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要漂走,誰在搗鬼?

2020-12-22 大科技雜誌社

北極正在漂移,而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快。為了理解為什麼,我們需要到地球的中心找答案。

不停變化的地磁場

你能指出北極嗎?也許你會說,拿一枚指南針,紅箭頭所指的不就是北極方向嗎?沒錯,大多數情況下是這樣,但也有出錯的時候。譬如,如果你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指南針所指的方向與真正的北極錯開了整整18°角。這個差錯可不小,即使對於徒步旅行者,也已經是直行還是左轉的區別了。

不僅地磁場的局部會有異常,北極本身也不並總是固定在一個地方。1900年,北極在加拿大境內,但一個世紀之後,它已經移至格陵蘭島附近。在過去的18年裡,它以每年40千米的速度繼續向東漂移,目前正移向西伯利亞。

地球磁場的怪異行為並沒有就此結束。有時它還會反轉「變性」——北極變南極,南極變北極。所以,在地球歷史上,指南針紅箭頭好幾次指向南極。你要是依賴指南針,那可真要南轅北轍啦。

這一切是怎麼回事?解開這個謎,對於了解我們這個星球的未來至關重要。

地球磁場是如何起源的?

雖然我們中很少有人去過北極,但對於北極,我們並不陌生。許多孩子都知道,那是聖誕老人呆的地方。但北極不止一個:有地理北極,那是地球自轉軸與球面相交的地方;有地磁北極,那是地球磁場磁力線發出的地方;兩者並不重合。地理北極是不會移動的,會移動的是地磁北極,本文談論的「北極」即指後者。

同樣,它在地球另一端的對應點叫地磁南極。地磁南極也並不像你想像的那樣位於南極中央,它也會移動。

幾個世紀以來,地磁場是如何產生的一直是個謎,傷透了很多科學家的腦筋。愛因斯坦本人曾經認為,地磁場的起源是物理學中尚未解決的最大問題之一。後來,愛爾蘭物理學家約瑟夫·拉莫爾在100年前首次提出,地磁場是由位於地球中心的帶電金屬液體,在地球自轉作用下旋轉產生的。這一機制被稱為「地球發電機」假說。

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拉莫爾是對的。地質學家從地震波穿過地球內部時反射回來的信號知道,地球內部有一個金屬核,它由兩部分組成,內核和外核。內核溫度高達6000℃,比太陽表面的溫度還略高。按理說,在這樣高的溫度下,金屬早就熔化成液體了,但由於巨大的壓力,內核仍然是固體。外核則是熔融的鐵水,體積是月球的七倍之多。由於外核內與內核相鄰,外與地幔相鄰,存在兩個界面,內外界面有溫度差,意味著鐵水在不停地對流。溫度高、密度小的鐵水上升到外核的外層,冷卻,密度變大之後,又下沉,熔化成鐵水,周而復始。金屬液體中充滿了電子,正是這些移動的電荷產生了磁場。

錯綜複雜的地磁場

如果僅僅只有對流,地磁場的形狀可能相對簡單。然而,地球自轉把事情搞複雜了。自轉的離心力會將對流中的鐵水往一個方向甩,離心力大小取決於流體在地球內部的位置。讓事情變得更加麻煩的是,在不同的地方,金屬液體的密度、粘度也都不同。所有這一切加在一起,導致了一個錯綜複雜的湍流運動,由此形成一個錯綜複雜的地磁場。

考慮到這一切,磁極在漂移不奇怪,要驚訝的倒是磁極為什麼沒有瘋狂漂移。對於這個問題,可以這樣回答:因為這裡所說的流體運動,都是非常緩慢的,是「慢鏡頭」,需要在數萬年的時間尺度上去考慮。短時間內看起來,漂移不會「太瘋狂」。

磁極的漂移可用這種緩慢的湍流來解釋。但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還不清楚。北極會繼續移動嗎?會移多遠?會不會已處於反轉的邊緣了?這些問題非常值得我們去問,去研究。因為地磁場對於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如果不是地磁場為我們構築了一副「磁盾牌」,幫助我們偏轉了太陽風中的帶電粒子,地球上的生命早就毀滅了。現在,自然也沒有人希望它急劇漂移,突然反轉。那這樣的話,我們將付出巨大的代價。

