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殊化名梅長蘇,隱匿江湖,十二年後重返金陵。為的是扶持靖王登上皇位,來洗雪赤焰冤案。可當時未來皇帝的人選,也就太子譽王兩人炙手可熱。靖王還遠不是這個牌面的人。而且靖王這個人性情耿直,不喜歡權謀機心。這樣一個不被重視、奪嫡動力不足又厭倦梅長蘇這類謀士的人,要想激發他的鬥志,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梅長蘇卻用了兩次見面,就堅定了靖王的奪嫡心智。那他是怎麼做到的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梅長蘇與霓凰宮中散步,意外看到掖幽庭一個太監在鞭打罪奴庭生。恰逢此時,靖王趕到。梅長蘇與靖王初次見面,他並沒有直接表達心意,而是首先安撫庭生。要是一上來就說靖王殿下,我很看好你。我蘇某也是個牛人,我們一起奪嫡吧。估計靖王反手就是一個三連,你誰?你想幹嘛?我們很熟嗎?梅長蘇覺察到靖王很在意這個罪奴庭生,於是他決定施以援手。他直接把庭生攙扶起來,跟庭生進行了一番交談。「這本書你能全看懂嗎?讀書就像蓋房子,根基要正,剛開始要選一些文風簡明的,先學聖賢做人的道理,這本書固然好,可是你還小,字還未必認全,如果沒有人講解,你領悟不到其中的精益,我家裡有好多書,如果你喜歡,我教你念書好不好?今日你先回去,過些時日,我就想辦法把你接出來」。
對靖王來說,常年奔波在外,不可能每次都能護著庭生。自己雖然是皇子,但從不受皇帝待見。想救出庭生無疑是痴人說夢,如果梅長蘇能夠幫他一把,也可以了卻他的一樁心事。所以第一次見面梅長蘇決定救庭生。一方面賣個人情給靖王,另一方面與靖王成功破冰,為進一步建立信任營造了機會。
有時候我們求人辦事會覺得很難,這是為什麼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互惠的前提。一段關係的建立,就是你對別人有所求,同時別人也有求於你。梅長蘇自然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他通過救庭生換來了下面這次與靖王最重要的談話。
一見面,靖王就質疑梅長蘇來金陵的動機,說沒想到蘇先生跟太子譽王很熟,空有一身才華,竟然甘心當一個謀士。梅長蘇自然回答,當一個謀士有什麼不好,一旦功成,就會有位極人臣的富貴。靖王順勢問:「那麼先生是想選太子還是選譽王呢」「我想選你,靖王殿下」。梅長蘇語氣堅定,表明選靖王反而讓靖王覺得梅長蘇是在開玩笑。於是靖王說了下自身的條件,「那先生可就太沒有眼光了,我母親在後宮只是次嬪,並無顯貴外親,我三十一歲了,還未封親王,素來只跟軍旅粗人打交道,朝中三省六部,沒有半點人脈,你選我能做什麼?」
靖王的意思是說呀,我現在還是個青銅,你選誰不比選我強,跟著我怎麼可能有前途呢?你是在逗我吧。靖王奪嫡信心不足,但梅長蘇早有準備。在承諾救出庭生之外,他拋出了靖王在意的另一件事兒。截斷太子和譽王的至尊之路。果然,靖王當即表示,如果可以截斷太子和譽王之路,自己願意付出任何代價。至此,梅長蘇基本已經堅定靖王奪嫡的心智。但是靖王仍然不能對梅長蘇完全信任,他懷疑梅長蘇動機不純,他心裡一定在想,自己素來不喜歡步步心機的人,即使將來登上皇位,梅長蘇也不會得到多大的榮寵。關於這一點,梅長蘇應該也很清楚,那你梅長蘇還願意扶持我到底是圖什麼呢?
換句話說,如果想要人前富貴,位享廟堂,你梅長蘇跟著太子、譽王,甚至是其它皇子不比跟著我強。梅長蘇看出了靖王的心思,他說沒錯,要論條件,靖王殿下確實沒有太子譽王好,可是我更看重的是殿下的心性,與那兩位都不同。意思很明白,選太子譽王這條路太好走,不夠刺激有趣,不想選他們。其他成年皇子中,三皇子身患殘疾,六皇子胸無大志,不能選他們,所以只能選你了。雖然以你靖王的心性很難滿足我位極人臣的富貴,但是來日方長,我們有時間慢慢聊。到這裡梅長蘇關於動機的說辭才算嚴絲合縫,順理成章。靖王也就相信了。
這兩次見面看似很隨意,但梅長蘇卻非常謹慎,而且每一個細節都把握得很有分寸。梅長蘇首先通過互惠法則搭救庭生,消除了靖王的防衛心理,而當靖王表示自己奪嫡意願不強的時候,他再次利用互惠法則,拿堵住太子、譽王至尊之路作為交換,成功地激發了靖王奪敵的信心和鬥志。又在靖王多次質疑自己動機的時候,適時列舉了各位皇子的實際情況,讓靖王相信自己的選擇和動機是有事實依據的。從而讓靖王對自己產生信任感。
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難免會有求於人。那怎麼樣才能讓別人願意滿足你呢?相信從梅長蘇激發靖王奪嫡的這兩次對話中,你已經找出了一些辦法。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如果你喜歡的話,歡迎點讚評論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