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王擊凡
這些年,我們在很多音樂類綜藝的導師席上,都能看到胡海泉熟悉的身影。在評論別人的音樂時,跟其他導師相比,海泉的姿態總是別具一格。他從不故作深沉,也不會端出高高在上的架子,而是永遠都像那個沒有壓迫感的鄰家大哥一樣,把自己的觀點娓娓道來。
「靜水流深」,其實也是胡海泉一直以來給我的感覺。正如他名字裡的「海」跟「泉」,既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江河大海,同時又是永遠鮮活、始終保持流動性的清溪泉水。
想要成為海泉這樣一個「如水」的人,實在是需要很高的人生智慧與段位,才能做到。
做人做事都如水一般柔軟的胡海泉,他所創作出來的作品,也跟他這個人一樣如水清澈,甚至還具有與生俱來的「詩性」。
當然,胡海泉之所以能被大家尊稱為華語樂壇的「音樂詩人」,絕對不是虛無縹緲的虛銜。10歲開始就在報刊發表詩歌、散文的他,在娛樂圈寫作的人當中,是真正的「著作等身」。
早在2002年,剛出道不久的胡海泉,就已經正式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詩集《羽•泉之泉靜靜地流》。「我沒有獨木成林的碧綠,卻甘願為一隻鳥兒擋風遮雨」,胡海泉在二十多年前寫下的這句詩,仿佛也為此刻終於「獨木成林」的自己,埋下了一個深深的註腳。
歌手胡海泉寫作,絕對不是過把癮式的玩票而已。無論是2012年出版的詩集《海泉的詩》,還是2014年出版的隨筆集《問泉》,都是相當認真的文學作品。這些變成了鉛字的詩性文字,剛好也為胡海泉2020年發行的首張個人專輯《胡》,作了非常好的鋪墊。
在《胡》這張音樂生涯中的第一張個人專輯裡,胡海泉幾乎參與了每一首歌的詞曲創作(大部分都是包辦了填詞+作曲),他甚至還是其中6首歌的音樂製作人。由胡海泉自己來創作自己、製作自己,這些所創作、製作出來的歌,當然也是最「胡海泉」的風格。
而我特別欣賞的,當然是胡海泉親筆為《胡》執寫的11首歌詞。每一首,都優美流暢得像行雲流水一般。即使把歌曲的旋律抽走,這些歌詞依然可以獨立成就一篇佳章。胡海泉真的沒有愧對「音樂詩人」這個稱號,他把自己的每一首歌,都做成了一首現代詩。
像《流浪者的老情歌》,就是《胡》專輯裡,美得最像詩歌的一首:「那個你愛過又錯過的流浪者,已成了又一個過客;唱給過你聽的情歌平平仄仄,還散著溫熱……」能把歌詞寫出一種「散著溫熱」的質感,胡海泉可能就是那個被唱歌耽誤了的絕世填詞人&詩人吧!
胡海泉最令我欽佩的一點是,他終其一生都熱愛著詩歌,所以索性也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一首詩。不在娛樂圈「營業」的時候,他可以像所有詩人一樣,閒雲野鶴地過著最低調的日子,在日常生活中尋找新的創作靈感,然後默默地就做了很多讓人大吃一驚的事。
很多人都不知道,胡海泉原來曾經出過那麼多本詩集。要不是看了《天賜的聲音》,大家都不一定知道,海泉給那麼多的大牌歌手寫過歌,甚至還給天王天后當過製作人。就像任賢齊給電視劇《新楚留香》唱的片尾曲《飛鳥》,詞曲竟然也是出自胡海泉的手筆!
