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莉在微博上曬女兒黃多多健身上了熱搜。
視頻中的多多身材修長,肌肉緊實,一看就是長期堅持鍛鍊的結果。
網友們驚呼:
「沒想到才14歲的多多,竟然這麼自律。」
自從2014年跟著爸爸黃磊參加《爸爸去哪兒2》,乖巧懂事的多多被大家所熟知和喜愛。
這些年,多多在父母的用心教育下越發的優秀。
黃多多兩歲就開始在話劇裡面參演,十年間走過40多個城市,演出了近500餘場。
☟
在《爸爸去哪兒2》中就能看出黃多多的英語水平有多高了,而實際上黃多多7歲的時候就開始用英文寫劇本了。
☟
8歲的時候,黃多多已經翻譯了3本英文小說了。
☟
10歲的時候,黃多多就開始給《小王子》、《圓夢巨人》、《冰川時代2》等英文動畫電影配音,和大導演史匹柏同臺交流,也是絲毫不露怯。
☟
此外,黃多多還會鋼琴
☟
會小提琴
前兩年黃多多和著名小提琴家呂思清的兒子,就聯手拿下鋼琴和小提琴項目的5個一等獎。
☟
會自己設計並製作禮服
☟
小小年紀,在巴黎Bonpoint大秀絲毫不怯場,氣場十足。
去年黃多多和何炅合作演出《水中之書》,已經非常自然、成熟,和大人沒有兩樣。
☟
...
每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都離不開父母用心的教育。
翻看黃磊的微博,為自己工作宣傳的內容幾乎沒有,陪娃的日常充滿整個微博。
對於孩子的學習,黃磊也坦言,自己就是多多的學習夥伴。
「多多會和我講在課堂上學到的,我也會陪她寫作業。有時候編個故事,我陪她一起想像,收穫快樂的同時,學習也日益進步。」
黃磊的朋友汪俊也說,黃磊總是把家人放在第一位,很少外出拍戲。就算在北京拍戲,他也不住劇組,每天晚上都趕回家陪孩子。
都說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可真正能做到這句話的,又有幾人呢?
還記得他曾經在《嚮往的生活》中,與任賢齊的一段對話,讓我覺得這位父親在陪伴孩子這一點上,幾乎做到了他身為一個爸爸能夠做到的極致。
任賢齊說,「有了孩子以後世界真的不一樣,我以前出去拼,就是覺得拍半年回不回家也沒事。」
黃磊立刻表示了贊同:「我要現在也不行,比如連續劇一找我,我第一個就問在哪裡拍,如果在北京拍,我說可以看看劇本,如果說要去另一個城市,我就要想想」。
因為捨不得孩子,捨不得家庭,所以他很少願意離開家去拍電視劇。
無論是明星家的小孩還是普通家庭的小孩,在一開始,本質上都沒什麼不同。
只要你稍微追本溯源,就會發現,任何一個出色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用心的父母。
在一次訪談中,黃磊提到自己的教育方式,他說:
應該家裡什麼條件就怎麼養,也別鋪張浪費。我們家也沒有富養也沒有窮養,該吃飯就讓她吃飽,該上學就上學,也沒有刻意過於嚴厲,也不會去縱容,用愛去養吧。
還記得曾經刷爆朋友圈的」國民才女「武亦姝嗎?
2017年,武亦姝憑藉紮實的詩詞功底,一舉奪得《詩詞大會》第二季總冠軍。
要知道,2001年出生的武亦姝,奪冠時才16歲啊!
回看她的成長史,從小到大,武亦姝似乎一直是超級學霸式的存在:
初中還沒畢業,就被復旦大學附屬中學提前招走,因為語文詩詞學得好;
高二就應邀參加了清華夏令營,還獲得清華大學「領軍計劃」加分,以及」高考只要達到一本線即錄取「的允諾。
據說,全上海獲得這個特招名額的學生只有2人。
2019年,武亦姝以理科總分613分的成績,位列上海考生第65名,被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錄取,入駐九字班。
其實,武亦姝就是普通家庭出身,她之所以能取得這一系列如此優異的成績,跟父母的陪伴、付出,家庭的學習氛圍都有直接的聯繫。
在進入初中之前,武亦姝的父母都沒有什麼教育孩子的意識,覺得把孩子送到學校就可以了,自己則一有空就去棋牌室打牌,或者宅家刷手機。這樣」散養式「的結果是,當年,武亦姝的初中入學成績是全校墊底。
這讓她的父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父母研究了大量教育書籍和方法,認識到是自己當初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並為女兒定製了一套家教方針——要增加知識儲備,要贏在起跑線上。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不是口頭上說讓武亦姝去學習,而是陪伴著孩子一起學。武亦姝的爸爸每天下午4:30之後,就不再用手機了,專心陪孩子成長學習。
這才是真正有效的陪伴。
那之後,武亦姝的成績迅速提升至年級前十名,並有了後面一系列驚人的成績。
想要收穫一個優秀的孩子,首先得先成為一個優秀的父母。
這些年來,黃磊對女兒的教育為人稱道。但是他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並沒有扮演「虎爸」的角色,而是像一個朋友一樣引導孩子認識這個世界。
他說:「我從未把她當作孩子,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在我看來,親身示範,讓她身臨其境地體會更好,而不是說教。」
在給女兒的信中,黃磊寫道:
「所以,如果長大後的你們不會什麼也沒關係,真的不重要,Who cares!相信你們即使一事無成也不必難過,沒有世俗認同的成就的人是多數,你們不必成為少數,平凡最好。」
在黃磊看來,比教給孩子東西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享受平凡的生活。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愛。這份愛裡不僅僅應有足夠的愛和保護,更有培養孩子獨立思考、面對未知的能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