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1月7日電題:最北教師:無聲滋潤最北國土
新華社記者黃騰、孫曉宇、王君寶
北緯53度多,氣溫零下40多攝氏度,這是中國最北村莊——黑龍江省漠河市北紅村。村中北紅小學的講臺上,王忠雷對即將放寒假的學生事無巨細地叮囑著。午後陽光照在課桌上,窗外山坡上聳立著一棵棵身披白雪的青松。
「那時候看校名,還以為在縣城。」王忠雷笑著說,師範體育專業大學畢業後,他應聘漠河的特崗教師,選擇了校名不帶「鄉」「鎮」的北紅小學。上班後發現,北紅小學只是北極鎮中心學校的教學點,距縣城130多公裡。「完美地避開了鄉鎮,結果卻到了村裡。」王忠雷至今已在這裡任教10多年。
「沒水、沒電、沒網、沒車,冬天大雪封山後,村子徹底『與世隔絕』。」王忠雷回憶,剛到北紅村時,村裡不通自來水,每天供電僅三四個小時,沒有網際網路,缺乏公共運輸,下班後讀書看報都沒法實現,村裡買不到吃的,有時只能幹吃主食,在他之前的老師都是幹幾個月就走。物質與精神雙重貧瘠,讓他也有了離開的打算。「太陽落山後村裡又黑又靜,和我媽打電話,我哭了。」王忠雷說。
學生們看王忠雷「太可憐」,不約而同從家裡帶來一堆蔬菜,有村民殺豬,也給他留最好的肉。王忠雷不忍心了,他想,再待一學期,一學期結束,他又想,送走這屆學生。「送走一屆又想再帶一屆,結果一直待到現在。」
「年紀輕輕跑到大山裡教書,不容易。」學生湯雨涵的父親湯雁說,村裡有了「不走」的老師,孩子們才能更安心學習。
位置偏遠,師資緊張,學校條件也不好。王忠雷又教上數學課,為提高教學水平,他無數次外出旁聽外校老師上課,參加培訓。有人把體育老師教數學當笑話,王忠雷不愛聽,下決心把數學教好。
王忠雷到北紅小學三年後,女友於晶也到這裡工作,學校教學由「單出頭」變成「二人轉」。後來他們結婚了,僅有的十幾名學生見證了他們的愛情。為支持兒子工作,王忠雷的父親也來到北紅小學幫忙燒鍋爐,這裡真的成了他的家。
2020年夏天,王忠雷完整教過六年的第一屆學生升入初中後,多人中考分數達到地區重點中學錄取標準。學生們打電話說:「老師,我們給你正名了。」王忠雷高興得「在屋裡來回躥」。
10多年裡,王忠雷經歷過煤氣中毒,經歷了結婚生子,北紅村也擺脫了貧困,實現了通電、通水、通網,並利用獨特的地理優勢發展旅遊。村民受教育意識變強,學校條件變好,投影儀、電腦、文體用品逐漸齊全。王忠雷說,這些年共有40多名學生從這裡畢業,升入中學、考上大學。
目前北紅小學算上王忠雷夫婦僅有4名教師,十幾名學生。王忠雷說,現在他依然不確定能在這裡堅持多久,但他和妻子將永遠珍視在最北國土當老師的經歷。「守土保疆,不僅僅有著用生命與鮮血去拼搏的宏大壯烈,也需要知識與文化的潤物細無聲。」王忠雷說。(參與採寫:邢路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