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24號
今天我們來說一一部韓國科幻電影《雪國列車》。劇中所有的劇情都在一列列車上進行。
作為一部反烏託邦的商業大製作,早有《銀翼殺手》和《黑客帝國》等珠玉在前,《雪國列車》在科幻設定方面可以說並沒有太多亮點。且不說永動機的設定本身就違反物理定律,茫茫雪國中的鐵路為何不需要檢修,以及列車為何非要每年在鐵路上巡遊,這都是一些形式感大於現實感的設定。觀眾與其把它看作科幻電影,還不如把它當作一部類型化的寓言電影來欣賞更好。
劇情紀要世界各國為了應對愈演愈烈的溫室效應,世界各國在2014年發射了代號CW-7的冷凍劑,誰知卻將地球推入了萬劫不復的極寒深淵。大多數的人類死於寒冷與恐慌,只有為數不多的數千人登上了威爾福德工業開發的列車,成為永不停歇的流浪者。
這列火車藉助威爾福德(艾德·哈裡斯 Ed Harris 飾)開發的永動引擎,並且配備各種完備設施,在之後的十七年裡構建了屬於自己的獨立生態系統,周而復始旋轉在43.8萬公裡的漫長旅途中。生活在末尾車廂的底層人民一直飽受壓迫,為了爭取自由和權力,他們在過去發起過多次暴動,但無疑例外均以失敗告終。
末日列車「破雪者號」本身就是人類社會的一個縮影,影片一開始就利用各種強烈的對比,把窮人和富人,有權者和無權者階級衝突表現得淋漓盡致。然而階級並非社會的全部,隨著革命者從末尾向車頭挺近,影片表現的階層逐漸升高,個體自由與整體生存之間的矛盾也逐漸凸顯。起義領袖柯蒂斯從革命一開始就表明了自己「不自由,毋寧死」的決心,在車廂肉搏一段戲裡,他為了生擒人質不惜犧牲自己的兄弟,達到了為大我而獻身的崇高境界。但在影片末尾,在經歷了「平衡論」的洗禮之後,他毅然做出了車毀人亡的「非理性」選擇,表明他在自由地死去和蛆蟲一般活著之間選擇了前者。全人類為此付出了慘烈的代價,但倖存者贏得了生而為人的尊嚴。
劇中有一點好的是導演對於劇中演員的打磨非常到位影片的每個人物都經過細緻地琢磨。
「美國隊長」克裡斯埃文斯扮演的主角柯蒂斯從「惡人」到「義人」,再到「真人」,走過了一條曲折的心路,最後的斷臂呼應著吉連姆當年拯救孩子的義舉,完成了自我救贖。雖然被別的配角搶去了不少風頭,但角色性格很豐滿。蒂爾達斯文頓扮演的童花頭女幹部集天真、古板和邪惡於一身,是影片中最搶眼的角色之一。自然,奉俊昊也沒有忘記給自己的好基友宋康昊安排一個最酷的角色——安保設計師南宮明秀,這個「職業帶路黨」堪稱影片最大的伏筆,在三大幕後黑手中,只有他持續關心著窗外的氣候,而且在一次又一次失敗的革命中積累著力量。高雅星則繼《漢江怪物》之後第二次扮演他的女兒。
讓編者不明白的是這節列車到底有多少列,編者特意數了一下列車的每節車廂,從尾廂開始,1食堂(領蛋白塊兒的地方),2,隔離車廂;3,監獄;4,一節空車廂,有床、桌無人,應該是看守休息的地方;5,食品車間;6,sleeping car(標牌上寫的),肉搏戰的戰場;7,供水車廂;8,農作物車廂;9,水族館;10,冷藏車廂,保存牛羊肉的(但沒說牛羊養在哪兒);11,課堂;12和13,兩節軟臥車廂,裡面有牙醫、裁縫等各種服務;14,酒吧;15,髮廊;16,泳池;17,桑拿;18;黑暗的一節車廂,柯蒂斯死裡逃生後從裡面穿過,沒有細節;19,迪廳;20,鋪滿毛皮的沙龍;21電子控制室;22,機械設備,橋和通往外面的門都在這裡,23,神聖的引擎。
尾廂有多少節?不知道。按人口說,18年前上來了1000多人,那怎麼也得有十幾節。自相殘殺死了一些,後面處刑時的目標是殺掉74%,剩下18個,也就是原先總共還剩七八十人。編者只能說我猜的。
一部電影如果想要得到觀眾如同,必須建立在對故事中的人物動機、情感產生共鳴的基本上。原著漫畫儘管廣受推崇,但它有著一個顯著的缺點,那就是三部中主要人物均性格單薄,而充當集權主義化身的權力者形象臉譜化。奉俊昊在改編時首先注重創造出能夠統領全片的角色,賦予他層次感。與原著中普羅洛夫的個人行動不同,柯蒂斯的反叛變成了一次斯巴達克斯式的集體暴動行為。作為底層貧民的首領和最終某種程度上政權的接替者,柯蒂斯不再僅僅是一枚推動情節的棋子,而是一面反照人類自身的鏡子。他漸漸面臨嚴峻的抉擇,一是以生存的名義肯定這種集權社會、壓迫統治的合理性,抑或是這樣的人類,這般的地獄根本不值得拯救。
片中約翰·赫特飾演的底層暴動者的精神導師,以及艾德·哈裡斯飾演的統治者威爾福特,這些角色都有著暗藏的動機,從隱喻的層面來講,他們與柯蒂斯就像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具有二元對立統一的映照關係。如果說原著中普羅洛夫的最終選擇是出於絕望,而柯蒂斯則是出於對極權本質和人類命運的深刻認識,奉俊昊也將漫畫原著對社會制度的諷喻加以深化,上升到了哲學反省的高度。
《雪國列車》成也原著,敗也原著。正如朋友指出的,《雪國列車》的故事載體——這列二十幾節車廂的末世列車,本身就是一個浮在半空中的形式存在,正如那臺荒誕的永動機引擎。如果,你不認軟科幻這條理,那麼,這部電影的嚴肅性勢必要大打折扣。譬如,為什麼只有一個門?這個問題會接著引出以下問題,這個門還居然是在最前面,那麼當年的人們是怎麼擠上來的……因此,難怪也有人說,《雪國列車》更像一部政治隱喻電影,而非科幻電影。漫畫所能呈現的1001節車廂,放在電影裡變得不切實際,也令製作難度一路爬升。也有變本加厲地抱怨,這哪是科幻大製作,完全就是一出封閉空間室內劇,就連外頭的冰雪特效都做得不到位。
《雪國列車》依然展現了韓國電影人在進軍國際上的勇氣和魄力。無論典型與否,科幻片在中日韓等國都不見長。日本動漫有大量的科幻題材,無奈真人化道路一直不太順暢。在類型突破上,《雪國列車》還是具有裡程碑意義,哪怕它還小心翼翼,不夠純熟。
即便《雪國列車》依然帶給我不小的震撼,但在觀影的愉悅感上,一個沒有觀眾緣的開頭,一段五味雜陳的中間死鬥以及一個漏洞百出的結尾,它明顯不如奉俊昊之前的幾部作品。如果你能掌握了內地學者們的文本分析大法,那麼,《雪國列車》看個預告片和故事梗概,就能寫出雄文一篇。因為它想闡釋的東西,已經超越了電影這個形式。至於電影的表現手法有沒有給這個論證過程加分,在我看來,奉俊昊所做的還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