地磁場的記錄者

了解地磁場未來的一個辦法是回顧它的過去。它的過去記錄在一些巖石和礦物中。像長石這樣的磁性巖層變熱後再次冷卻時,其中的晶體朝向就會與當時當地的磁力線對齊,因為這些晶體內部含有磁性物質。於是,它們成了地磁場的良好記錄者。通過讀取這些晶體,我們可以了解數百萬年前的地磁場。

這些記錄表明了地磁場在整個地球歷史中何時減弱,何時加強,何時完全反轉的。我們現在知道,在過去的8300萬年中,有過183次磁極反轉,最近一次發生在78萬年前。2019年,美國科學家約翰·塔杜多分析了加拿大魁北克地區5.65億年前的磁性巖石,發現當時的磁場是今天的1/10——這是在地表測量到的有史以來最弱的地磁場。根據這一發現,他分析得出結論:在5.65億年前,地球經歷了一個為時75000年的不穩定期,在那段時間,地磁場極不穩定,方向和強度都在不停變化。

內核的形成挽救了地磁場

這不僅再次證實了地球磁場千萬年以來一直在變化,而且揭示了早期地球的更多故事。有些時候,地磁場看起來岌岌可危,幾乎瀕臨崩潰。如果這事真的發生了,複雜生命就不太可能在地球上出現。

是什麼阻止了這場災難?塔杜多的解釋是,地球內部實心內核的形成。

在誕生之初,地球的整個核原本都是熔融的金屬,沒有內外核之分,演化到某個時間點,內部溫度明顯下降,這導致對流運動減緩。對流減緩又導致地磁場削弱,幾乎消失。但與此同時,另一個動力開始啟動了:冷卻讓地球核心最深處的元素開始結晶,形成固體內核。一些較輕的元素,例如矽和氧,從內核擠出,進入外核,使外核的底層物質密度降低,意味著更容易浮到上層去,這為對流增添了新的動力。正是這個動力,讓奄奄一息的地磁場重新獲得了生氣。

塔杜多的研究還揭示,為什麼地表從辛巴威延伸到智利的一塊地區,那裡的磁場今天非常弱——事實上,由於地磁場太弱,衛星在穿越其上空時,需要額外的保護,否則,衛星上的電子設備就有被太陽風轟毀的危險。塔杜多和他的同事發現,在這片區域的地下,地磁場與地面是相反的,即指南針紅箭頭在地面指向北極,而在地下,指南針紅箭頭卻指向南極。正向的地磁場被反向的抵消,剩餘的磁場自然就非常弱了。這一發現相當令人震驚。

塔杜多的團隊在很多地方都看到了地磁場異常的現象,甚至可將某些異常追蹤到地球外核中的流體運動。他們甚至可以根據記錄,追蹤歷史上磁極反轉是如何發生的。

為地磁場建立電腦模型

除了在地表尋尋覓覓,科學家還試圖通過為地磁場建立電腦模型,來預測下一步將要發生什麼。例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加裡·格拉茨梅爾等人從基本物理定律出發,為地磁場建立了一個電腦模型。當模型運行時,他們看到磁場強度如何隨時間和位置而變化,還看到磁極的漂移,甚至反轉。這一切都符合我們在現實中看到的。

令人遺憾的是,目前電腦模型還過於簡單,很多因素還無法考慮,很多現象還解釋不了。

如果你想預測地表任何一個點的磁場方向,事情就會變得更加複雜。因為磁石集中的區域反過來也會影響到當地的磁場,造成磁力線的偏離。這就是為什麼指南針在加利福尼亞州和其他許多地方不能直接指向北極的原因。

在實物模擬地磁場

也許我們需要一個更現實的模型——實物模型,而不是電腦模型。說到地核的實物模型,沒有什麼比美國馬裡蘭大學的丹尼爾·萊思羅普建造的液態鈉球更令人印象深刻了。

化學老師告訴你,鈉是一種很難處理的金屬,在潮溼的空氣中容易自燃,即使很少的量,也很危險,所以通常保存在煤油中。

但萊思羅普與之打交道的鈉並非少量。他正在擺弄一個裝在不鏽鋼中,直徑3米的液態鈉球。整個裝置重20噸。在鈉球中心,有一個直徑1米的實心金屬芯,能獨立地以15次/秒的速度旋轉,用以模擬地球內核,液態鈉球則模擬外核。分布在外表面的31個磁強計,用於測量產生的磁場。因為這個模型的核心比實際地核要小得多,他不得不用導電性能比鐵更好的金屬鈉以及更快的旋轉速度來補償:當相當於地球外核的液體鈉球全速轉動時,速度能達到每秒旋轉4次。

