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秋分時節的陽光喚醒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時,北京工商大學大一新生翟雅倩和李吉露,準時出現在由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工作人員設置的、位於公園南門處的北京自然觀察節現場報名點。
在領取了「自然痕跡物尋寶」活動所需要使用的收集套裝後,她們就消失在人群中。
自然觀察節,這是一場怎樣的活動?
「尋寶」之旅:關注城市自然與野生動物
跟隨翟雅倩的腳步,不一會,只見她的收集袋裡就裝進了一根掛著松果的樹枝。「我運氣比較好,一下子松針和松果都齊全了。」按照自然痕跡物尋寶活動規則,植物類尋寶目標包括一根兩針或五針的松針,任意5片來自不同植物的枯落樹葉,至少兩種自然掉落的果實等。動物類則包括一隻空蝸牛殼或一個蟬蛻,以及野兔糞便等。
活動參與者完成不同種類的目標搜集,就可以兌換相應的紀念品。翟雅倩查看了自己的收集袋後信心滿滿,「我想要兌換可愛的松鼠玩偶」。
放眼奧森公園,秋日飄落在地上的樹葉和形狀各異的果實,夏天裡昆蟲殘留的生活痕跡,還有小動物啃食過的松果,只要細心,都能找到它們的蹤影,這讓整個搜集過程難度較低又充滿樂趣。
「我們希望能吸引到更多普通公眾的參與,所以設置了門檻很低的尋寶活動,讓大人小孩都能一起參加。」山水自然保護中心項目助理宋悅心告訴記者。為了豐富活動內容,充分體現奧森特色,他們還設置了溼地動植物探索、常見鳥類觀察等5個自然觀察點,包括魚類、水生植物的觀察以及水鳥觀察。
這一次,人們開始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同時關注城市中與人類共存的野生動物。
作為一片佔地680公頃、每年逾千萬遊覽人次的「生態飛地」,奧森公園是北京城市自然的縮影。高矮錯落的灌叢為黃鼬、刺蝟、雉雞等動物提供了棲息地,開闊的水域、林地等多種生境,又庇佑著蒼鷺、東方大葦鶯等200餘種鳥類。
「你們看這隻蒼鷺正歇在樹頂不動,這是因為經過早晨的覓食活躍期,這會兒是它休息整頓的時間段。」透過望遠鏡,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引導遊客觀察鳥類。
「我希望孩子能親近自然,獲得生命教育」
紀念品的誘惑讓翟雅倩的整個搜集過程充滿了動力,而小學三年級的姜宜萱則被工作人員講解的水鳥知識所吸引。她眨著一雙大眼睛,好奇地問道,「為什麼火烈鳥是紅色的?它是結構色還是色素色呢?」
「很多動物的顏色都和它的食物有關。其實,火烈鳥本來的羽毛是白色的,因為吃了富含蝦青素的藻類和小蝦小蟹後,才變成紅色。有一家動物園就曾經遇到這樣的情況,紅色的火烈鳥養了一段時間後全部變成白色,飼養員就只好想辦法在食物裡增加蝦青素,才讓它們又變成紅色。」作為這次觀察節合作夥伴自然圈的工作人員,李可萊耐心地回答了小朋友的問題。
「我希望孩子可以了解到專業人員所介紹的動植物相關知識,這既能激發她對大自然的興趣,還能提高認知。」姜宜萱爸爸覺得今天女兒的收穫很大。
同樣帶著孩子來公園的還有袁玲,「我覺得4歲的小朋友需要與大自然互動,她在公園裡看到小動物,真實地觸摸植物,能夠找到認識自然界的正確方法。自然教育能讓孩子擁有正確的生命觀,其實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親近自然的方式,為認識自身在整個生態系統中的位置打下基礎。」
「走進自然,人們能真切地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就很有可能成為自然觀察的愛好者,會更多關注環境保護相關話題,進而推動野生動植物生存環境的改善。」在李可萊心中,自然教育活動獨具魅力。
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科學專業大三學生盧星宇則表示,他的目標是畢業後當一名老師,影響更多的孩子熱愛大自然。
吸引更多人參與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
奧森公園裡,拿著收集袋的參與者散布在各處,他們為撿起一片樹葉、拾起一顆松果而開心不已。而趴在桌子前,觀察水黽和黑殼蝦的小朋友,眼睛裡則閃著好奇的光。
「此次觀察節,共有1000餘名自然愛好者參與到『自然痕跡物尋寶』活動中,他們收集落葉、果實等自然痕跡物,合力繪製成奧森的自然痕跡地圖,發掘城市公園中的生態現狀,通過了解奧森,進一步了解北京的自然環境。」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執行主任史湘瑩告訴記者。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還希望通過調查監測、示範區建設、自然教育和公民科學活動,探索在城市及周邊綠地中人與野生動植物和諧相處的方式,讓更多公眾有機會了解和參與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
「如今,我們針對北京城市公園綠地普遍存在的問題,正在推動一些小小的改動,如在樹木和大草坪之間補植一些灌木,為小動物提供躲藏空間和食物來源;根據鳥類對棲息地的需求,有計劃地管理溼地植被;在特定區域留下更多落葉供小動物越冬。」 史湘瑩介紹,希望通過這些看似微小的改造和變動,使得城市綠地對野生動植物而言更「宜居」,也讓我們能更多地享受與這些「鄰居」相遇的驚喜。
據了解,自然觀察節期間,「城市生物鐘」——2020自然北京公眾攝影徵集活動也同步啟動,將號召公眾用鏡頭記錄城市中的動植物多樣性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建設成果,感受自然的躍動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