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系列動畫片的最新續作,又有暑期檔加持,《精靈旅社3》自2018年7月13日登錄北美院線以來,開畫當日就以1665萬美金的單日票房奪冠,遠遠超越位居第二的《摩天營救》多達738.2萬美元。同樣的口碑和票房效應,也在登陸中國院線後重演。
作為索尼動畫出品的代表作,《精靈旅社》系列作品不僅在票房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國際獎項上也是不遑多讓。那麼,《精靈旅社》系列動畫的這股巨大能量,究竟來源自哪裡呢?
與之相比,自點映以來就收穫眾多媒體、觀眾一致讚譽的國產動畫《風語咒》,雖然也在貓眼、淘票票兩大平臺上分獲9.2和8.9的高分。且有超過17萬人給出了五星好評,但是從票房成績來看,卻與隨後上映的《精靈旅社3》相差甚遠。
同樣是高分佳作,為何國產動畫在與歐美同類型作品的對決中屢屢受挫?造成這一尷尬結果的原因究竟何在?又有哪些解決之道?要說清楚這些問題,還要從《精靈旅社》系列說起。
主打「怪力亂神」的《精靈旅社》究竟好在哪裡?
2012年第一部《精靈旅社》橫空出世,在全球創下了3.58億美元的票房佳話。三年後續集回歸,更是斬獲了4.73億美元的全球票房,成為當時合家歡觀影題材的不二之選。而這一次,《精靈旅社3》上映後北美首周末的票房表現,已經再次印證了「精靈IP」的持久魅力。
作為索尼動畫出品的代表作,該系列作品不僅在票房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國際獎項上也是不遑多讓。首部《精靈旅社》就曾在第70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動畫長片和第40屆動畫安妮獎最佳動畫長片的競選中獲得提名;第二部也獲得了第43屆動畫安妮獎最佳分鏡的提名,甚至還入圍了第88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提名。
那麼,《精靈旅社》系列動畫的這股巨大能量,究竟來源自哪裡呢?
首先,作為一部吸血鬼題材的動畫電影,《精靈旅社》系列在人物設定上就非常有趣。主角德古拉伯爵高貴、冰冷,在出場伊始就具有強大的壓迫感和威嚴感。可事實上,他不僅心地善良,還是個超級奶爸和女兒控。
而另外幾個出場的角色,比如「118歲」成年的吸血鬼女兒梅菲絲,窮小子人類喬納森,科學怪人弗蘭克等,也可謂各具特色,存在著不同程度上的反差萌效果。許多觀眾評價「他們甚至不需要說臺詞,光是一舉一動就讓我忍不住想吐槽。」
這種令人忍俊不禁的反差萌,在《精靈旅社3》中表現得更為明顯。與前兩部系列作品不同的是,這部最新續作的故事並不在「旅社」中展開。導演格恩迪·塔塔科夫斯基因為在自己的一次遊輪旅行中得到靈感,決定讓這些可愛的「鬼怪」們也走出深山老林,給他們安排了一次海上度假。
於是,當觀眾們看到高貴的吸血鬼伯爵德古拉麵朝大海,卻穿著一件花褲衩的樣子,當然會有強烈的喜劇效果。而他的女兒梅菲斯則開始扮演一個「家長」的角色,千方百計阻撓父親戀愛。這些角色間的變化,無疑為觀眾帶來了更多的驚喜。
除了在動畫角色上的精彩設定,《精靈旅社》系列還秉持著一貫的思想定位,除了花樣百出的十足創意,以及在角色設計上的別具一格外,還始終主打具有普世價值觀的親情牌。片中對於父女情的刻畫尤其讓人為之動容。此外,該系列作品中針對各類角色進行的不同的動作設計,還有背景音樂的精心製作,也都成為作品能夠吸引觀眾的成功要素。
「天壤之別」的中外動畫電影