通過實驗,萊思羅普的團隊證明,液態金屬鈉的湍流能夠維持並放大磁場,這證明了拉莫爾的地球發電機假說確實符合事實。然而到目前為止,他們還沒辦法讓磁場自發地產生。

什麼叫讓磁場自發地產生?原來根據地磁場的形成理論,地磁場先有一個「種子」磁場,也就是說,地球與生俱來有微弱的磁場,然後經過「地球發電機」機制放大,才有今天的強度。為什麼需要一個「種子」磁場呢?因為地球是電中性的,正負電荷的電量應該相等。但正負電荷原本是混在一起的,它們如果不分開,是不會產生任何磁場的,所以必得先有一個「種子」磁場,讓正負電荷在運動時朝不同方向偏轉,才能將其分開。而地球的這個「種子」磁場又是通過別的機制自發產生的。

遺憾的是,萊思羅普的實驗不能自發地產生「種子」磁場,這個磁場「種子」需要人為地添加進去。

2018年,有德國科學家提出,地磁場的自發產生,可能源於地球的進動。所謂進動,就是一個自轉物體受外力作用之後,其自轉軸又繞某一中心旋轉的現象。由於太陽與月亮的引力作用,地球的自轉軸在地球繞太陽公轉時,並不總是保持在空間的同一方向上,其自轉軸同時又繞著公轉軸旋轉。這種進動以大約25700年的周期在空間描繪出一個圓錐面,錐面的頂角為23.5°。

為了探索地磁場自發產生的機制,德國德勒斯登正在建設一個更大的實驗裝置,它包括一個裝有8噸液態鈉的圓筒。圓筒將繞其長軸每秒旋轉10次,長軸本身又繞另一條軸每秒旋轉1次,以模擬地球的進動。

所有這些努力都是值得我們付出的。首先,從小的方面來說,如果知道了地磁場是如何變化的,我們可以提前預防,保護電網免受太陽風暴的影響。從大的方面說,在極端情況下,地球也可能會完全失去地磁場——就像40億年前在火星上發生的那樣——從而變成不毛之地。我們不要把地球現在擁有的地磁場視為理所當然,我們要清楚,兩極是會漂移的,地磁場是可能會失去的。

