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化中,貔貅是一種猛獸,一種靈獸,一種瑞獸,是一種吉祥之獸。
因此,貔貅也是傳說中一種祥瑞的象徵,一種圖騰文化的表現。
貔貅主要有幾大特點為人所稱道和敬奉:
一是威猛,作為一種猛獸,常常被比喻為威武之師,如「貔貅之軍」、「貔貅雄兵」、「百萬貔貅」等;
二是闢邪,這也是貔貅的別名,闢邪除惡,能消除瘟疫疾病,邪惡唯恐避之不及,因此也具有趨吉避害的開運和轉運功能;
三是招財進寶,只進不出。貔貅又名「天祿」,能耐神奇,喜金銀財寶,大口吞食,來者不拒,而且沒有「出口」,是個金銀財寶的「無底洞」。
在中國文化中,貔貅威猛而美好:貔貅闢邪祛病,對應於人們身心健康的美好祈福;貔貅「大吉大利」,對應於人們追求財富的美好願望。
同時,貔貅自帶喜感,天性喜金銀,有進無出,多多益善,意味著一本萬利,財源滾滾……
如果以為貔貅只是傳說中的動物,那麼你可能還不太了解貔貅。
我們可以一起參考歷史,來深入認知一下貔貅的內涵。
在正史中,《史記·黃帝本紀》對貔貅有著專門的記載:
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豸區、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在阪泉之戰中,黃帝教熊、羆、貔、貅、豸區、虎與炎帝作戰。有人認為熊、羆、貔、貅、豸區、虎是不同的圖騰,均為部落名稱,這也算是一種能夠自圓其說的觀點。
不過,在上古時期,熊、羆、貔、貅、豸區、虎作為一種動物兵種,似乎更合理一些。就像歷史中記載更為明確的「火牛」(如齊國火牛陣)、象兵、鵝兵、海豚兵、信鴿等作戰一樣,而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其實就是騎兵對兵車的改革,都是利用戰馬協同作戰的表現。
而且,黃帝訓練熊、羆、貔、貅、豸區,其後並未跟著「之部」、「之軍」的確定詞彙,同時,《史記·黃帝本紀》說黃帝「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可見在黃帝時代,馴養動物已成為一種常態,一種普及的能力。
無論是歷史上曾經實有的一種動物,還是文化中逐步提煉的一種圖騰,或者是傳說中神奇的一種瑞獸,貔貅都已經成為精神層面的一種象徵,一種民俗生活的一種內容。
無論古代還是今天,人們都十分喜歡佩戴和收藏貔貅。其實,除了人們平常了解的種種寓意,貔貅還藏著兩個深層次的秘密:
一是「不漏」
貔貅為什麼能克邪去病?
一個原因是貔貅身強體健,雄心銳意,以威猛之勢「坐鎮」,能「鎮住」邪惡力量;
而另一個原因至關重要,就是「不漏」。貔貅沒有排洩系統,沒有「漏」的開關。貔貅吞食金銀財寶只進不出,其實更是指向深層次的「不漏」。也即此處的關竅是「無漏」。不僅財不漏,還要氣不漏。換句話說,既不要漏財,更不要漏氣、洩氣。做到一點也不漏。
中醫、中國文化講營氣不失,正氣不漏,就是說人體守護之氣要完善全備,一身正氣不能被外邪損害,不能遭受損失,如此,人體(包括身心)才能健康沒毛病了。
儒家所說「吾善養浩然之氣」,佛家所說的「漏盡通」,道家所說的「靜守」,從狀態來說,都是講「不漏」,都是講深層次的「不漏」、「無漏」。
二是「大藏」
不漏則藏,有漏則不能藏。
漢語博大精深,「藏」是多音多義字,一個是動詞,是儲藏、守藏之意,是藏著的「藏」;一個是名詞,是寶藏的「藏」,是藏起來的寶貝寶藏。
無論名詞動詞,在中國文化中,這藏字,核心大意是:是寶才要藏;藏的都是寶。
貔貅招財進寶,只進不出,正是應合了此義。
進一步來說,就像穀物安穩地放在筐子中,走起來不遺漏,才能更好地安放在穀倉中,在中國文化中,只有做到不漏,無漏,精氣神不漏,智慧不漏,才能更好地「藏」。
儒家講「中和」「明德」,佛家講「三藏」「大藏」,道家講「藏相」「藏盡」,都是「藏」的要義。
故言之,貔貅代表著「藏」,代表著「大藏」。
———————————
生命本悟,快樂本心。
天人本一,智慧本光。
光未央原創作品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