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關注了橫店的公眾號以後,感覺古裝劇的服化道趨勢盡在掌握,所以其實一年前就見過了《陳情令》的海報,當時印象最深就是藍忘機頭上的「綁帶」。
近期開播以後才知道大家管這個叫「抹額」。為了可以努力地蹭上這個熱點,特別去找了入坑的「短髮女神」當顧問,她給了我原著小說裡的相關描寫。
這幾名少年襟袖輕盈,緩帶輕飄,仙氣凌然,甚為美觀,那身校服一瞧就知道是從姑蘇藍氏來的。而且是有藍家血統的親眷子弟,因為他們額上都佩著一條一指寬的捲雲紋白抹額。
姑蘇藍氏家訓為「雅正」,這條抹額意喻「規束自我」,捲雲紋正是藍家家紋。客卿或者門生這種依附於大家族的外姓修士,佩戴的抹額則是沒有家紋的。
藍思追似是在考慮措辭,斟酌了好一陣,才道:「是這樣的。姑蘇藍氏的抹額,喻『規束自我』,這個前輩你知道吧?」
……
藍思追繼續道:「而姑蘇藍氏立家先祖藍安有言,只有在命定之人、傾心之人面前,可以不必有任何規束。所以,歷代以來傳下的教訓都是,呃,我們家的抹額,是非常非常私人且敏感的珍貴事物,除了自己,任何旁人都不能隨便觸碰,不能隨便取下的,更不能夠系在旁人身上,這是禁忌。嗯,只有,只有……」
簡單總結一下,這個抹額在原著作者的設定裡是家訓+家徽+私人貴重物品。外觀則是「一指寬」並且有「捲雲紋」的「白色」帶子,據說在某些情節裡表示這個帶子並不短。
先插播一段說明,中國歷史上並沒有發展出「家紋」來,這大概屬於當代網絡作者受到日韓文化影響以後加入的。與此類似的還有「嫡庶」,之前也扒過一篇《庶女有毒?還是韓劇看多了中毒!》。
之前有人收集過關於網文小說裡那些令人噴飯的服飾描寫,它們的相同之處都是存在於文本裡似乎是通順的,一旦在腦海裡具象化就往往顯得令人震驚。還好這個「抹額」設定一直到漫畫版都挺順暢的,甚至還很符合當下受眾對於「仙氣」的追求。
一直到劇版的真人演繹,看似和漫畫差別不大,但是大家分明發現了這個「抹額」真的好像有點怪(醜)。
從表面上看,可以歸類為演員的臉型不兼容,以及劇版在漫畫版基礎上做的一些改動幾乎全是敗筆。比如在「抹額」中間掛金屬片、省略到了營造仙氣的飄帶、將「抹額」插入頭髮卻很不逼真。
而且,動漫的古裝形象裡經常會出現一些奇怪的配件,但是真人影視劇裡則很少有。加上這麼一條「抹額」對於影視劇本身的觀看習慣來說,也是很突兀的。
回到我們這個號的「本職工作」,就該告訴大家歷史上的抹額究竟是個什麼情況了。
文中與文末廣告是平臺提供給公眾號創作者的變現方式,根據瀏覽和點擊會產生分成補貼給作者。顯示內容是由系統根據大數據自動匹配,每個人都不同,我也無預計大家能看到的。如有打擾,請多包容。
作為眉毛以上的額頭裝飾物,抹額在歷史中隨處可見。但是我個人不建議因此就認為這些之間有直接的發展傳承關係,因為它們之間的形態不僅有較大區別,而且抹額的獨創性和研發壁壘都幾乎沒有,無論是從其他相關物件發展而來還是突然出現,都是很順理成章。
這麼說吧,在廣義的抹額範疇裡,不少人把我們之前提到過的《大唐女兒行:被於正解鎖了一個新玩意「透額羅」 | 劇說服飾史》也被算在內了。
不過我們還是可以總結一些關於抹額共性的地方——
1,它沒有強烈的性別屬性,也就是說男女都有在用;
2,它可以搭配其他巾帽或首飾使用,獨立使用反而比較少見;
3,早期應該是具有功能性,其作用常見是束髮、保暖等;
4,它有裝飾性,所以使用鮮亮色彩或裝飾珠寶的案例也挺多的。
