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豆瓣評分9.3的《海蒂和爺爺》,忍不住感嘆一句:
「經典不愧是經典!」
靠並不複雜的故事情節,卻能精準詮釋最深刻的人生主題。
這的確是一部很值得看,更值得深思的電影。故事停留在電影裡,啟示卻可以延伸到現實中的每個人身上。
電影裡的小姑娘海蒂和爺爺,以及戲份並不多的克拉拉奶奶,兩個主演,一個配角,精準詮釋了三個人生主題:
讀懂自己,讀懂別人,讀懂愛。
小女孩海蒂,失去了父母,自幼跟隨姨媽生活,可終於有一天,姨媽不想再把她留在身邊照顧了。於是,姨媽帶她找到了獨居山上的爺爺處,爺爺是一個常年獨居的老頭,看上去很孤僻。
面對突然到來的海蒂,爺爺很憤怒,聲稱堅決不要她。
可是,姨媽頭也不回地走了,除了厚著臉皮留下來,海蒂沒有別的選擇。
留下來的第一個晚上,爺爺生氣地關上房門,將她拒之門外。
小小年紀的海蒂,沒有哭沒有鬧,因為她知道自己別無選擇,於是在羊圈裡跟山羊睡了一夜。
第二天,爺爺把海蒂帶去給一個牧師,希望可以給她找到去處,被人收養,或者去孤兒院。
可是,神奇的轉折出現了。
兩個人朝夕相處了幾天後,爺爺改變了想法,留下了海蒂。
再後來,當姨媽改變主意,又來要帶走海蒂時,爺爺和海蒂已經感情深厚,堅決不允許。
可姨媽還是偷偷帶走了海蒂。
故事切換到另一個地方,是法蘭克福的一個富人家。
海蒂在這裡陪伴一個雙腿癱瘓的克拉拉小姐生活,因為海蒂的真誠,古靈精怪,兩個小姑娘之間很快建立了真摯的感情。小公主都離不開海蒂了。
可是,海蒂不開心,她很想念爺爺。
一邊是自己想念的爺爺,一邊是離不開自己的新朋友,海蒂陷入了兩難境地。
誰和誰之間可以生出真感情,這是可以預料的嗎?
答案是「不可預料」。
電影裡的海蒂和爺爺,起初他們之間的關係是完全陌生的,是排斥的。尤其是爺爺對海蒂的態度,完全是一副「拒人千裡之外」的樣子。
可是漸漸相處下來,海蒂成了爺爺最重要的、離不開的人。
當姨媽重新找到大山裡,要帶走海蒂的時候,爺爺急了。當姨媽偷偷帶走了海蒂,爺爺更是傷心不已。
感情是微妙的,關係是多變的,在看似最不好的關係裡,也能夠滋生出最真的感情。
海蒂後來被姨媽送去一個富人家,海蒂這個大山裡的野丫頭,跟嬌生慣養的富家小姐,竟然成了最好的朋友。
人和人之間的緣分,是奇妙的。
在看似陌生的關係裡生出最真的感情,恰恰最令人感動。
這就啟示我們:
在現實中以一顆「包容」的心去面對各種關係,相信關係的多變和各種可能。
真摯的感情本身,就已經很令人感動,被「充分表達」的感情,更令人動容。
電影《海蒂和爺爺》在「呈現和表達感情」上,很細膩,很到位。
最令人觸動的是這樣幾個點:
① 一把自製的木椅
爺爺常年獨居,家具都是「一人份」,海蒂第一次進爺爺房間的時候,看到吃飯的桌子邊上只要一把椅子,還失落地說:
「只有一把椅子!」
那時候爺爺和海蒂剛認識,親密關係還沒有建立起來。
一段時間後,有一天海蒂放羊回來,打開門,走進去,看到了一把新做的木椅。沒錯,是爺爺親手製作的。
電影用這樣一把自製的木椅,表達了爺爺對海蒂的接納,表達了兩個人關係的質變。
這把木椅,也預示著兩個人的心通了,兩個人的情真了。
感情,就這樣通過物化的「一把椅子」充分表達了。
②牽手
電影裡有好幾次「牽手」的鏡頭特寫,很動人。
首先是爺爺和海蒂之間。
起初爺爺是排斥海蒂的,還想把她送去孤兒院。但在彼此有了感情之後,爺爺的大手總是牽著海蒂的小手。
爺爺的大手那麼粗糙,海蒂的小手那麼細嫩,可是那又怎樣?
