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亮,山裡晨霧還未散去,老王就一頭扎進銀耳棚。當下正是銀耳發菌的時節,需要不時翻動照看。銀耳跟其他作物不一樣,需要種在特定的木料上,靠人工接種,發菌時間長達50天。
老王今年60多歲,是四川巴中通江縣的一位普通農民,在大巴山深處,像他這樣的種植銀耳的農戶可不少。這幾年,老王家裡12個大棚產出的優質銀耳,一直銷路不暢,尤其是去年,辛苦種一年收穫的360餘斤,到現在賣掉的還不足十分之一。
為了銷路,老王跑過農技站,也找過一些收購商,可給出的價格都非常低,相當於白忙活,親戚都勸他別種了。作為「銀耳之鄉」,巴中通江縣銀耳種植早已形成了產業,但這幾年市場競爭殘酷,老王家附近的這幾片大山,種銀耳的就只剩下他一家了。
通江縣位於大山深處,交通不便,這裡年輕人們都外出打工了,老王唯一的兒子帶著媳婦在廣東打工,兩個孫子在鎮上上學,這個家平時就只有老兩口。
一米多長的椴木棒,翻動起來得要些力氣,但今天老王卻絲毫不嫌累,想起前兩天在拼多多上的王縣長一場直播,渾身都是幹勁。
王縣長名叫王軍,是通江縣縣長。4月12日,王縣長走進拼多多直播間,為銀耳、土雞、臘肉等通江特產代言,一番介紹吸引了20萬網友圍觀,當天就幫農民賣出了40萬元的農貨,其中3000份銀耳,15分鐘就賣光了。
王縣長雖然也姓王,但跟老王沒任何血緣關係。他的老家在湖北,來通江也就幾年,此次拼多多發起市縣長直播助農活動,王縣長當機立斷,「要為農民朋友做示範,借網際網路電商把通江農貨賣到全國去」。
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像王縣長這樣用知識武裝農民的「父母官」,全國有千千萬萬。正是他們的親身行動,織成了一張扶貧大網,不讓任何一個地方落後掉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