在《天賜的聲音》裡,胡海泉為2020年新版的《飛鳥》,設計了更加詩意的舞臺效果。聽著海泉特意安排上的古箏彈奏,配上胡海泉、任賢齊這兩位原作者+原唱者的跨世紀「雲合唱」,我仿佛看到胡海泉在把自己寫過最溫柔的詩,以另一種新的方式重現人間。
無論是在羽泉巔峰時期的創作,還是為黃徵、瞿穎、馬天宇、李易峰、BOBO組合(井柏然+付辛博)等歌手製作的專輯,胡海泉一直都深藏功與名。即使擁有像《飛鳥》這樣的神級創作,海泉也很少會以「知名唱作人」「知名音樂製作人」的光環來標榜自己。
大半輩子都低調得猶如「大隱隱於市」的胡海泉,偏偏卻擁有一個如雷貫耳的外號,叫「炮炮」。小輩都尊稱他「炮哥」,熟悉的朋友就喊他「大炮」。在我看來,對從不顯山露水的胡海泉而言,寫歌、寫詩、寫文章,就是他「放炮」的自我表達方式。
最近我老是翻出當年優客李林組合解散之後,李驥1997年獨立發展的第一張個人專輯《一個李驥》來重溫。「看看窗外的世界」,那首兩年前曾經在臺北小巨蛋聽哭我的《Don’t Cry Baby》,依然能一次又一次地令我鼻酸。這大概就是好音樂經久不衰的魅力吧!
《一個李驥》裡的李驥,是後優客李林時代的李驥;《胡》裡的胡海泉,也是後羽泉時代的胡海泉。當一個成功的樂團組合要畫上句點,作為組合裡的其中一名成員,要走出屬於自己的路,即使昔日曾背負盛名,其實要獨自踏上新的起點,一點也不輕鬆。
是的,即使你已作個人發展,但留在公眾印象中的你,還是從前組合裡的那個「你」,而不是你一個人狀態下的這個「你」。那些組合成軍兩、三年後就解散的組合成員,況且要花很長時間來梳理個人特色,更不用說羽泉這樣馳騁華語樂壇20年的殿堂級組合了。
面對「單飛太難」這樣的難題,暫別羽泉、重拾個人歌手身份的胡海泉,選擇以一種更舉重若輕的態度來應對。
從《胡》這張專輯聽來,他並沒有任何的所謂天王級歌星包袱,甚至徹徹底底把自己當成一個樂壇新人一樣,在11首歌裡,毫無保留地把自己「交出去」。
所謂的「新」,並不是唱片文案裡高談闊論的虛晃一槍,而是Solo發展後的胡海泉,「實打實」以音樂呈現出來的誠懇態度。無論是嗓音的清新感、歌曲選材的新銳度,還是製作班底的新鮮元素,都是胡海泉的《胡》令我非常耳目一新的地方。
但與此同時,「新」版的胡海泉,也沒有拋棄他自羽泉年代傳承下來最重要的特質,那就是「真」。
當年那些曾經打動過萬人心扉的羽泉名曲,說到底,靠的也是一個「真」字。不得不說,胡海泉的《胡》,真的是2020年上半年,我聽過創作態度最真誠的一張內地專輯。
既夠「新」又夠「真」的《胡》,為一個人唱歌的胡海泉,奠定了清晰的個人面貌。胡海泉也最大限度地,展現了他在音樂領域伸展自如的包容性。上至四五十歲的老派流浪情歌,下至十來二十歲的新潮Rap,胡海泉在《胡》呈現出來的年齡跨度,是近乎「無齡感」的狀態。
年近中年的胡海泉,到底是如何在《胡》這張專輯裡,實現所謂的「無齡感」的?要做到「無齡感」,最難的一點是,無比坦然地面對自己的真實年歲,既不裝嫩,也不顯老。
一個歷經滄桑的中年人,往往很難呈現出胡海泉身上這一種難能可貴的「無齡感」。而胡海泉在《不為什麼》這首歌的創作心得裡,直抒胸臆地寫下的這一句,其實也非常能帶出他「無齡感」的個人特質:「這個世界上,最難的是自洽和從容。」
我試圖透過胡海泉這些年參與的《天賜的聲音》《我是唱作人》等綜藝節目,尋找關於「無齡感」這個問題的答案。
無論是跟霍尊合唱的《先走的人比較不容易受傷》、與董又霖合唱的《是否我真的一無所有》,還是與汪小敏合唱的《葉子》,這幾個與年輕歌手「破次元壁」的跨世代合作,都是胡海泉在綜藝節目裡讓人印象深刻的表演。