親密的是心,真摯的是情,怎樣的手都可以緊緊牽在一起。
還有一次牽手,是海蒂和富家小姐多拉多。
一個是富家大小姐,一個是山村野丫頭,就是這樣兩個風牛馬不相及的人,成為了最好的朋友,好到離不開的那種。
海蒂私自帶小姐出門,回來後接受大人的訓斥,那一刻,她們兩個人緊緊牽著彼此的手。
牽的是手,連的是心。手牽手的溫馨,給我們的是心連心的感動。
用一把自製的木椅,不善表達的爺爺表達了對海蒂的接納和真情。用一次又一次的牽手,又表達了彼此之間的親密關係。
除此之外,電影裡還運用了擁抱、親吻、眺望等鏡頭特寫,表達人物之間的真情。
比如海蒂對爺爺,在爺爺還對自己心懷芥蒂的時候,天真無邪地跑過去,擁抱他,親吻他。老爺爺就這樣被突如其來的靠近溫暖了,融化了。
感情是需要表達的。越精準,越充分。
就像電影裡的一把椅子,從一到二的數量變化,精準表達了爺爺內心對海蒂的接納。
導演很善於表達,讓故事裡並不善於表達的人,用行動「說」出了內心的真情。
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沒有導演替我們去表達,所以我們自己必須學會表達,用我們的語言和行動,去表達我們對自己所愛之人的愛。
感情藏在心裡沒有用,充分表達,才算真的存在。
海蒂爺爺常年一個人生活在大山裡,村裡有傳言說,他還曾經殺過人。海蒂爺爺給人的感覺,是孤僻、古怪,沒有感情。
海蒂剛剛來到他身邊的時候,他也是拒絕和排斥的,那意思似乎在說:
「我不需要陪伴,我不需要感情,我一個人很好!」
可是,後來他和海蒂之間的深情,他對於海蒂意外離開的傷心,都表明了他是有情感需求的。
心理學大師馬斯洛有一個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其中一個層次就是感情需求,他認為每個人都有與他人建立情感的需求,由此可以讓自己的心得到歸屬感。
海蒂爺爺雖然把自己包裹成了一個「不需要感情」的人,但當感情來敲門,甚至直接「破門而入」的時候,他所有的假裝,也就潰敗了。
海蒂,就是那個「破門而入」的人。
多少人,以為自己懂得自己,其實並不是真的懂。
讀懂自己,是對自己負責。讀懂別人,卻是最令人感動的。
電影裡富家小姑娘克拉拉的奶奶,就是一個很善於讀懂別人的人。
海蒂被姨媽送到了克拉拉家裡,陪伴輪椅上的克拉拉,實際上,海蒂給克拉拉帶去了很多快樂。
克拉拉很快樂,可是海蒂並不快樂,她想念大山裡的爺爺,很想念很想念。
可是,旁人都沒有注意到海蒂的心事,奶奶卻一下就發現了。所以奶奶強烈建議克拉拉的父親把海蒂送回了大山裡的家。
這位奶奶是一個善於讀懂別人的人。
跟這位奶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她的兒子,也就是克拉拉的父親,聽說海蒂不開心,他還說:
「這裡要什麼有什麼,她有什麼不開心的!」
他以為,有錢,能買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就是幸福。
他不懂,跟自己最愛的人在一起,才會幸福。
怎樣才能讀懂別人?
一是要心存善念。善良的人才會有意識去關注別人,去站在別人的位置上想別人所想。
二是細膩。細膩的人,才能捕捉到別人沒有說出口的心事。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被別人這樣「讀懂」,不是嗎?
那麼,從讀懂別人開始吧!
這部電影如此令人感動,是因為有人和人之間的真情,是因為有愛。
在這個「給予愛」的故事裡,核心人物是海蒂,最值得深思的也是海蒂。
海蒂這個小姑娘,他沒有父母的愛,被養育多年的姨媽拋棄,被爺爺嫌棄,明明是一個最缺愛的人,卻成為了一個最有愛、也最敢愛的人。
她用自己的愛,融化了堅硬的爺爺,走進了他孤獨的內心,成為了他最在意的人。
因為海蒂,從來不笑的爺爺也笑了。
她還用自己的愛,給輪椅上的克拉拉小姐帶去了快樂,點燃了她生活的希望。
故事裡的海蒂,雖然沒有人愛,但樂觀、堅定、勇敢。
就是這樣一個最缺愛的人,成為了最懂愛、最敢愛的人。而後來的結果是,她也得到了最多的愛。
現實中的很多人,都越來越不敢愛了。不敢愛的理由有很多,比如受過傷。
可是,海蒂愛別人,只是因為自己心中有愛,除此之外,不需要理由。
海蒂這個角色帶給我們的啟示,值得銘記在心間:
給予愛,才能得到愛。
愛是相互的,愛有起點,才能在人和人之間循環和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