隨著近兩年中國電影市場的飛速發展,各類國產片都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相比之下,倒是國產動畫電影的發展始終不能盡如人意。除了《喜羊羊》《熊出沒》這種低齡化、低智化作品大行其道外,雖然也曾出品一些面向成人甚至是全年齡段的作品,卻始終無法與皮克斯、夢工廠這些頂級動畫公司相提並論。
據統計,2015年中國的動畫電影的票房成績為45億;2016年這個數據進一步上漲至79億;而2017年,其總票房卻暴跌至前一年的水準,只有47億。
在這47億票房中,票房過億的作品共有10部,其中美國動畫電影佔據了一半的席位,中國動畫電影雖然也有4部上榜,但由於《尋夢幻遊記》和《神偷奶爸3》這兩部美國動畫的票房總和已經超過了21億元,所以毫不客氣的說,中國動畫電影市場的收益其實主要還是靠國外動畫電影的貢獻支撐起來的。
至於這4部國產動畫電影又是什麼呢?《熊出沒》和《倒黴熊》偏少兒向,《賽爾號》大電影屬於純粉絲向少兒作品,只有《十萬個冷笑話2》是偏成人向的作品。
由此不難看出,無論是從故事角度還是製作層面來說,國產動畫電影都很難被打上「合家歡」這個標記。特別是對多年以來一直在接受迪士尼類合家歡動畫洗禮的中國觀眾來說,國產動畫的低智化已經成為「拒人於千裡之外」的首要原因。
正如影評界的普遍觀點所認為的那樣,國產動畫相對於好萊塢動畫,雖然已經在美術、特效上都有了不小的進步,但最根本的差距還是在講故事的能力上,而這一項恰恰又是一部動畫電影最為重要的核心環節。缺少創新化的突破思維,已經成為國產動畫所面臨的最大瓶頸。
而作為近鄰的日本,在動畫電影產業上也同樣走在了我們的前面。多年來一直風靡全亞洲的宮崎駿系列動畫,讓《千與千尋》《起風了》等吉卜力經典作品不僅走出了國門,甚至在世界動畫電影領域也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2016年上映的日本動畫電影《你的名字》,不僅口碑爆棚,在中國上映後也攬獲了超過5億的票房收入。而它之所以能夠如此成功,原因就在於它能把故事講得流暢圓滿——是的,哪怕只是中規中矩地講好一個能讓觀眾信服的故事,就已經足夠。
「合拍片」能否成功突圍?還要時間來給出答案
近幾年來,國內參與動畫電影投資製作及出品發行的企業和機構已經增長至近百家。以2013年為例,共製作完成並取得公映許可的動畫電影達到29部,其中有26部登上了大銀幕,其票房產出為6.6億元,同比2012年增幅超過50%。
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動畫電影也開始採用合作出品的模式進行投資。而採取這種出品方式的利好之處就在於,一方面可以有效分攤投資風險,降低投資門檻,同時還可以整合雙方的優質資源,形成優勢互補的局面。
在「合拍片」的1.0階段,國產動畫電影通過堅持原創之路,越發重視製作和內容,並相繼推出了如《魁拔》《熊出沒》等系列動畫影片,兼顧兒童和成年人觀眾的觀影趣味,將觀影年齡層逐漸予以提升,進一步拓展國產動畫電影的目標受眾範圍。
但是由於國產動畫電影的低幼化印象仍然影響著觀眾的接受度,且這一階段的作品仍停留在「小手拉大手」的親子群體,或乾脆選擇面向小眾的成年觀眾群體,在動畫藝術效果和「全年齡」觀眾票房吸引力方面,並未真正實現如好萊塢動畫電影般的「合家歡」效果。直到通過與好萊塢等國外優質動畫公司的不斷磨合,才逐漸由1.0版本晉升為2.0版本,陸續推出了包括《大聖歸來》《小門神》在內的一系列「老少通吃」的動畫佳作。
至於中國動畫電影在「合拍片」的2.0時代還將為我們帶來多少驚喜,或許真的只有時間能夠給出最後的答案吧。至少,希望已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