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按:很抱歉這個帖子真的是個意外,首貼只是私下交流用的,本來沒有什麼提綱和宏大規劃,也是本宅第一次在線寫作,上一貼很多朋友留言,讓我覺得有些話應該說清楚,因此稍許調整了一點計劃,增加了一章。
第五篇 霍格沃茨的校長(上)
寫續2的時候,我就有思路寫赫敏的血統,知道血統論是個馬蜂窩,所以先貼出前一半來試試看,發表之後,跟帖平靜了不少,帖子中說赫敏「體育不好」,看來大家意見不大,結果從體育話題牽扯到血統論,跟帖還是和爆炸一樣。
下面引用一些網友的留言:
1、我深有感觸,很多從大學或更高學歷才去英國留學的學生是無法體會他們的階級觀念的。我的哥哥從中學起就被送到英國讀書,就是所謂的貴族男校精英教育,他在學校的運動項目是擊劍和馬術。在英國呆了十幾年,現在研究生畢業了,入了國籍,也就了業。但這麼多年來他一直對家裡人說的最多的就是英國人對階層的看中。他以前在學校時沒法融入到那些所謂貴族學生裡的真正核心小圈子,男孩聯盟之類的。即使他們知道有財力支撐你讀貴族學校,但只要你的父母沒法和他們的父母在同一個宴會場合上碰杯,互相沒法擴展關係網帶來利益那他們也不會拉攏你。哥哥目前就職的工作講出去也很響亮,但他說了,永遠也不可能做到核心層,在每個領域核心層裡的始終都是一代又一代男孩聯盟裡的成員。
2、同時用我認識的兩個,雖然不知道算不算貴,但是肯定是upper class的人都說過的一句話支持老師的觀點:last name does make sense。
引用不是因為留言對我的支持,是因為我自己也沒出過國,缺乏這種第一手信息,我想大多數網友也和我一樣。
相對來說,我更喜歡看反對的意見,大家別嫌麻煩,容我多引幾段,因為這涉及到各位理解英美文化的一個難點:(懶的看的朋友,可以看紅色字體,相當於摘要。)
1、作為一直受英國高等教育的文化研究的學生,我想吐槽幾點您文章中的問題:首先.英國種族主義固然有,但是英國自從90年代以來已經實行自由主義多元文化政策,雖然還有很多問題,但已經基本實現了英國的少數族裔自身權利的平等,比如穆斯林可以一夫多妻等等。英國人本身包括文化界政界一直都在試圖提高少數族裔的社會地位和代表性,包括今天的議會中已經出現了非裔議員,好些媒體明星是黑人等等。
2、關於您對法律學院的看法,我不是完全同意。我從小來加拿大多倫多,從這裡的法學院畢業,現是律師。我覺得您的觀點「法學是統治學」有點過於片面。我個人感受是,法學是以最基本的民主、人權為基礎,致力於將社會各階層/方面系統化、管理好的一種學問。Obama和Clinton都是律師出身,所以才更加懂得民主的精髓與重要性。……我的中文也不是很流利,希望達到了我的意思。
3、最後這個英國貴族理論我非常贊同,但是英美並不一樣,其實這正是有著傳統封建文化歷史的國家被美國逐漸拋離的根本原因。美國人是沒有貴族束縛的「白人文明」,對於平民而言已經不是傳統的西方國家,所以這塊土地上是愛因斯坦、萊特兄弟、福特、愛迪生、賈伯斯、卡梅隆、扎克伯格等天才前赴後繼發跡的地方,他們的成功不僅在於個人的超級地位和財富,更在於對人類歷史文明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強力推動。美國人不迷戀貴族甚至藐視貴族,美國人喜歡《社交網絡》中平民天才小子用甚至不太公平的手段幹掉傳統貴族高富帥兄弟的故事,在這個地方,平民創造力得到的超級釋放是又封建貴族統治歷史歷史的國家給不了的。
4、看完這目前的四篇,剛開始覺得角度確實很新,但是如果純粹是講解英美階級民族制度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偏選中了這樣一部讓很多人愛了十幾年的經典來講解,確實容易引起許多辯駁。……我覺得根深蒂固的階級血統觀念是不可否認的因素之一,……但是哈利這本書並不是為宣揚這個而來的,哈利是一部宣揚廢棄階級血統觀念,講求平等自由的書,同時也是一部關於愛的書。所以您將這樣一部書用如此生冷的解釋徹底顛了個個,確實看起來挺不舒服,起碼我會是這樣。
