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來自《正常人》,愛爾蘭作家薩莉·魯尼的一部小說,講述兩個年輕人的愛情故事。
跟所有的小鎮一樣,康奈爾和瑪麗安長大的小鎮卡裡克裡也沒有秘密。人們喜歡用自己知道的有限事實去評價別人的生活,熱衷於站隊,也善於孤立。瑪麗安是被孤立的那一個,她不合群,總是獨來獨往。康奈爾是受歡迎的那一個,他有一群朋友,他在意他們的眼光。在康奈爾的要求下,這兩個年輕人悄悄維繫著一種戀情關係,以為沒有別人知道。當康奈爾發現他們的關係暴露時,他邀請了另一個女孩去參加畢業舞會。
康奈爾和瑪麗安在大學裡重逢,恢復了過去的關係。康奈爾意識到保守秘密的無意義,這一次他們在朋友面前保持坦誠,可是他們也發現,這段關係的反反覆覆、分分合合的根本原因並非是選擇隱秘還是公開,而是他們各有癥結,不敢面對他們之間的愛情。康奈爾和瑪麗安都被包裹在這些癥結裡,認不清楚自我,也漸漸模糊了對方。慶幸的是,他們一直互相追隨,誰也沒有放棄,互相幫助對方發現新的人生。
小說的結尾,康奈爾終於可以在清醒的狀態下向瑪麗安表達他的愛,而瑪麗安也終於做好分離的準備,可以坦然接受即將失去的和已經得到的。「他或許不會再回來了,她心想,或許他會回來,卻變成另外一個人。他們現在擁有的將一去不復返。然而對她而言,孤獨的痛苦遠比不上她曾經的痛苦,那種覺得自己一文不值的痛苦。他將美德贈給了她,現在它是她的東西了。與此同時,他的人生在他面前展開,通往四面八方。他們為彼此做了很多好事。真的,她心想,真的。一個人真的可以改變另一個人。」這是瑪麗安最後的心理活動,她知道,她和康奈爾都要重啟人生,屬於「正常人」的那種人生。
小說在一個傳統的人物關係設置中講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故事,寫愛情裡的雙方如何互相影響。有過戀愛經驗的讀者大概都能從中得到共鳴,你被對方改變,而你也潛移默化改變著對方。這種改變不是在矛盾激化時歇斯底裡要求對方去做些讓步和犧牲,而是發生在生活裡一件又一件的小事中,沒有互相提什麼具體要求,突然有一天就在對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自己身上也散發出屬於對方的氣息。魯尼對這種影響的書寫非常細膩,讓讀者可以輕易地走進主人公的內心,體味那些糾結和掙扎,理解後來的釋懷和坦然。「這些年來,他們就像一盆土中的兩株植物,環繞彼此生長,為了騰出空間而長得歪歪扭扭,形成某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姿態。」魯尼寫道。
魯尼跟她筆下的主人公一樣年輕,她出生於1991年,2013年畢業於都柏林聖三一大學英文系。她熟悉康奈爾和瑪麗安的校園生活,年輕的學生從不避諱表達自己的社會觀點,熱情又天真地討論著政治,他們穿梭在一個又一個派對,不管他們是否真的覺得那很有趣。她也熟悉年輕人面對愛情時那種微妙的心理期待,跟30歲、40歲的人不一樣,他們從來不會明確表達,但卻在猜測中起伏著脆弱的情緒,她在康奈爾和瑪麗安的關係中將這種心理展現得淋漓盡致。
小說的時間線是2011年到2015年,屬於魯尼所生活的時代,屬於魯尼的青春時光。但是,除了其中一些社會公共事件和政治觀點,這個愛情故事其實並沒有那麼強烈的時代感,它可以發生在過去,也可以出現在未來,影響兩個人的不是時代,而是他們本身。中國的很多青春文學對「傷痛」的認知和表達有著驚人的共識,致力於一種「沉重」的刻畫,並且一定要在其中呈現時代大事件,仿佛唯有這樣才是時代大格局。與之相比,《正常人》是輕盈的,也是動人的,它沒有刻意描寫時代,卻超越了時代,它專注於呈現兩個年輕人的互相影響,卻讓所有年輕過的讀者得到共鳴。
幾個月前,由《正常人》改編的同名劇集已經播出。在豆瓣上,有7萬多人參與評價,給出了8.7的高分。鏡頭比文字更加直觀,青春的氣息撲面而來,但是魯尼所用的那種精妙的套嵌結構和細膩的心理描寫一點都不遜色於這種直觀,通過魯尼的文字,我們可以聽到關門聲蕩在石頭牆上的迴響。
作為讀者,遇到薩莉·魯尼和《正常人》是一種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