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把導語省了,直接切主題,聊聊「共情」這檔子事。
有一次,嶽雲鵬參加錄製《快樂大本營》,主持人自然少不了謝娜。
錄到某個環節的時候,嘉賓們聊到了教育子女的問題。嶽雲鵬就說,自己學習不好,輔導不了女兒,也沒寄希望女兒能學多好,只要她快樂就行。
也許小嶽嶽這句話真的是發自肺腑,也許是他覺得自己忙於演藝,虧欠了女兒,所以眼圈紅了、有點哽咽。嘉賓們紛紛附和唏噓,現場氣氛平緩而又嚴肅。
結果就在這麼個溫情暖暖的節骨眼,觀眾們的耳籠中突然傳來了一段熟悉的、標誌性的、槓鈴咣咣砸啞鈴般的笑聲:哈哈哈哈哈*N……
果不其然,謝娜。只見她的嘴角頂著顴骨,開心無比的說到:哈哈哈,你竟然哭了!
節目播出後,謝娜不出意料的被群嘲。
這次被群嘲的焦點,是說她「共情能力低」,完全不能設身處地領會嘉賓的感受,並給予合適的回應。
有人就毫不客氣地抨擊:連一個男人在節目上眼含熱淚,說希望女兒快樂的那種深愛都無法共情理解,虧她還是個資深主持人,更虧她也是孩子的媽!
很顯然,在共情這堂課上,謝娜是個很不好的反面教材。那正面教材什麼樣呢?
有一本書,叫做《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它以訪談形式記錄了一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礙者獨特的思維。其中有一篇文章,讓我印象深刻。
有一個精神病人,他總以為自己是個蘑菇,所以就每天蹲在牆角,不吃不喝。
負責治療他的醫生怎麼辦?醫生每天默默撐起一把傘,站在病人的身邊。
病人很奇怪,就問醫生:你蹲在這幹嘛?
醫生答:別說話,我也是只蘑菇。
病人不再說話。就這樣,一醫一患,兩隻蘑菇,天天一言不發的共同蹲在牆角,成了醫院裡一道奇怪的風景。
後來有一天,畫面變了,在病人已經接受身邊那隻「蘑菇」的時候,醫生卻突然站了起來,走掉了。
病人很奇怪:喂,醫生,你不是蘑菇嗎?你怎麼可以動?
醫生很平靜:蘑菇本來就能動啊,不信你也試試?
病人在驚訝中,有樣學樣,也跟著走了起來,離開了他一直蹲著的牆角。
沒多久,醫生開始吃飯,病人又很驚訝:蘑菇怎麼還能吃飯?
醫生依然平靜:不吃飯蘑菇怎麼長大?不吃飯蘑菇是要枯死的呀!
……幾周之後,這個病人痊癒了。
從現實角度來說,我覺得這故事肯定有很大的杜撰成分,但不礙事,它仍然很直觀地揭示了什麼叫做共情。
共情,就是感同身受,在他人遇到窘迫時,蹲下來,真正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思考和權衡,再找到最終的辦法,去協助別人。
當然,上面說了這麼多,其實很口語化,我們先不從世俗的角度去解讀共情,其實在心理學界、在心理治療中,共情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在社會認知研究中也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心理學專業領域,對共情有著詳細的定義。共情的英語,叫做Empathy,心理學界對它已經研究了一個多世紀。目前界內認可的共情定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提出的,他說:
共情,就是能夠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並能準確感知有關的情感成分和含義。
所以前文所說的醫生變蘑菇,你可以說它是一個杜撰的故事,但它絕對有著堅實的理論根基。
其實不必理會這些晦澀的專業解讀,我們只需要找到這個定義的核心就行,那就是——體驗別人內心,準確感知情感。
能否理解並做到這一點,直接決定著我們是否能感知談話對象的情緒、對方是否有繼續溝通的意願、以及我們該如何合理的展開後續行為。
簡而言之,共情能力,直接決定情商。
說到這裡,需要糾正一個概念,共情,並不是簡單的傾聽,也不是只比傾聽略高一層的同情。
別人傾訴,我們一言不發,讓別人宣洩出了苦悶的情緒,這算陪人解悶,不算共情,充其量是一個好的傾聽者、或者說是垃圾桶,
別人有了悲慘的遭遇,我們感到:唉,真可惜、真可憐,然後說一些安慰的話。這樣雖然也算從自身角度去理解了別人的感受,但這種情緒最多算是同情。
而有共情的人,不是這樣。他們對一件事情往往能有更深層次的認識,並且非常擅長做出正確的表達。
在安撫別人的時候,他/他不會說「這人真可憐」「別難過」這種沒有營養的話,而是會說「如果我是你,我會如何如何……」「如果這事攤在我頭上,看我不怎樣怎樣……」「那個渣男的電話給我,你看我不錘爆他的狗頭……」
這些話,比同情更令人解氣,因為說話者真正做到了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真正體會到了傾訴者的情緒和訴求,並且給出了實際的解決辦法——不管是否真的切實可行,但聽起來真的很打動人,因為聽起來真的是在幫我想辦法,所以我很感動!
所以說,共情就是能讓對方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和被看到,讓人即使處於困境中,也能夠感受到溫暖。共情是你走出自己的世界,走進了別人的內心。
情商可以在鍛鍊中提升,共情能力也可以,只需要記住三個步驟:識別-接納-表達。
識別,就是要培養出正確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也就是所謂的感同身受,在這個過程中,要弄明白對方的情緒根源到底從何而來,是客觀因素導致、還是主觀認識使然,他/她的訴求痛點在哪裡,解決的路徑又在哪裡。
接納,要把對方的情緒接收轉化為自己的情緒,換位思考,但是要注意,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理性,否則就會被對方的情緒浪潮所吞噬,最後難免變成雙方共同參加的吐槽大會,也就得不出可行的解決辦法了。更糟糕的是,等對方事後冷靜了,還可能以為你是個應聲蟲。
表達,就是最終對別人的感受做出正確的回應,從而減輕他人的痛苦情緒。在這個階段只需要記住一句話,人想表達的永遠不是他/她所說的內容,而是渴望被理解的心情。
至此,收工大吉。
當然,說到這裡,我覺得應該再補充一句。也許有人覺得所謂的共情能力高,就是去刻意逢迎討好。這樣解讀大可不必。
共情能力強的人,有時確實比較容易覺得自己應該對別人的情緒負責,總想讓每個人都快樂。這很辛苦的,沒有必要。
請記住另外一句話,我覺得這句話更關鍵,要學會選擇值得共情的人,不必對所有人都共情得那麼強,太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