5、老師,你的邏輯出問題了哦。原作根本沒有強調出身論,基因也沒有決定一切,魔法部官員的兒子有的經商,有的研究龍,有的是普通銀行職員(韋斯萊一家),這是作品中明白告訴大家的,唯一一個進魔法部的還有和他爸爸不相符的野心……綜上,這樣的描寫怎能說是「龍生龍鳳生鳳」神馬的呢?歐美教育的確強調天賦,但並非強調遺傳和繼承,否則納威就該也是傲羅而非草藥學教授,而且也不會有那麼多麻瓜家庭出巫師了。老師的理論再發展就成為伏地魔了哦~
6、我感覺羅林女士這本書裡更強調的是自由選擇,而非血統。在羅琳筆下,許多純血統巫師都非常邪惡,加入了伏地魔而成為真正的法西斯。反抗他們的純血統巫師都不是特別看重血統,願意與非巫師家庭通婚。因此這可不可以看作是一種對英國主流思想的批判呢?PS.我覺得很多人喜歡赫敏並不是僅僅是因為她的學習好,成績好,而是因為她其他的優秀品質。
7、翟老師,我有一件事不明白,既然英國人有根深蒂固的貴族意識,而且,羅琳寫這部書面向的也是大部分的英國人,那麼作者應該站在擁有貴族血統的馬爾福的立場才對,但是為什麼卻把馬爾福寫成了一個反面,把赫敏這個血統不純的人寫成了正面?
(引用結束)
持有上述觀點的,在國內大有其人,甚至包括很多著名學者在內,對英美文明都是這個看法:英美文明崇尚民主、自由,鼓勵自由選擇、個人奮鬥,(至少美國如此)。至於證據,也可以舉出無數,比如這個《哈利波特》系列,正面人物是哈利,負面人物是馬爾福,還不是「一部宣揚廢棄階級血統觀念,講求平等自由的書,同時也是一部關於愛的書」嗎?
法學特別強調洞察力,就是要求看問題要深入,不僅要看到冰山的表面,更要看到隱藏在深處的東西。比如有人說赫敏性格強勢,因此不配哈利,呵呵,諸葛亮六出祁山,肯定是蜀國國力強過魏國。
具體到英美主流價值觀念上,英美有很濃重的血統論、門第觀念,這並不難理解,這和他們的人種、傳統其實倒也關係不大,關鍵是利益。領先者歷來對「平等精神」興趣不大,最在意的是保守和秩序,作為幾百年來世界體系的領先者,英美推崇血統論就是保持本民族的優勢地位。1840年前我們中國人也大體如此,有什麼難以理解的嗎?
那麼怎麼解釋英美國家的自由主義呢?
前面說了,英美國家有血統論,但不唯血統論,如果把英美文化簡化為「唯血統論」,並且在本國照搬模仿,那是納粹。關鍵是血統論本身有一個巨大的缺陷,必須用「自由平等」加以彌補。
血統論像一道牆,給貴族以安全,但牆修的太高,未嘗不是一座監獄。血統論最大的問題,是讓出身較低的人(下文簡稱平民吧,並不嚴格)感到失去生活的希望。在霍格沃茨,馬爾福不和赫敏說話,只是用陰冷的眼光看著她,同樣,在麻瓜的世界裡,哈利也少不了挨表兄弟的拳頭。如果平民們也相信了血統論,從而隔絕了兩個階級的交流,那麼早晚有一天維克多•陳和布拉德•吳就會揭竿而起,即使遺傳學的血統論是正確的(呵呵,存疑),貴族們的質量優勢也會被平民的數量抵消,畢竟,平民永遠是大多數。
這個問題對統治者非常重要,必須想出辦法。
貴族對平民的認識,有時候比平民對自己的認識要深刻的多。大部分平民反對貴族,只是因為自己沒有機會進入這個圈子。只要把牆稍微打開一些縫隙,允許一些平民中的活躍分子進來,大多數平民都是樂而不疲的。這才是統治者的長治久安之道,唐代的科舉制不就是這麼幹的嗎?用歐美的制度作比方,就好像一個股份公司,在保持大股東控股的前提下,發些股票讓別人分享部分紅利,是壯大公司的資本的好事。英美一貫嘲笑納粹,就是嫌他們太笨,一塊錢本錢只做一塊錢的買賣。英美國家向來是能把一塊錢花成十塊錢的。其奧妙,就在於怎樣借平民的力。
血統論讓平民絕望,站在統治者的角度,解決之道就在於辦法就是貴族們自己相信血統論的同時,一定要讓平民們相信個人奮鬥。必須畫一張香噴噴的大餅,讓平民們感到食物的香氣,最好就在眼前!因此,英美貴族體系文化中一向都有大量鼓勵平民奮鬥的內容。羅琳的小說把哈利、赫敏當正面人物,很正常啊,英美文學界自古以來就是承擔這項畫餅充飢的光榮任務的。麻煩搞歐美文學的同學來證實一下,整個歐美的文學圈子歷來偏左,據說戰後的諾貝爾文學獎除了老混蛋邱吉爾之外,直到911才給了一個右派(奈保爾,2001),其他都屬於左派文學,自稱是社會主義者的作家不計其數。還記得嗎,「我貧窮、低微、不美麗,但當我們的靈魂穿過墳墓站在上帝面前的時候,我們是平等的!」,嘿嘿,中國人都感動好幾代了。可是真的如此,為什麼《哈利波特》中還在反覆討論「純血」/「麻瓜」呢?
