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17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香港首個以「水」和「沙」為設計主題的屯門公園共融遊樂場即將啟用。發展局局長黃偉綸16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上指出,該遊樂場有別於一般傳統遊樂場,設計團隊希望建造一個無障礙、優質的遊樂空間,讓不同年齡和能力的兒童一同玩樂,體驗不同樂趣,學習不同技能。他強調,特區政府非常重視兒童權利,認同遊戲是孩子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部分,他期望未來的遊樂場能注入更多共融遊樂的元素,令園內設施變得更好玩、更創新、更刺激,打造小朋友喜愛的遊樂空間。
黃偉綸指出,屯門公園共融遊樂場的設計概念源自2015年舉辦的「共融遊樂空間設計概念比賽」的優勝作品,建築署同事採納了得獎作品的概念,再深化其設計。
整個遊樂場分南北兩部分,共7個遊玩主題區。北面的設計主題為「荷花的寓意」,以水中荷花為創作主題,帶出平等意念。場內3個主題區分別為「光影荷花」、「山丘地帶」和「音樂感官」,為傷健兒童提供不同的康樂設施,包括玩水區、高高低低的小山丘區、彈床、音樂小玩意如敲擊樂器及鼓等。
南面園區的設計主題為「爬上爬樂」,靈感源自屯門公園內的爬蟲館,以爬蟲動物為主題,鼓勵小朋友與大自然互動。該場地設有「爬蟲樂園」、「獵蛋樂園」、「旋轉地帶」及「感官地帶」4個主題區。傷健兒童可按自己能力,攀越不同高度和類別的攀爬架、瀡滑梯;在沙池「掘蛋」;「玩轉」各類搖擺旋轉設施、觸感活動組件等。
黃偉綸還稱,建築署團隊在設計過程加入了小區參與的部分,邀請來自社福界的志願及慈善機構、專業團體、大專院校、康文署、比賽優勝者等30個不同界別的持份者,參與兩次深化設計工作坊,進一步完善遊樂場的布局和遊戲部件的設計,當中更吸納了小朋友的建議,務求更切合小朋友的需要。
黃偉綸表示,這種小區參與設計的模式,值得日後其他遊樂場項目作參考。
黃偉綸引述近日前往參觀時,建築署園境師介紹指出,以往遊樂場設計一般全使用罐頭式遊樂設施,但屯門公園共融遊樂場的康樂設施是按場地實際環境量身打造。園境師也花了許多心思為遊樂場配置特別的植物,例如散發香味的含笑、落葉的楓香、會動的含羞草等,增強感官刺激及拉近小朋友與大自然的距離。
遊樂場內也有不少為傷健者而設的遊樂設施,例如安裝了一組不鏽鋼滑梯以照顧聽障兒童需要,並為行動不便的兒童設較低的滾筒式滑梯。建築署也採納了屯門區議會地區設施委員會的意見,新增一個鞦韆區,其中搖籃式鞦韆鼓勵小朋友跟父母或朋友一同蕩鞦韆,促進家長與孩子或小朋友間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