但無論是《魔道祖師》原著裡的設定,還是動漫化的美化,再到劇版的演繹,其實都不太符合中國歷史上的抹額,即便抹額的家族是如此的龐雜。(防槓說明見《影視劇吐槽的那些事兒:專業解答「槓」和「疑」》)
早期的抹額可能和勞動需求是有關係的,民間多有佩戴,武士兵卒也會使用。在唐代章懷太子墓壁畫上就有明顯的形象,突出的紅色抹額就扎在幞頭外面。(幞頭說明見《幞頭:成本最低的穿越道具,請接好這塊大黑布!| 熱點舊文》)
類似的「絳抹額」、「紅羅抹額」、「緋抹額」的記載很常見,可以理解為一些依仗將衛和樂者舞者某種意義上的制服吧。
這個處理方式,敦煌壁畫裡的吐蕃贊普也有類似的(見《敦煌服飾藝術再現……再現了嗎?》)紅頭巾。由於《續漢書》的註裡提到過抹額來自於北方,所以也有人認為可能是來自於北方民族。
也有人覺得,抹額可以一路推斷到商代,如殷墟出土的石人有的腦袋上就戴了一個圈兒,是不是就是抹額的發源呢?不過說實話這個還是有點牽強,又難以論證。
對於我們來說,更為具象或說更熟悉的,應該是明清時期的抹額了,也有叫眉勒、箍兒等等。
比如《金瓶梅》裡提到的珠子箍兒應該就是一種工藝繁複、裝飾雍容的抹額。
△ 《崇慶太后萬壽圖》裡后妃的部分,可以看出當時的確流行這種戴法。(圖via@新水令)
在清宮的一些漢裝畫像裡,女性佩戴抹額的形象就更為清晰明確了。而且材質應該也隨著季節而變化,由此可見其日常性。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破案了?原來《陳情令》裡那個細條條的抹額在這裡啊,甚至於《魔道祖師》作者在描寫這段的時候可能也直接或間接受到了影響。
但是很顯然這是藝術化處理以後的結果,因為無論是《紅樓夢》相關的繪畫裡,還是抹額的相關實物裡,都基本看不到這麼窄小的。
只有在清初的《金瓶梅》插圖裡可以看見一些類似的,不過當時的髮髻十分蓬鬆高聳,抹額很難像一般情況那樣勒住。
影視劇裡的設定也只能是影視劇,它和現實的不同就在於它不僅不需要考慮實用性,而且視覺效果的性價比要高。不難發現,要是按照1987年半《紅樓夢》那麼做,不僅很難勒住,抹額還有點顯得寒酸,完全不符合賈府的財力、
如果說,非要給抹額這類東西像個比較好理解的參照物,大概就是髮帶了。
髮帶既可以束髮也可以保暖(勉強),而且純粹拿來裝飾也是很好的,當然也能拿來炫富(只要你願意)。而且也是男女通用的。
影視劇裡的細條條大概就是下面這種,弄得好就是很好看的,弄不好就是很古怪,現實生活中沒幾個人這麼搞,但是畫成漫畫應該是好看的。人類啊,總是對真實的人類本身,如此難以接受……
※ 如無另外標註,文章為 春梅狐狸 原創,如有疏漏歡煩請指正,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須經授權並支付稿費;
※ 所使用的圖片、視頻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以協商相關事宜。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 最近的文章 *
臉著地的藏狐,故紙堆裡的服飾愛好者
[ 百度百科TA說特邀科普作者 ]
我的書《圖解中國傳統服飾》正在促銷
全網低價:44.90 元(限時45折+包郵)
複製¥f2UQY7wjmnR¥打開手機淘寶立即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