還有朋友提到英美的差別,這裡也說兩句。我本人對於初學者來有個建議,剛剛學習英美文化,要從英美一體的角度,儘量用英美文化互相參照,這樣能更快速的入門。這個階段,儘量不要試圖作太細的區分。
為什麼呢?因為英美愛唱雙簧,專門組團忽悠人。
英美是夫妻,夫妻就會經常吵架,互相找對方的小麻煩。比如哈利波特劇組就特別強調「完全的英國血統的演員」,劇中也少不了輕輕諷刺兩下美國文化,比如這個活寶:
他的衣著大體上是二戰前美國人的正裝(憑感覺待考證,請各位核實),是片中最典型的美國元素。他在全劇終的表現,基本上是英國人在嘲笑美國的「自由市場經濟」下騙子太多。
但這種吵架往往是一種障眼法,人家夫妻吵架跟吃飯差不多,床頭吵架床尾和嘛。這兩個國家價值觀念99%是近似的,只是經常出來一個扮紅臉,一個扮黑臉,才能把輿論控制權從左手調到右手,就像華爾街黨民主派和華爾街黨共和派天天幹的事一樣。
進階的同學如果要研究兩個國家的差異,簡單的說:英美文化都有51%的貴族,49%的平民,只是不同時代比重不同。大體上以兩次世界大戰劃線,戰前的英國是貴族精神佔優勢。有人說我寫的英國不是現代英國,倒像是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確實如此。此時的美國大體上還沒有擺脫祖先流浪漢、窮人、異端的影響,價值取向上偏向平等。外交上是門羅宣言、威爾遜主義、門戶開放,內政上是毫無限制的「自由市場經濟」,史稱「鍍金時代」,在英國這些老貴族看來,當然就是「騙子多」的地方了。此時美國的貴族自豪感,主要還是從黑人身上獲得的。
兩次大戰之後,美國從英國手中接過世界領導地位或者說世界霸權,兩國的平民/貴族風格就顛倒了過來。英國是工黨上臺、自由黨式微(等於是「平民」的主體從中產階級下移到了勞動階級,簡單地說就是偏左了),倫敦政經成了名校,多元文化、種族平等、義務教育這些東東,都開始出現了。當然,還有不可避免的大政府、福利病。
美國呢?雖然有些歷史的慣性,表面上仍然強調平等,但實際上美國越來越保守,越來越「貴族化」,冷戰後尤其如此,突出表現就是政治領導人的家族化,甘迺迪家族、布希家族和柯林頓家族,每個家族周邊都聚集著一群類似古代門客的智囊團,小布希上臺用的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竟然是福特爺爺的當年的國防部長。全世界的保守主義大師(哈耶克、列奧•施特勞斯)都跑到了美國,外交上也開始討論「美國的世界責任」,現在還在中東打仗。相反,黑人平權了,因為大量「非法移民」大體行接任了黑人當年的角色。「奧利奧」(黑皮白心)可以努力的去營造49%了。
至於英美文化的整體傾向,到底是平等為主,還是貴族為主,如果各位留學生方便的話不妨試試我下面的預測:如果你問一個中國人,1997年世界上哪個重要的人物去世了?一般人都會說是鄧小平;如果你問一個英國人或者美國白人同樣的問題,回答是什麼?