長年身為羽泉成員的胡海泉,本身就有一種「如水」般的神奇功能,可以快速地「溶解」進與這些年輕藝人的合唱當中。正如胡彥斌在《天賜的聲音》中對胡海泉的評價,海泉每一次與其他歌手的合作,都是帶著「製作人思維」在演繹的。
而這些站在音樂製作人的立場、對年輕一輩的合作搭檔身上潛力的全面挖掘與升華,反過來又為胡海泉在製作自己的個人專輯時,提供了更多新鮮的衝擊。
在羽泉裡唱慣了組合的胡海泉,不會在表演裡搶任何人的風頭,但他能在成就別人的同時,也恰如其分地展現出自己過硬的全面實力。這是胡海泉最為人所稱善的翩翩風度,也是胡海泉為人處世的一貫態度。
《天賜的聲音》,正好就呈現了胡海泉非常可愛的這一面向。也正是透過這些與不同歌手的合作,習慣了兩個人唱歌的海泉,亦開始逐漸摸索出一個人唱歌的方式。該唱什麼,該怎樣唱,他都想好了。是的,海泉曾經說過,路不是想出來的,而是走出來的。
所謂的「無齡感」,其實也正來自於,胡海泉內心那份強大的自信吧!
在《我是歌手》就跟羽泉合作過的日本知名製作人鐮田俊哉,這次也是胡海泉新碟同名標題曲《胡》的製作人。
與鐮田俊哉火花四射的碰撞,也使得《胡》呈現出與羽泉舊作截然不同的氣質,胡海泉甚至在這首玩心十足的主打歌裡,把人生比喻為「一盤麻將」。
既然「活著就像陪時間打個麻將」,沒有人能一直坐莊,那還不如「睡得穩,吃得香,不心慌,不心傷」,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麻將大王」。胡海泉把《胡》的歌詞,寫成了一首敞亮的大實話。而整首《胡》最關鍵的一句,就是即使只有一個人,也要「自己要做自己的莊」!
我們經常會用「真是越來越油膩了」這樣的詞彙,來形容一些出道很久的老歌手的唱法。他們唱得當然並不是不好,他們的唱功,甚至比很多線上的藝人都要來得更優秀,但當一個人久經沙場,自然就會慢慢形成一套慣有的套路。
有時候,唱歌的人自己還不覺得,但聽歌的人卻已經被膩得不行了,這就是所謂的「被油膩到了」。資深歌手要洗去聲音中的「油膩感」,其實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不斷更新自己,不要停下前進的腳步,也不要陷在從前的光環裡裹足不前。
獨立發展的胡海泉,就是一個最成功的「不油膩」例子。即使出道已超過20年,但《胡》這張專輯,卻絲毫沒有給人半分油膩之感。我甚至還能在《胡》這些平實動人的歌裡,隱隱約約地聽出了,胡海泉那一份由心底自然而然地噴湧而出的「少年感」。
比方說,這次參加《天賜的聲音》,胡海泉壓根就沒把自己放在「前輩」的位置上考量。
對胡海泉來說,甚至都沒有所謂「放下身段」這麼一說,因為身段之類的名詞之於他,都是完全不重要的東西。對像海泉這種有「少年氣」的人而言,更重要的,是保持開放的心。
《胡》專輯裡最吸引眼球的一首《先走的人比較不容易受傷》,也是出自胡海泉在錄製《我是唱作人》時的靈機一觸。當時節目正面臨著有歌手可能要被淘汰,白安隨口說的一句「先走的人會不會比較不容易受傷」,就激發了胡海泉寫這首歌的念頭。
先是被新生代白安的新奇言論啟發,再找來跟自己風格截然不同的年輕歌手霍尊在節目裡合唱,甚至還在表演時嘗試玩了新的樂器「手碟」……《先走的人比較不容易受傷》從方方面面來說,都是胡海泉試圖與年輕世代「無縫接軌」的代表作。
像胡海泉這樣的資深歌手,暌違多年以後再度發片,總會遇上一些需要抉擇的時刻。Hip-Hop正是大熱之時,舞曲好像也挺熱門的,但自己以往卻很少挑戰類似的風格……到底資深歌手是否應該為了迎合當下的樂壇潮流,在專輯裡加入新的曲風呢?
