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接連曝光的科研不端,尤其四大國際出版集團撤稿中國作者百餘篇論文的轟動事件,給我國國際學術聲譽帶來了惡劣影響。調查顯示,學術不端行為背後,充斥著一條隱秘的論文交易「產業鏈」。一些第三方機構打著「潤色論文」的幌子,大肆買賣論文、抄襲剽竊、弄虛作假,部分學術造假成「窩案」。(12月19日《新華社》)
順藤摸瓜,查出學術造假「窩案」,揭開一條隱私的論文造假「灰色產業鏈」,並不意外。因為,公眾早就隱約感覺到泛濫的論文造假的背後一定有隱藏得很深的潛規則,揭穿它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但需要下很大的決心,也需要一定的勇氣,最關鍵的是需要一個恰到好處的時機。四大國際出版集團撤稿中國作者百餘篇論文成了一枚重磅炸彈,轟動學術界,終於迎來了一次「學術打假」行動,揭開了論文造假背後的「灰色產業鏈」。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論文造假嚴重到這種地步,不只是少數人寡廉鮮恥、投機取巧、廝文掃地,還暴露第三方機構缺乏誠信和自律,竟然打著「潤色論文」的幌子,大肆買賣論文、抄襲剽竊、弄虛作假,為虎作倀,汙染了學術環境和風氣——如果沒有第三方機構幫忙造假,少數人也不會「走捷徑」,學術風氣也不會被破壞,就此而言,第三方機構造假無疑是論文造假的罪魁禍首。
其實,第三方機構造假的手段並不高明,主要是通過「同行評議意見被偽造」騙取發稿機會。擅自標註基金項目批准號,偽造了通訊作者電子郵箱,隨後委託其第三方投稿。第三方在投稿推薦審稿人環節偽造審稿人郵箱,從而掌控此郵箱並向編輯部反饋編造的審稿意見,然後提供虛假審稿意見,獲得通過。這樣的造假手段並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卻能輕易騙過重重關卡,令人錯愕。
抽絲剝繭,發現學術論文造假泛濫的背後竟然出現了法律真空——明知第三方在搗亂,但無法處理,由此發現,規則缺失也成了學術論文造假的「好幫手」,這是無比尷尬的問題。難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楊衛說:「科研失信的學術氛圍會像重度霧霾一樣,讓整個學術界集體窒息。」學術論文造假成了法外之地,並通過造假還能獲得滾滾利益,第三方機構怎能不欣喜若狂?
所以,打擊學術論文造假,不只是社會輿論一頭熱,還要建立嚴格的規則制度,以嚴格的制度打擊學術不端行為,斬斷乃至摧毀論文造假「灰色產業鏈」。一來發現當事人故意造假,堅持零容忍,一律除名出局,以此震懾造假者,二來對第三方機構參與造假也要採取凌厲手段,將其列入黑名單,從此不能再染指這一行業,三來要補上法律短板,使打擊學術不端行為尤其是第三方機構造假有法可依,不至於發現了問題也束手無策,第三方機構才會「變乖」。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