我猜100個人裡面有99個人會回答是:黛安娜。
黛安娜就是個典型的王室包裝拋給平民的幻想彩球——她本是侯爵之女,但英國王室硬把她宣傳成一個「平民」——結果引來英美平民瘋狂的追捧。英美「黛安娜文化」到現在仍然是非常熱門的現象,這就是英美文化中骨子裡的貴族相。現在的凱特王妃,大致也走的這個路子,只是隨著時代的進展,加點平民喜歡的「婚前同居」之類話題。
另外,留神點那1個回答是鄧小平的人,他反倒很可能是個貴族,能分得清誰真正在撥動這個地球。
(我沒出過國,全憑猜測,猜錯了請留言告我。教師只是我的職業,但我不是萬事通,深知人之患在於好為人師也。)
第五篇 霍格沃茨的校長(下)
(我不喜歡這樣寫帖子,太學術,像論文,不好玩,只是血統論引來的爭議太多,不知這樣的回答能否解答留言中的問題。)
還是好好分析霍格沃茨吧。
如前所述,英美文化中的「平等自由人權」傾向,集中體現在「自由選擇」理論,也就是在《密室》的結尾校長說出來的一句話:「讓我們成為哪種人的,並不是我們的先天能力,而是我們的選擇」。這種論點在英美文化中比比皆是,因此血統論分析完了之後,現在可以比較詳細的介紹一下英美文化中的「自由選擇」論了。這也是後面幾篇的基礎。
嚴格地說,英美國家的「自由選擇論」並不是本土貨——整個英國文化,都是廣義上基督教文化的一部分,「自由選擇」的源頭來自基督教的教義。有人問我為什麼片中的文化符號為什麼沒有梵蒂岡,我一直覺得這個問題比較簡單,沒有特別必要專門解析,教皇大家天天見:
能分清嗎?
我在網上搜索,居然有人討論兩個人是否一個演員的。
這個討論本身也能證明兩個人的文化符號實在是太接近了。凡是在有關中世紀的奇幻文學中,出現白頭髮、長鬍子、傳長袍,一臉慈祥的長者形象,基本肯定是中世紀的基督教傳教士/教皇的形象。
因為政治原因,當今英國和梵蒂岡的關係並不好,主要是現在天主教徒主要在南歐和拉美,經濟上和西歐北美有矛盾,因此梵蒂岡必須經常發表譴責「為富不仁的資本主義」的聖諭,以爭取信徒的支持。為富不仁的資本主義們當然也不客氣,羅馬和倫敦近在咫尺(用中國的標準),英國居然拖到1982年才和梵蒂岡建交。哈利波特全球大熱之後,梵蒂岡教廷官方報章《羅馬觀察家報》發表專文譴責,並號召信徒們抵制,理由是哈利波特「傳播巫術」,(大家別笑,教皇還真信這個,就像他同時也相信處女生子、死人復活升天一樣)。作為回報,羅琳召開記者會,宣布「鄧布利多是個同性戀」,(天主教教士不結婚,同性戀和戀童癖一直是個大麻煩),英美人也都知道她在暗示誰家的事。
但這只是政治。從文化層面來看,基督教文化對英國文化的影響是無孔不入的。兩位教皇在電影裡幹什麼呢?在《魔戒》中,甘道夫負責加冕:
(《魔戒》結尾,甘道夫給亞拉岡帶上王冠,「王者歸來」。)
原型在這裡:
(公元800年,教皇利奧三世給日耳曼人法蘭克部落領袖查理加冕,法蘭克人稱帝自此始。)
《哈利波特》中,鄧布利多負責洗禮:
(《哈利波特》第六部結尾處,鄧布利多帶哈利去取薩拉查•斯萊特林的掛墜盒。哈利浸入水中,遭遇危險,鄧布利多燃起大火救他。哈利經此洗禮,開始成熟,下面就是大決戰了。)
原型在這裡:
(公元496年,法國蘭斯大主教聖雷米吉烏斯為日耳曼人法蘭克部落首領克洛維一世施洗,法蘭克人從此建立王國。)
這兩件事都是歐洲史上的重大事件,歐洲人家喻戶曉。洗禮和加冕禮都是基督教的聖禮,用在王者身上,就是哈利和亞拉岡的登基儀式。鄧布利多有甘道夫和教皇的影子,哈利有凱撒、亞瑟、亞拉岡、查理曼和克洛維諸位王者的影子,嘿嘿,伏地魔也有黑暗君主索倫的影子——沒有臉。(關於伏地魔的文化原型,下文分析。)
如果說前面的民族學、人類學,差不多是西方人「關於身體的知識」,(因此這兩個學科建國後和法學一樣,被直接關門了),基督教和源於基督教的各種理論(中世紀常稱為「某某教派」,近代常稱之為「某某主義」),就是西方人「關於精神的知識」,「自由選擇」理論就是其中之一。