相關焦點

  • 安土重遷|從北極到中國南方
    抱著對今冬嚴寒的關切,我打開了央視紀錄片《北極,北極!》,卻無意發現了類於中國鄉土社會的安土重遷在遙遠的北極圈也存在,由此發散了思維。這部紀錄片一共有8集,每一集圍繞一個主題向中國觀眾娓娓道說北極圈的風貌和發展現狀,片子裡出現大量旁白,延續了央視字句斟酌,追求優美的一貫作風。第3集開始,不斷提醒著觀眾,北極的變化將會對全球,尤其是亞洲東部,造成的重要影響。
  • 北極北極(中6)|手指凍傷的阿拉伯女子
    一開始他在我前面,可是到了鬆軟雪地裡,就開始走,說,怕崴腳。我不停,這種腳下不平的雪面,是我的長項。跟越野相似,跟沙灘相似。很快,我就甩了他500米,可是一到機場跑道,老同志路跑優勢凸顯,沒一會兒,又追上來超過我。這一圈兒,有人陪,倒也不寂寞。覺得身上全凍上了,他也說衣服就好象變成個硬殼。左腳好象沒什麼感覺,動動腳趾頭,傳感不暢,內急,想去廁所,開跑一直沒喝水。
  • 角力北極 俄加強北極軍事建設
    同時,俄也是最早向北極派出科考隊的國家,早在彼得大帝時期,沙俄海軍航海家維塔斯·白令曾於1728年穿越北極圈,成為第一個到達北極的人。在此後200多年的時間裡,俄從未停止過對北極的探索。冷地熱土,北極之地引人垂涎北極地區擁有不可估量的地緣政治價值。
  • 也許是它在「搗鬼」,要多留個心眼
    也許是它在「搗鬼」,要多留個心眼頸椎病。在生活中,不少人出現手腳麻木的問題,其實這也是頸椎病在搗鬼。這是因為在生活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養成了低頭玩手機,或者是睡姿不正確的習慣,這樣的話,就會導致頸椎病的受損,也會伴隨出現手腳麻木,頭暈目眩的情況。
  • 美國加強在北極軍事部署,專家:北極將持續成為美俄博弈熱土
    @央廣軍事10月27日消息,​​近日,俄羅斯建造的當前世界上動力最強的核動力破冰船「北極」號開始服役。就在「北極」號核動力破冰船服役的前兩天,美軍「羅斯」號飛彈驅逐艦再次進入俄羅斯北部的巴倫支海北極水域,今年美海軍驅逐艦已經三次進入這一海域。那麼,北極地區近年來為何成為美俄博弈的新戰場?
  • 韓松:一位科幻作家的北極之旅
    利用北極航道,中國沿海諸港到北美東岸的航程,比走巴拿馬運河的傳統航線節省2000海裡至3500海裡(1海裡約為1.8公裡),到歐洲各港口的航程更是大大縮短,還避開了戰亂紛爭地區。有人說,這甚至會導致冰島成為「北冰洋新加坡」。此外,海冰融化將使北極油氣開採變得容易。據稱北冰洋儲存了世界15%的石油和30%的天然氣。
  • 80年代,最熱血的詞「長漂」是什麼意思?一個時代的血與淚
    說起「漂」這個字大家都不陌生,從前些年開始一直到現在「北漂」這個詞都是比較火熱的,如果說在北京咬牙打拼的普通人稱為「北漂」,那麼「長漂」又是何意?「長」指的是什麼呢?聽筆者一一道來。這裡的「長」指的是長江,而「長漂」則是從長江上流開始一路往下,漂流全程。在實現「長漂」之前人類已經徵服了南極,北極,珠穆朗瑪峰等等。
  • 北極圈現37.8度高溫:後果不僅是「北極綠了」這麼簡單
    Myers-Smith 表示,如果要在炎熱的天氣裡遠足,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穿白色T恤,這在北極也是同樣的:「如果海冰在北極融化,那將把白色的反射表面從海洋上清除掉,取而代之的是顏色更深的水面,它必然會吸收更多來自太陽的熱量。」 這會讓北極的水域變暖,並有可能使周圍的陸地溫度升高。
  • 獵奇:35年前,北極冰島歷險記,2個人,8條狗遭遇巨獸北極熊
    北極和南極不同,北極圈生活著人類,他們靠打獵為生,祖祖輩輩為了生存而奮鬥。時間的輪盤撥回到35年前,在北極的極寒冰蓋之上,從遠處出現了一個雪橇,車上坐著15歲的男孩麥尼和他的老父親,他們是北極的原住民愛斯基摩人。
  • 主播說海況 | 南極和北極也要來比「冷」!
    網上還能看見很多北方朋友曬出的  零下十幾、 二十攝氏度甚至更低的氣溫,  話題「感覺北極也沒有那麼冷了」  都上了熱搜——    而北極地區大部分都是海,  四周被大陸所包圍著,  同時,大西洋的暖流也會經過這裡,  流入北極海。
  • 北極四聖
