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戲(江蘇省淮安市、連雲港市),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傳統戲劇類項目。
歷史淵源:
淮海戲,因以板三弦伴奏,故亦稱「三刮調」,是江蘇省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蘇北淮安、連雲港、宿遷,以及鹽城、徐州的部分縣區,包括魯南、皖東北一帶。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相傳清代乾隆年間,海州(今連雲港市)一帶流行由秧歌號子發展而來的【太平歌】和獵戶所唱的【獵戶腔】,有邱、葛、楊(一說張)三人將其加工潤色為【怡心調】和【拉魂腔】,並以此來演唱農村生活和民間故事。後邱去淮北,葛去山東,楊留在海州,他們各自吸收了當地民歌和語言的特色,遂形成泗州戲、柳琴戲和淮海戲。1830年前後出現了淮海戲的演出班社,1880年後僅海州的東海、灌雲兩縣就有一百多個淮海戲班。1940年抗戰期間淮海戲藝人成立「藝人救國會」,編演了《小板凳》《大後方》《三星落》等一大批現代劇目,利用戲曲宣傳抗戰,起到了鼓舞士氣民心的作用。
1947年,藝人自發成立成立了「大眾淮海劇團」,從此小戲正式搬上舞臺演出,並正式將「淮海小戲」定名為「淮海戲」。解放後,流行區域各地專業的淮海戲劇團紛紛成立,並一直緊跟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編演新戲,淮海戲逐步發展為頗具特色的地方性劇種。
文化特徵:
唱腔:
淮海戲音樂唱腔以板式唱腔為主,兼唱部分民間小調。唱、念、做、表,均平實易懂,幽默風趣,載歌載舞的形式尤顯熱烈生動。唱腔有男腔和女腔的區別。男腔以「東方調」為基本腔,以「金風調」等為輔助唱腔;女腔以「好風光」為基本腔,以「二泛子」等為輔助唱腔。淮海戲唱腔的特點是樂句結尾突然翻高八度耍腔,具有拉人魂魄的藝術魅力,故有「拉魂腔」之稱。淮海戲的唱詞結構與聲腔變化豐富多樣且獨具特色,對於研究探討中國戲曲唱詞與曲調的關係,以及聲腔中的情感內涵,有一定的實證意義。特別是在它的部分聲腔中,還保留著五個入聲韻類,對研究中國漢語言的分布和衍變有著特殊價值。
劇目:
淮海戲以民間生活小戲為多,是典型的大眾化藝術。在長期演出中,淮海戲積累了一批經典的傳統劇目,有「三十二大本,六十四單出」之說,大量的劇目內容直接來源於平民的生產和生活,其中保留著許多當地歷史衍變和社會發展的信息,對研究淮海地區社會人文歷史具有彌足珍貴的價值。其中的《樊梨花點兵》《皮秀英四告》《三拜堂》《催租》《羅鞋記》等久演不衰,均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和平民化特質。在蘇北地區幾乎家喻戶曉。淮海戲的一些表演身段明顯脫胎於蘇北農村生活,帶有濃鬱的鄉土氣息。總體風格既有北方劇種的粗獷豪放,又有南方劇種的溫柔婉約。
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楊秀英,女,1941年4月生。江蘇省泗陽縣人,國家一級演員,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淮海戲代表性傳承人。1955年考入泗陽縣淮海劇團,1956年以《梁山伯與祝英臺》一劇成名。1959年調入江蘇省淮海劇團,在蘇北一帶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楊派」藝術享有盛譽,退休後創辦「秀英劇社」,為淮海戲的傳承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
霍一君,女。1952年12月生。江蘇省連雲港市人,國家二級演員,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淮海戲代表性傳承人。出身於淮海戲世家,她自幼耳濡目染,喜愛淮海戲,少年時便登臺演出。
保護措施:
當前,淮海戲和全國許多地方劇種一樣遭遇了生存困境。為了振興和弘揚淮海戲,淮安市建成淮安戲博物館,成立淮海戲研究會,舉辦淮海戲藝術節,每年召開一次淮海戲學術研討會,以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淮海戲的保護工作中來。
責編: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