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德黑蘭1月9日電(記者夏晨)「我叫孟雅琪,和孟子同姓,雅琪寓意優雅如玉。」
這位說著一口流利中文的伊朗姑娘有著「多重身份」:從事中文導遊工作近10年,現在還是國內外多個社交媒體平臺的自媒體「網紅」。她在微博、抖音、嗶哩嗶哩、Youtube、Instagram上發布作品介紹中伊文化,累計粉絲超過250萬。
孟雅琪在個人微博上的視頻截圖。
她的夢想是在伊朗開一家中式茶館。
「好多朋友跑來問我,
德黑蘭哪裡學中文好?」
孟雅琪的家鄉是伊朗歷史名城伊斯法罕,她的波斯語名是阿蕾祖,有「希望」之意。
談起為何學習中文,孟雅琪說,她高中畢業後就讀伊朗沙希德·貝赫什提大學中文專業,這是母親的建議。「選擇專業時,媽媽告訴我,中國歷史文化悠久,與伊朗關係密切,這個專業對你的未來將很有助益。」
「那時朋友們都問我為什麼不去學德語、法語、西班牙語?這是當時伊朗人學習外語的主流方向。現在情況不一樣了,好多朋友跑來問我,德黑蘭哪裡學中文好?因為中國強大了,國際影響力也大了!」
2020年12月20日,商販在伊朗首都德黑蘭的市場上出售石榴,供市民為「雅爾達」之夜的聚會做準備。新華社發(艾哈邁德·哈拉比薩斯攝)
中國文化和波斯文化有何相似之處?孟雅琪舉例說,伊朗傳統節日「雅爾達」之夜類似中國的冬至。古代波斯人認為,「雅爾達」之夜後白晝逐漸變長,象徵著光明戰勝黑暗。西瓜和石榴是伊朗人在「雅爾達」之夜最鍾愛的水果,紅色代表光明和希望。
「我知道,在中國過冬至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湯圓。」
「中國的幫助就像
中文成語裡說的『雪中送炭』」
「中國在疫情吃緊時仍竭盡所能幫助伊朗,這讓我十分感動。中國人是如此善良,儘管他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受到疫情影響,但還是願意伸出援手。我希望能讓更多伊朗人了解中國和中國人民,這也是我現在做自媒體的原因之一。」
孟雅琪說,伊朗疫情嚴峻時,中國以最快速度伸出援手,向伊朗派出了首個對外抗疫醫療專家組,並向伊朗援助多批抗疫物資。
「為此我製作了視頻感謝中國,說來自中國的幫助就像中文成語中說的『雪中送炭』。沒想到這條視頻竟然獲得上百萬次的播放量。」
視頻播發後,她還收到了很多中國網友的問候。「他們想給伊朗朋友一些幫助,有的想捐錢,有的想寄物。他們並不是說說,還打聽如何通過伊朗駐華使領館來進行捐助,還有人給我發來了捐贈記錄。」
「我突然感覺,雖然伊朗和中國相隔很遠,但困難當前,兩國就像鄰居和兄弟一樣親近。」孟雅琪說。
「中國有句話叫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孟雅琪說,在電視或網絡上經常會看到諸如此類關於伊朗的描述:這是一個治安不好的危險地方。「我知道,中國也有類似遭遇,被一些西方國家故意抹黑。」
孟雅琪和記者分享了一張此前接待的一個中國旅行團團友發來的照片,照片裡她正在擦拭淚水。
孟雅琪在聽完團友的朋友圈內容後感動流淚。受訪者供圖
她回憶說,這位團友當時讀了一條自己發的朋友圈,其中寫道,對伊朗片面的消極印象被當地人的禮貌和笑意逐漸化解。「我被感動哭了。這是一種被誤解後又被理解的感動,也是一種對自己國家、工作被認可的感動。」
「中國有句話叫『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這個世界就像一座大花園,每個國家就像其中一種花,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魅力,只有它們競相綻放,才能帶給世界最美的感受。不同文明之間需要更多相互尊重與理解,世界才會變得更美好。」孟雅琪說。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