    北極天蓬元帥側有從童,或騎夔龍,部領一氣都統大將軍,直月五將軍,飛鷹走犬二使者,無義神王,威劍神王,戰伐神王,聾兵啞將,黑殺洞淵,三十萬兵,三十六大天將,無鞅天仙兵吏,並在煌煌紫雲火焰之中。」或顯四頭八臂,亦大忿怒像:「身長千尺口齒方,四頭八臂顯神光。手持金尺搖帝鍾,銅牙鐵瓜滅兇狂。手執霹靂宰鑊湯,雷震電發走天光。草木焦枯盡摧傷,崩山竭石斷橋梁。
  • 鬥魚直播在北極
    壯觀的北極冰岬有粉絲在鬥魚直播上發文:「為什麼直播拍出來的畫面藍到這種程度?」科考主播張天惟解釋說,因為11月初北極已處於極夜狀態,太陽光無法直接照射到,只能靠空氣的折射獲得光源,而在太陽光譜中,藍色光的波長是最容易折射的,所以才會呈現出這樣被藍光包裹的畫面。
  • 神奇的動物在哪裡:白堊紀的北極霸王——白熊龍!
    北極熊是今天北極地區的陸地上最兇猛的捕食者,在距今 7000 萬年前,北極圈內生活著一種生態位與今天的北極熊相同的食肉恐龍,這種食肉恐龍就是白熊龍。白熊龍是霸王龍的親戚,不過它的體形比霸王龍小很多。一位古植食龍媽媽帶著它的孩子們穿過樹林向恐龍群走去,跟在媽媽身後的小古植食龍都是在夏天出生的,經過幾個月的進食,它們現在已經有 2 米長了。為了儘快與恐龍群會合,古植食龍媽媽走得很快,它身後的小古植食龍必須跑起來才能跟上媽媽的步伐。
  • 話說,南極和北極那個更冷……
    你是否有想過同樣地處「兩極」南極和北極誰更冷地球的南極和北極都常年覆蓋冰雪,天氣異常寒冷,那麼,南極和北極哪個更冷一些呢?其實,南極相對更冷一些,南極的平均氣溫只有約零下48.9攝氏度,比北極的平均氣溫低1.7攝氏度。
  • 高手談識漂、做漂和用漂的技巧
    浮漂的鑑別第一要看它的自重,對於釣鯽漂來說,要求自重輕,浮力大,也就是大家通常說的「不打手」。第二要看它的同心度,同心度指的是漂腳和漂尾是否在同一直線上,檢查方法是一手捏住漂腳下部,一手輕輕託住漂尾根部,來回快速捻動,觀察漂身有沒有跳動,如果跳動則說明同心度不好。
  • 北極溫度爆表!超32℃!背後原因令人膽寒!未來,可能誰也逃不掉…
    這要比10多年前預測的倒計時,提前了整整60年! Jennifer無奈地表示:「一個無冰的北極帶來的後果,可能是人類難以承受的!」如今的北極,有時比北京還暖和。北極溫度的升高還會讓大氣環流從低緯度地區帶來熱量,使北極的溫度繼續升高。
  • 一起去看北極光 北極極光自駕追蹤(極光篇)
    (╭(╯^╰)╮樓上,誰要迎接平淡,你自己去迎接平淡吧,我們要看極光呢)        短片的結尾主人公和極光定格在了手機屏幕裡,但是小編發現片中手機拍下的圖片裡並沒有星星哦~            嘿嘿嘿嘿嘿嘿……但是這次自駕的小夥伴們發回的大片中已然包羅萬象,應有盡有啦!
  • 美俄北極爭奪戰愈演愈烈,俄羅斯重磅動作不斷,決心守住戰略要地
    12月25日,央廣軍事報導稱,俄羅斯總統普京近日下令,將北方艦隊正式升級為「第五軍區」,強勢的推進了北極地區的戰略部署,引發美國的焦慮和不安。該篇報導評價稱,為爭奪極地開發「優先權」,北極「寒地」已成美俄博弈的「熱土」。
  • 北極造句和解釋_北極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北極(běi jí)。反義詞有:南極。一般指地球上的最北點。即地軸北端和地球表面的交點,是所有經線的交點,為北緯90°,位於北冰洋中。也可指北磁極,用N來表示。北極在教材中的例句:1、北極星是盞指路燈,它永遠高掛在北方。
  • 第九屆中俄北極論壇探討北極多領域合作議題
    人民網莫斯科12月4日電 (記者張光政)12月2日至3日,第九屆中俄北極論壇以視頻會議的形式舉行。本屆論壇由中國海洋大學主辦,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協辦,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給予大力支持。來自中俄高校、科研院所的百餘名代表就兩國在北極的科研、教育、醫療、環保、後疫情時代經濟發展等領域的合作問題展開討論。引人注目的是,在本屆論壇新增的醫療合作議題中,中俄兩國學者就如何更好利用北極地區的生物資源及藥材,加強中俄醫療合作進行了熱烈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