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人種多數田,多數人種少數園」,按照這樣的思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石河子總場北泉鎮十一連近年來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在種植好棉花、小麥等傳統作物的同時,大力發展果蔬、花卉種植。「高效益源自高效率,高效率又能讓大家騰出精力,抓好新的增收項目。」連隊黨支部書記張軍強告訴記者,去年全連職工平均可支配收入達4.8萬元。
在石河子市北郊,距市區約6公裡處,就是石河子總場北泉鎮十一連。寒冬時節,記者迎著細雪走進這個基層連隊,白雪覆蓋在農田、果園、房屋上,仿佛勾勒出一幅簡約水墨畫,同樣為這裡增添了獨特魅力。
十一連鼓勵集約化種植,有10名職工購置了農機具,從開春打藥、耙地、播種,到秋季採收、犁地、平地,全程為連隊職工服務,也增加了這部分職工的收入。張軍強說,全連耕地6300多畝,主要種棉花、小麥和青貯玉米,通過推行機械化,實現了「少數人種多數田」。
「播種、施肥、收穫機械化,讓我們可以騰出手,根據自身情況琢磨如何增加收入。」十一連職工趙淑萍告訴記者,「現在我有時間打理庭院,也可以搞養殖,還能到市區打工,多出來好幾條增收路。」
除了糧食作物,十一連還種植葡萄、蟠桃、李子等林果和花卉。「雖然面積小,但效益非常可觀,去年從80畝經濟林中獲得128萬元收入。」十一連黨支部委員、連隊管委會委員李海紅說,「我們引導更多職工從事林果等特色種植,參與苗木花卉觀賞基地建設和經營,拓寬增收渠道。」
讓「多數人種少數園」,還包括自家的庭院。在十一連「陸家小院」,種著花卉、蔬菜、果樹等。這座集觀賞、採摘、餐飲為一體的農家小院,年創收達15萬元,主人是陸立平、趙豔麗夫婦。「為了方便採摘,我們特意加寬了蔬菜種植行距,客人想吃什麼菜,自己去摘,再送到後廚。」陸立平介紹。
如今,十一連「庭院經濟」紅紅火火,大家充分利用自家庭院發展特色種植,開辦農家樂。為支持職工創收,連隊利用冬季閒暇時間,組織開展餐飲、手工藝等實用技術培訓。目前,連隊有46名職工群眾參與農家樂、休閒漁業等項目,年創產值350萬元。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連隊調整了發展節奏,主要是打基礎,為今後發展民宿等蓄力。」張軍強表示,「我們硬體、軟體一起抓,既抓基礎設施改造,包括房屋改造、景觀帶規劃等,還強化人居環境整治、生活垃圾分類、廁所改造和連規民約,確保連隊面貌、職工群眾精神面貌雙提升。」(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喬文匯)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