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一部鴻篇巨製的美國科幻災難影片《後天》在全球上映,這是一部關於溫室效應帶來全球變暖引發地球災難的影片,也是一部讓人後怕、發人深省、耐人尋味,驅使人們用最乾淨的態度去接受災難途中人性亮點的影片。《後天》幾乎集中了所有的災難現象:砸向地面的體形碩大的冰雹、陸地上的超強颶風、江海之上肆虐滔天的洪水、伴隨而來的極度的天寒地凍。然而影片除了展現空前的自然災難外,更多的是闡述了兩方面內容:一為災難中人性與親情,如何用人性真情來安慰我們的驚恐,這種暖意是藉助傑克和山姆一對感情出現問題的父子來完成的,災難修復了他們的矛盾,災難又升華了他們的真情。
災難一旦與真情聯繫在一起,故事就有了緯度,精彩紛呈,高潮迭起。「我們的子孫將付出沉重的代價」「重要的不是看著自己的孩子長大,而是他會長大」「最重要的是平安的長大」,這段對話傾注了災難面前父輩們所有的深情厚誼。它讓我們懂得,無論我們的父母曾經讓我們覺得多麼的淡漠、忽視自己,事實上他們始終是深愛著我們,只不過我們不易察覺或者是我們根本並不打算去察覺。身處災難中,兒子用短暫而漫長的時光終於明白了所有人都不可能給予的、溫暖的、舒適的、安全的、滋養的、率真的、巍峨持重的、羞於表達的、疏於張揚的、隱藏在堅硬外殼之下的沉甸甸的父愛。這或許是影片著意要表現的主題,也是影片能夠產生悲壯的史詩所呈現的人性美!
影片另一方面內容我認為應為對生命的尊重以及災難面前應該持有的科學態度。電影展示中災難伴著狂風暴雨開始,雷電交加,大水肆無忌憚。災難面前,死亡被無限放大,生命脆弱得如同一隻螞蟻。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幸運者,每個人又都無法預測自己是否是幸運者。在人的生命與人類自己創造的文明成果的選擇面前,生命至高無上,沒有比生命更高的價值標準。於是,圖書館裡焚書取暖。管理員說:「不可以燒書,絕對不可以燒書。」森反問:「難道你們想凍死?」是的,因為人的存在,文明才得以存在。燒盡了所有,還可以從一無所有中重建文明。只要有生命就會用微小的身影呼喚生存的可能。生命永遠是最高的價值標準。
當氣象學家發現氣候的嚴重問題向副總統匯報請求處理時,副總統卻以不利於經濟發展為由拒不接受他的建議,政客永遠只關心經濟,因為只有經濟基礎才會有政治業績,從而就有顯赫的政治地位,君的威嚴與臣的無奈淋漓呈現。「明天之後,你會在哪?」這是《後天》宣傳畫上的幾個字,也是對所謂盲目政客的辛辣嘲諷!
美國環境倫理學家羅爾斯頓在《哲學走向荒野》中寫道:「地球生態系統支撐了並仍在支持著自然和人類的歷史,那我們應該如何形成對此生態系統的世界觀呢?也許人類最基本的義務,就是對跨越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這條偉大的生命長河的義務走向根本意義上的生態倫理只能出於對自然的愛。」
德國偉大詩人歌德也曾經說過,大自然不會犯錯誤,犯錯誤的是人。當物質上的難民急需經濟發展的救助,當精神上的難民急需靠財富來填補空虛,一切取決於我們是否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自然是無聲的、被動的、即便遭到壓迫,它也不會立竿見影地反抗,只有超過它能夠承受的限度,它才猛烈地還擊,這個時候,人只能美其名曰:不可抗力!
我們生活的世界,明天之後,或許真是後天。在什麼都超不過人類欲望的今天,我們無法預料明天,我們只能做好當下。「天行有常,不以堯存,不以桀亡。」每一天,讓我們珍惜大自然溫柔眼神對人類默默地守護,讓我們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生活,讓我們真心去感受親人無言而無私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