基督教的教義很複雜,我很不成熟的將其簡化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兩個基本點是:上帝面前人生而平等(舊約),每個人靠信仰得到拯救(新約)。一個中心就是「自由選擇」。
眾所周知《聖經》是由猶太教的《舊約》和基督教的《新約》兩部分構成的。基督教之所以保留《舊約》,更多的是為了保留上帝的概念,這個超然於宇宙四方之外,存在於時間起點之前的概念,能給每個人以平等的機會——在造物主面前,什麼血統論等等都不重要了,我們都是亞當夏娃的子孫。西方思想史上,從盧梭到羅爾斯的形形色色的平等論,都有《舊約》故事的影子。最好的體現,就是美國獨立宣言中那句名言: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男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中文翻譯中省掉了原文的聖經色彩,順帶也省掉了男人和女人的區別。為什麼是man?因為在聖經中,woman是man的一條肋骨。
《舊約》本是猶太教經典,但是猶太教經過一段時間發展之後,變成了一種非常保守的宗教,特別強調血統和禮儀,只有結果富有的猶太人才能上天堂。隨著羅馬帝國徵服廣大地中海地區,羅馬公民壟斷了帝國的全部政治權利,大量受奴役受損害的人無所歸依,急需一種宗教來撫慰心靈。結果,猶太教中一個小教派獨立出來,這個教派宣稱他們的領袖基督是上帝的獨子,來人間替人贖罪,跟隨基督的人就能上天堂,血統不問。這種教義獲得了廣泛的成功,發展成後來的基督教,其基本教義之一,就是自由選擇說或者救贖說。
(宗教話題很複雜,而且很容易跑題,本文主要還是介紹英國歷史文化,順帶解析哈利波特,對基督教的解析儘量從簡。留言討論的歡迎,傳教的恕不回復。)
自由選擇說內涵豐富、流派紛呈、情況差異很大,本文不能盡數,只分析基督教在英美文化中的影響。搞學術的朋友請注意,你可以用基督教解讀英美文化,但一定要慎重,因為歷史上,英美文化是在反羅馬教皇的宗教改革運動中,從天主教的文化中脫胎而來的,因此,英美文化中的基督教因素,很多是受限制的。很多流行的用基督教精神弘揚英美文化的論證,其實往往是牛唇不對馬嘴。
在英美國家看來,基督教的教義中的自由選擇理論一直是一個很危險的理論。在這方面,他們受古羅馬帝國時期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學的代表人物聖奧古斯丁的影響很深。
奧古斯丁的理論體系龐大而豐富,他關於自由選擇的觀點,集中體現在一本叫做《論意志自由》的書裡。這部書國內有譯本,不過是部很枯燥的哲學專著。
選擇論的關鍵,在於人是不是有「自由意志」?而這並不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在沒有選擇之前,人服從於禮俗或者權威,固然沒有自由,但也不用無需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就像包辦婚姻,嫁錯人怨命。而是一旦有了「自由意志」,人有了自由,也同時有了犯錯誤的可能,就像自由戀愛,嫁錯人只能自己哭了。選擇論等於打開了一扇大門,人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但善惡之間並不是簡單的一清二楚。
大家都知道,哈利的額頭上有伏地魔的N標記,電影中也經常有這樣的鏡頭:哈利和伏地魔之間有某種奇怪的「心靈關聯」,他會說「蛇佬腔/爬說語」,也常常和在自己的噩夢中和伏地魔鬥的筋疲力盡。
(更多鏡頭不截圖了)
哈利和伏地魔之間的關聯,就是選擇論的一個推論。因此奧古斯丁的《論意志自由》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意志自由是惡的起源嗎?
