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受害者與加害者
鬱晶陶
近期上映的電影《親愛的》,講述的是尋找孩子的故事。兒子被拐,身為父母的田文軍和魯曉娟,踏上漫漫尋子之路。三年後,他們「幸運」地找到了自己的孩子,只不過,孩子口中所喊的「媽媽」,變成了一名叫李紅琴的農婦,也就是「人販子的老婆」。
電影由真人真事改編,真實事件本身已有足夠張力,進行藝術加工之後,更凸顯現實的殘酷與人生的詭譎。田文軍和魯曉娟的孩子被拐,他們是無辜的受害者,而身為「人販子的老婆」的李紅琴,佔據了「母親」身份,從表面上看,是個加害者。然而,對丈夫拐賣兒童行為並不知情的李紅琴,真能算是加害者嗎?
趙薇飾演的這個角色,十分符合人們對農村女性的想像。李紅琴沒受過多少教育,初中都沒上完;她以丈夫為天,丈夫說她失去了生育能力,把拐來的孩子說成是自己的私生子,她都默默接受;她很善良,對不是親生的「兒女」,也真心相待,盡力撫養;她並不蠢笨,甚至還有一點狡黠,從警方處得知「兒子」是拐來的之後,她意識到丈夫「撿來的」的「女兒」也很可能來路不明,就說是親戚家的孩子……丈夫所作的惡,令她得到一雙「兒女」,又轉瞬失去了他們。
李紅琴,以及她的原型高永俠,也許是許多農村女性的縮影。她們默默承受,少有掙扎。受教育,特別是接受高等教育,可能是一條改變命運的路,可惜一些農村女性連義務教育都未必完整接受。最近的「13歲男童遭後母殘害」一案中,警方發現後母其實是被誣告的。這名被夫家潑了一身汙水的31歲後母,就從來沒有上過學。
電影的後半段,李紅琴試圖要回「女兒」。以前幾乎是「法盲」的她,也知道了請律師、上法院。只可惜,這些知識的獲取,耗費了太大代價。看似加害者的李紅琴,實際上是一名受害者,即使沒有被牽扯進犯罪案件,她身上也承受著許多不公。隨著社會進步,農村女性的境遇應該是有所改善,但依然任重道遠。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