絞盡腦汁創作出的招生廣告文案,自己認為很精彩,教育機構客戶也非常滿意,結果學生和家長對此卻毫無反應,於是出現了「任你廣告打得強,銷量就是不見漲」的結果。問題出在哪裡?是文案寫得不夠有創意,還是不夠精彩?
文案創意要切實可行,比如要用創意打動學生和家長,而不是自我表述、自娛自樂。即便你創作的文案把自己感動得稀裡譁啦,把客戶感動得熱淚盈眶,最終學生和家長卻不買帳,到最後這個文案又有什麼意義呢?
因此,創意文案必須對招生市場、教育項目、教育教育服務體系、學生和家長進行充分了解和細緻分析,才能找到讓學生和家長興奮的點,才能在文案中表現出「一語驚醒夢中人」的效果。對招生廣告文案創作人員而言,一方面要培養自己的洞察力,另一方面還要培養自己的文字敏感性,即在文案創作過程中,能夠熟練地駕馭文字。
3秒鐘引爆創意點
招生廣告對學生和家長的影響歸納為吸引、興趣、記憶、需要、行動這5個環節,招生廣告作品通過各種創意手段成功吸引學生和家長後,必須明確告訴學生和家長廣告想傳達給他們的信息,形成品牌印象,這樣學生和家長才能在需要時採取購買行動。
文案撰寫人員的個性差異、對招生廣告表現力的不同理解以及不同學習群體生活和文化背景的差異,使得招生廣告作品很難做到讓每一個學生和家長都能夠理解。不能吸引學生和家長的目光或者廣告內容不能被學生和家長理解,甚至產生誤解,都無法達到廣告的預期效果。
文案創作者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招生廣告文案創意必須以傳遞教育服務體系信息為目的,廣告的本質不是藝術,而是披著藝術外衣的招生營銷手段。無論你的創意點多麼優秀,也都只是整個招生廣告作品的第一步。
相關調查顯示,學生和家長對一則招生廣告的注意時間大約只有3秒鐘,而這也意味著,你必須在1秒鐘的時間內吸引學生和家長的目光,用2秒鐘的時間將教育服務體系信息傳遞給他。文案無疑是這個過程的點晴之筆,必須用簡短的文字傳 遞出粘準的信息。
創意源自大腦對信息的提煉、取捨與表現,招生廣告文案就是要將這些創意,落實到整個廣告作品中,其方法不外乎直接創意法和間接創意法兩種。
直接創意法
直接創意法指的是直接闡述教育服務體系廣告內容、展現教育服務體系廣告重點的創意方法。直接創意法又分為直覺法、觸動法、比較法等。
1、直覺法。直覺法指的是憑直觀感覺創意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適用於宣傳教育服務體系及教育機構的主要特徵,關鍵在於在廣告調査過程中,掌握教育服務體系 及教育機構的消費信息,並將從中提煉的最具傳播價值的信息作為廣告的主要內容。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見效快、時間短、創意明確,缺點是容易落入俗套、平淡無味。
2、觸動法。觸動法指的是招生文案創作者根據偶然發生的事情,引發出靈感的一種創意方法。這種方法容易吸引學生和家長的注意力,給學生和家長留下深 刻印象。
3、比較法。比較法是招生文案創意過程中經常用到的方法,沒有高山顯不出平原,有了比較也就有了區別。因此,在招生文案創作中,可以將兩種相近、相似或相對的教育服務體系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突顯教育服務體系在同類別中的個性和優點。
間接創意法
間接創意法指的是間接闡述招生廣告內容、體現招生廣告重點的創意方法。間 接創意法包括暗示法、懸念法、寓情法等。
1、暗示法。暗示法是通過對相關事物的表述和說明,暗示招生廣告宣傳目的的一種創意方法,以達到「聲東擊西」的宣傳效果,避免給學習者帶來感官上的刺激。暗示又不能太曲折、太晦澀,讓學習者無法理解,因此,採用間接創意法撰寫創意文案在力求新穎、獨特的同時,還要保證學習者能夠理解。
2、懸念法。懸念法指的是通過設置懸念讓學習者產生驚奇和疑惑,然後逐步為學習者解惑,通過設置懸念和解惑的過程介紹教育服務體系。這種方法也就是網絡上常說的「挖坑」與「填坑」,至於學習者跳不跳「坑」,就取決於「坑」挖得是否具有吸引力。
3、寓情法。寓情法指的是給教育服務體系注入情感元素、側重情感訴求的創意 方法。教育服務體系本身不含情感因素,招生廣告文案通過將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打動人心的情感因素巧妙地融入教育服務體系中,讓整個招生廣告作品看起來情真意切,更容易引起學習者的共鳴。
招生廣告文案的核心不是誰來寫,而是寫給誰;重要的不是「鑲金」的外表,而是表達教育服務體系的內涵,藉此賦予教育服務體系一種信念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