即使歲月流逝,但比年輕人「先走」了好幾步的胡海泉,他對音樂潮流的感知力,始終保持著與時代同步的敏銳。在一眾「前浪」中,海泉也是心態最開放的那一批。對他來說,曲風不分新舊,嘗試新風格也不是為了盲目追潮流,而是視乎「適合與否」。
在《胡》專輯裡,胡海泉與年輕Rapper王以太合作的《不為什麼》,仿佛也像是開啟了兩個世代之間的平等對話:「誰能置身事外?誰能從容看待?誰可以去擁抱未來?要明白,這年代好無奈,你能耐再厲害,也不一定有人喝彩!」
胡海泉為《不為什麼》寫下這份詞鋒犀利的歌詞,其實也是他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對當下這個「流量當道」的時代,最入木三分的個人觀察。
關於他自己當下在樂壇的位置,胡海泉在節目中說過的一番話,即使時過境遷,也依然非常的能打動我。
海泉說,像他這個年紀的人,應該就是要在華語樂壇「承上啟下」的。而他此時此刻真心的願景與目標,就是善用自己的力量,為更多有才華卻無處施展的年輕音樂人「推一把」。
是的,胡海泉不僅這樣說了,他還真的這樣切切實實地去做了。
除了在自己的新專輯《胡》中,給很多年輕一代的音樂人,留出更多發揮的空間與機會之外,胡海泉還在自己有份參與投資的音樂產業裡,嘗試讓更多懷才不遇的年輕人,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發展方向。
誰都是從年輕時一步一個腳印闖過來的,胡海泉知道年輕人的苦,所以他也想用自己身體力行的努力,來證明給大家看:無論你是前浪還是後浪,只要你始終願意以一顆開放的心去面對這個世界,那麼這個世界也會溫柔地回以你一個大大的擁抱。
「找尋適合自己的一片海」
這幾年,胡海泉除了繼續寫歌、寫詩、上綜藝、做投資,也開始深入鑽研B站、抖音、快手、雲直播……他以大叔的年紀,把年輕人的平臺與工具都玩得出神入化,得心應手。
而在此前的「相信未來」義演上,胡海泉甚至還學會了,一個人用N種樂器演奏《最美》的神奇技能!
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態,年紀可以變老,但心絕對不能隨之而衰老。就像胡海泉在新歌《畢業生》裡寫的:「現在照照鏡子,我還是不是,那個勇敢的畢業生?」
不落伍、也不掉隊的「前浪」胡海泉,以自己最身體力行的方式告訴我們:只要常懷初心,記得出發時的勇氣,我們都還是當初那一個勇敢的20歲少年。
當年想報讀理想中的新聞系、卻誤打誤撞考進外貿管理專業的胡海泉,最終也走出了屬於自己的路。海泉可以,你們同樣也可以。《下一場青春再見》,就是海泉寫給所有人的鼓勵之歌:「這條長路,起伏波折,在心底的勇氣,是黑夜裡戰勝孤寂的旋律……」
既然人生是一場漫長的牌局,那麼坐在牌桌上的我們,只要足夠耐心地把眼睛擦亮,總會等到吃《胡》的那一天。
所以,一個人獨立發展的胡海泉,並沒有在自己的第一張個人專輯,打出老牌歌手「吃老本」的安全牌,反而卻做了一張比他20歲時還要更勇敢、更無畏無懼的唱片。
這一把,他胡了。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