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站老售票員見證火車票變遷 從「硬板兒票」到磁製票 從整宿排隊到網絡購票
30年 賣票速度快了30倍
千龍-法晚聯合報導(記者 馬曉晴)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一張小小的車票承載了多少人的回家情緣。上世紀80年代的硬板兒票90年代的軟紙票以及21世紀的磁製票,回望30年車票的歷史變遷,北京南站老售票員康順興為記者講述了車票的變遷和春運的故事。
康順興是北京南站售票車間副主任,1985年復員進入鐵路以來,30多年來一直工作在鐵路售票部門。在他眼裡,一張小小的火車票,就是滿肚子的春運故事,見證了中國春運的變遷。
20世紀80年代
隔著木板對話
手背上蓋章分類
康順興回憶,上世紀80年代的火車票分好多線段,車票材質是一張張小紙板兒,俗稱「硬板兒票」,需要售票員將不同的票按類分到不同的格子櫃中,然後根據旅客的目的地,從柜子中迅速找到所需要的票,進行組合成「套票」,打刻上日期、貼上售票小條才能給旅客。
「好的售票員必須會打一手好算盤,一天最多能賣500多張票。」康順興說,當時車票的種類很多,中轉旅客票手裡最多時有四五張票,少了一張都不能乘車。
康順興說,當時的售票窗口高30釐米、寬20釐米左右,外面用三合板封著,售票員與旅客無法面對面交流,只能「聽其聲」,唯一能看到的就是從孔洞裡伸進來的一隻只手。
特別忙的時候,一個小窗口伸進來五六隻手辦理改籤,無法確認車票應該給誰。於是康順興等人就發明了一個小辦法:在車票遞來的同時,在旅客的手背上蓋戳標記,再找到蓋了章的手,把票遞給旅客。康順興說,這時候賣一張票需要10多分鐘。
當年沒有網絡,告知旅客車票起售時間必須通過車站公告、報紙和廣播,車站有時候需要準備五六張公告牌寫列車信息。春運時售票廳外除了整宿排隊等待的旅客外,還有販售馬扎的小販,這就是康師傅80年代的春運記憶。
20世紀90年代
從算盤到計算機
售票時間快了15倍
上世紀90年代,售票不再使用算盤,而是改為計算機聯網售票,售出一張票的時間大約為40秒,比80年代快了15倍。售票員坐在明亮的售票大廳,與旅客只隔著一層玻璃,距離也拉近了許多。在那個年代初期,鐵路部門啟用粉色的軟紙票,最初用的是條形碼,再後期又實行了二維碼。
在春運期間,有很多溫暖而美好的故事讓康順興記憶猶新。康順興記得,有一年春運他值班到凌晨,很多旅客買不到回家的票,一位60多歲的老人告訴康順興,她排了三天的隊,就為了能給已懷孕七八個月的女兒買一張到上海的臥鋪票,但始終沒有買到。「大媽您別著急,一有退票我就給您打電話。」康順興說,他答應老人家,會幫她留意退票,並留下對方的聯繫方式。臨近開車前兩天,一張前往上海的下鋪票被退了回來,老人的女兒終於坐上了前往上海的火車。之後,老人就送來了一面寫有「急旅客所急 想旅客所想」的錦旗。那一年,快速列車已經能每小時跑140公裡。
21世紀
八成旅客網絡購票
售票時間快了30倍
中國進入高鐵時代後,藍色磁製車票開始廣泛使用,清晰地記錄了旅客的信息;2011年開始實施實名制驗證驗票,普及自助購票、網絡購票;2013年起,旅客在全國各地都可以「通購通退」;2017年起,微信、支付寶可以直接線上支付,並推廣同城優惠卡和常旅客暢行服務。這些變化讓康順興覺得,前20年的變化加在一起都趕不上高鐵開通以來這10年的變化快。
「80年代,一個售票員一天售賣四五百張票,價值一萬塊左右;現在,一人一天賣出一兩千張票,價值二十七八萬。」康順興說,如今售票速度變得更快了,約10到20秒出一張,比80年代售票快了約30倍。
今年春運,北京南站進一步增加了自動售票和取票設備,售票窗口外再也看不到長長的隊伍,再也沒有整宿整宿排隊的旅客。康順興告訴記者,如今有80%的旅客通過網絡購買火車票,傳統窗口售票佔15%,電話、代售點、自動售票機售票僅佔近5%。
如今「復興號」已經實現了時速350公裡,高鐵時代的到來真正讓所有人都能享受到一個溫馨便捷的春運。康順興說,從以前的小小硬板車票發展到現在的電子客票,從以前的綠皮車發展到今天的「復興號」,從千裡京滬一日還的夢想到如今成為了現實,一張小小的車票,拉近了他與旅客的距離。
文/記者 馬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