化底蘊。無論是眾人熟知的詩詞歌賦,還是名家在課堂上所講的國學經典,都是我國的傳統文化。老祖宗為我們留下太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只要我們細細研究,總能從中發現文學的魅力,從而感悟出很多智慧。
對聯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一直都被人們所喜愛。對聯有著十足的趣味性,而且還關乎平仄押韻,又和詩詞很像,所以很多人都說對聯是詩詞文化的精簡版。
事實上,早期的對聯種類比較單一,而且流傳度不是那麼廣。有歷史記載,我國最早的對聯是出自三國時代。在明朝洪武年間,在江西廬陵就發現了一尊鐵鑄的十字架,上面刻有三國時代孫權赤烏年號,鐵十字架上有一副精美的對聯,上聯是「四海慶安瀾,鐵柱寶光留十字」,下聯是「萬民懷大澤,金爐香篆藹千秋」。
到了唐宋年間,對聯文化快速興起,比如唐代詩仙李白,北宋的大文豪蘇軾、佛印,都擅長對對聯,至今有關他們的對聯趣事有很多。比如馮夢龍的《三言二拍》就記載了很多有關對聯的小故事。
明清兩代,對聯文化可謂是十分普及,號稱「對聯大師」的明代才子解縉,就是一位對聯高手,還有清朝的鄭板橋、紀曉嵐,也都是對對聯文化頗有心得。對聯流傳至今,如今已經擁有很多種類,比如門聯、壽聯、輓聯、喜聯等等。
上聯:不論粗細長短,一律欣然接受對聯中最難的就是即興應對,蘇軾在這方面就展現了大師的風範。有一次蘇軾出門遊玩,當時烈陽當空,走了很遠覺得口渴,於是就到附近的染布坊裡討一杯水喝。當時蘇軾可我名滿天下,染布坊的老闆認識蘇軾,於是就想藉機向蘇軾討一副對子。
蘇軾喝了別人家的水,自然要為其代勞,於是也就欣然同意了。蘇軾先是圍繞染布坊轉了一圈,看著五顏六色的染布長短粗細不一,客人各有所求,都能一一賣出,於是就想到了一個上聯「不論粗細長短,一律欣然接受」。
染布坊的老闆看到這樣的上聯,有點摸不著頭腦,於是趕忙向蘇軾詢問下聯,蘇軾看出了染布坊老闆的疑惑,並沒有過多解釋,而是大筆一揮,隨即寫出了讓人嘆為觀止的下聯:「且看幹進溼出,只論深淺討錢」。這副對聯寫完,蘇軾還十分貼心地加了一個橫批:「好色者來」。
染布坊的老闆看到這裡,明白了蘇軾的意思,這是說自己的布料不論是長短還是粗細,都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且「幹進溼出」,又符合染布的特徵。很多人買布料都喜歡帶顏色的,而最後的橫批「好色者來」風趣幽默,又一語雙關,稱得上是一副上好的經典佳對。
古人喜歡對對聯,現代的人更是喜歡對聯這項文學形式。很多網友在網上寫好上聯,所來應對之人也是不計其數。一位網友就以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為題,寫了一副上聯,上聯是「如來翻山,佛跳牆」。
我們來看這副對聯,寫得很是巧妙,首先如來是《西遊記》中的人物,而後面的佛跳牆又是一道名菜,人物和名菜聯繫在一起,趣味十足。
很多網友看到這副上聯,紛紛開始想下來如何應對,但是由於上聯引述的是《西遊記》,所以下聯也要以名著應對,這下可為難了起來,一時間難倒眾多網友。這時候有一位網友,想了很久忽然靈機一動,對出了一副下聯「八戒洗澡,豬下水」。
這副下聯對得很是巧妙,豬八戒是《西遊記》中的角色,而且八戒洗澡,見於盤絲洞一回,而豬下水指的是豬的內臟,也可以做一道菜。而且下聯對仗工整,又和上聯意境貼合,屬於一副經典的好聯。
如果給你上聯:「不論粗細長短,一律欣然接受」,或者是「如來翻山,佛跳牆」,你能對出有趣的下聯來嗎?請在下方寫出自己的妙對,說不定更加的高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