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施特勞斯《享受生活圓舞曲》
約翰·施特勞斯,(1825-1899),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家、鋼琴家。他自幼酷愛音樂,7歲便開始創作圓舞曲,一生寫有四百多首樂曲,以《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春之聲》等圓舞曲最為著名。這些作品優美動聽、充滿生活氣息,反映了人民群眾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思想感情,深受人民群眾喜愛,被譽為「圓舞曲之王」。
由於與父親同名,兩人還都以創作圓舞曲而聞名於世。為區別起見,人們便在他們的名字前面分別加上「老」或「小」二字。而在外文名字後則以羅馬數字1和2加以區別。
小約翰·施特勞斯全名為約翰·巴普蒂斯特·施特勞斯,由於出生於有著「音樂之都」美譽的維也納,他自幼便酷愛音樂,夢想長大後能成為與父親一樣的職業音樂家。但父親老約翰·施特勞斯卻希望兒子將來能成為一個銀行家而不是音樂家。儘管父親極力反對小施特勞斯學習音樂,他還是偷偷地學習小提琴,而他的小提琴老師竟然還是父親樂隊的首席小提琴演奏家弗朗茨·阿蒙。一天,父親發現小施特勞斯竟然違背了自己的期望把時間「浪費」在了音樂上,隨後便發生了可怕的家庭暴力。這也不能全怪老施特勞斯狠心,因為他是靠音樂謀生,因此深知音樂家的生活太嚴酷,所以他不希望兒子以後也與他一樣過這樣的生活。
在小施特勞斯17歲那年,父親拋家舍業與他的情婦離家出走。因禍得福,小施特勞斯由此得以專心從事他所熱愛的音樂事業了。之後,小施特勞斯向約阿希姆·霍夫曼教授學習作曲技法。向指揮家德雷施勒學習和聲,向維也納宮廷劇院的科爾曼學習小提琴。之後在名師指導下逐漸顯現出他音樂的才華,最終成為與父親齊名的音樂家。
圓舞曲(德文:Walzer,也稱:華爾茲),不同於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等作曲家的嚴肅作品,是19世紀民主化社會中,為適應一般大眾而創作的較為通俗的作品,類似我們當今的「輕音樂」。
圓舞曲起源於奧地利北部的一種民間三拍子舞蹈。圓舞曲分快、慢步兩種,舞時兩人成對旋轉。十七、十八世紀流行於維也納宮廷後,速度漸快,並始用於城市社交舞會。十九世紀中期開始風行於歐洲各國。現在通行的圓舞曲,大多是維也納式的圓舞曲,速度為小快板,其特點為節奏明快,旋律流暢;伴奏中每小節常用一個和弦,第一拍重音較突出,著名的圓舞曲有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韋伯的《邀舞》、《冰雪華爾茲》、《溜冰圓舞曲》等。
喬治·普萊特,法國指揮家,1924年出生於法國北部一座小鎮,在巴黎音樂學院完成了音樂訓練,在杜埃和巴黎接受音樂教育,起初主學小號,後轉向指揮,拜克路易坦為師,先在馬賽與裡昂等地任助理指揮,在馬賽歌劇院首次登臺。
1946年在巴黎喜歌劇院正式登臺。29歲時他便來到金色大廳毛遂自薦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的聯票音樂會。巧的是,當時的大指揮漢斯·克納佩茨布希身體抱恙無法演出,於是送上門來的普萊特爾臨危救場,一天內在維也納完成了兩場精彩絕倫的首演,一場是交響樂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另一場演奏了歌劇《浮士德》選段,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喬治·普萊特一舉成名。
今日分享,由普萊特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約翰·施特勞斯《享受生活圓舞曲》。
陳立講音樂:世界經典管弦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