因此,英美國家的意識形態中,總體上是對「自由選擇論」有所控制的,在英美國家,「自由並非為所欲為」。英美文化中的「自由選擇」,其實是一種比較保守的選擇論,(比血統論激進,但和法德俄意等國的選擇論相比,就保守多了。這個問題其實深挖很有意思,但這裡就不展開了)。前面說了,英美文化的基礎是血統和貴族,他們的選擇論,是在貴族意識佔優勢的情況下,給平民一個希望的出口,其實是血統為本、自由為用。因此,英美的「自由選擇」,總要把選擇「貴族精神」、「英美主流價值觀」作為導向。比如英美通俗文化(影視劇、口袋文學)中有一種常見的類似灰姑娘的故事類型,從平民出身開始,到嫁入豪門結束,黛安娜和凱蒂的故事都是如此。
(法學的同學們也可以注意一下,西方法學中有很多區分意志的善惡程度的概念,比如刑法中的故意、過失、意外事件,民法中的善意第三人、惡意第三人,這是中國傳 統法學所沒有的,也常常是中國學生學習的難點。複習司法考試的同學們,你們還在為「直接故意」『「間接故意」、「過於自信的過失」和「疏忽大意的過失」 之間的區別發愁嗎?嘿嘿,有些東西在法條之外。)
回到電影。
「自由選擇」理論對電影影響很大,3456基本上都脫不開。還是先處理簡單的。
從副線來講,霍格沃茨故事是一系列赫敏的平民馴化課。赫敏的選擇比較簡單,無非是是否加入統治者行列的問題。從赫敏的角度看電影,哈2提出了血統問題,哈3456就是對赫敏的馴化,也就是校長為代表的校方,給出一個又一個不同的題目,讓赫敏「自由選擇」是否能夠進入「天堂」——統治者的行列。不知道大家注意過沒有,赫敏從來沒有被鄧布利多請到過校長室,(哈利是常客,羅恩也去過),她和老師最近距離的接觸,就是哈6中的「鼻涕蟲俱樂部」的宴會。劇透一下,這就是赫敏訓練課的終點。
宴會的布景是典型的英國上流社會風格。作者對此稍有點諷刺,但整體把握還是比較符合藝術規律的。其中赫敏和斯拉格霍恩的對話挺傳神,把一個平民女孩初次參加貴族宴會的心態表現的很到位。大家去自己體會吧。反正本宅看到這裡,心中的感覺是:赫敏的故事結束了,(我本人挺傷感的)。
再說比較麻煩的,(這個問題詳細說挺複雜的,今天的時間只夠開個頭)。
從主線上來講,霍格沃茨故事是一場正邪之戰,哈利和伏地魔都是霍格沃茨的學生,也都是混血,兩個人的起點,基本都在正邪之間。(馬爾福和衛斯理倒不需要選擇,兩家都幾十代是霍格沃茨的學生)。按照故事情節,正方的哈利終於發現了自己的「善的天賦」,最後經鄧布利多點播,成為王者;反方的伏地魔則發現了自己「惡的天賦」,霍格沃茨故事就是他的墮落史。或者說,兩個人因為自己的選擇,分別走上了天堂和地獄的道路。
伏地魔的原型到底是誰呢?
根據大家的留言,嫌疑大概集中在下面兩個方面:
是他:
還是他:
應該說,原書作者和導演為了避免麻煩,不可能在文中透露出特別明顯的線索,但是文化潛意識還是無處不在的,並不是不能分析出來。
先提示一下,上面兩個都不是準確答案。
準確的說,伏地魔的原型是一個幽靈,在歐洲各地徘徊,也可以說,是個鬼魂。
可是世界上真的有鬼魂嗎?
(未完待續)
翟按:本文後面會涉及文化意義上的伊斯蘭教的某些話題,但請大家留言中不要對伊斯蘭教亂潑髒水。我很反感網上非理性的反穆言論。另外,在線寫做容易導致文章結構混亂,下次更新在一周之後,我想儘量一次寫完。
今日編輯:樂樂
歡迎加入平臺粉絲群
----
大浪淘沙公共平臺專注闢謠,同時分享有深度的財經、歷史、文學、藝術、科普類文章。真相即正義,理性即財富,點擊最上方藍字、掃描下方二維碼,或搜索平臺帳號「knowledgewealth"關注本平臺。
您的分享是我們更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