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 of Youth.一直懷疑導演把四十年流水般的日子稱為青春的含義,看著尼古拉和馬迪奧的身影穿梭在義大利的四十年裡,以前的青年漸漸兩鬢斑白,直至安祖給叔父的信寄過來:我去了你當年沒有去的地方,我見到了世界盡頭的美麗。原來年輕不是年齡,年輕是種信仰,老邁的尼古拉把這種信仰交給小安祖,年輕在傳承,年輕織成了一片。
一部好電影,它的主人公不是英雄,而是讓你想交朋友的人。好萊塢式的個人頂天立地會讓你熱血一時,但那裡沒有溫潤綿長的感情——可以在很多年過去之後,涓涓趟流在你的心裡。每個人的身邊都有一個尼古拉,就像身邊兄弟說的那樣,他的心只會向外給予。他永遠用笑臉面對生活,朋友吵起來時,尼古拉輕輕拍拍對方,三個人立刻會搭起肩膀。家人不高興了,尼古拉一個眼色,氣氛就融洽起來。跟尼古拉在一起,生活是溫暖的,生活雖然不會很熱烈,但永遠是暖色調。有尼古拉這樣的兒子,是上帝賜給每個母親的福音書,《燦爛青春》裡兄弟兩人的母親雖然嘗盡辛酸,但還好老太太有尼古拉,傷心時候有人攙扶,寂寞時候有人在門口。更有父親和女兒之間的愛,你很容易就從莎拉快樂的眼中看出,尼古拉用愛讓女兒成長,女兒說她永遠愛爸爸,她和爸爸間,永遠不會有吵架。
只是這些美好品質堆積起來的尼古拉,並不是你身邊總有的點頭哈腰唯唯諾諾油頭粉面深諳處世之道的老滑頭們。尼古拉有自己對生活徵程的追求,他嚮往自由,他也願意犧牲一切帶給他人自由。少年尼古拉就獨自一人往北極探險,很容易理解,這就是那個年齡段人對自由最直接的看法:無拘無束,獨自旅遊,把日月星光都拋在腦後,闖蕩世界的盡頭。在都靈的自己是激進的青年,哥哥馬迪奧是站在自己對頭的防暴警察,即使妻子茱莉亞聲聲的質問馬迪奧,尼古拉始終尊重哥哥的選擇。而茱莉亞思想越來越偏執,開始仇視整個社會時,尼古拉還是低著頭,放開了身後的那扇門。在佐珍康復後,尼古拉執意決絕的要把佐珍交回社會,他知道,佐珍在自己身邊總會輕易抵抗風雨,可佐珍更應該自己掌控生活。
偶爾,尼古拉也懷疑自己對待這社會和人生的態度。自己的妻子照片遍及義大利大小警局,而馬迪奧在新年之夜讓自己放走之後選擇結束生命,每每想起,尼古拉總是用滿臉淚水寫著懷疑。可畢竟局外人是清醒的,這些悲傷的事情是生命中常有的,是與我們親近的人無奈的選擇,我們帶著關懷尊重他們即以足夠。我想,當尼古拉幸福的和小安祖,和莎拉,和親密的朋友親愛的姐妹在一起的時候,尼古拉的內心會很堅定,這些幸福的東西上面都熠熠的反射著自己的愛,愛自由,愛別人,愛生活,愛坦然面對不幸,這些愛的疊加,就是燦爛,就是青春。
你縱身一躍\乾淨的決絕\你也畫出了不屈的弧線\在這可憎的世界。尼古拉告訴安祖,你爸爸像阿喀琉斯。阿喀琉斯是悲劇的英雄,因為阿喀琉斯之踵,無堅不摧的他有一雙脆弱的雙足,而馬迪奧的「雙足」,就是馬迪奧的稜角。他可以為了追求不要學位的同教授爭辯什麼是真正的詩人,為了工作不畏風險毅然南下瀰漫著黑暗氣息的西西里,為了證明自己可以掌握生活,他選擇在煙花燦爛的夜晚,不知對誰說句Buon anno,然後翻身滾下陽臺……
真正的馬迪奧卻是有愛的,看見嫂子的通緝照片時,他寧願自己一直值班袒護這個不喜歡自己的親人。馬迪奧有時也依賴弟弟,他告訴那個一見鍾情的女孩自己叫尼古拉。馬迪奧愛自己的小侄女莎拉。馬迪奧對著佐珍的背影喃喃自語時,我耳邊又回想起他給佐珍那首歌的旋律。只是馬迪奧在這個世界上很為難,為什麼不能為朋友伸張正義,為什麼自己是警察卻懲罰不了惡人,怎麼去愛別人,怎麼表達自己的愛,這個世界到底有沒有愛,馬迪奧總是在書裡面尋找答案。也許書裡呈現的的理想世界處處折射了這個世界的陰霾,馬迪奧才會在哪個煙花絢爛的夜晚,投身轉向自己嚮往已久的新世界。
四十年的光陰,兩兄弟的人生迥然,但都在歲月裡著上了深深淺淺的痕跡。導演很想用兩個人的人生反映義大利的四十年,導演也有意把兩個人的故事放在一個個被記載的歷史瞬間。可是最終導演發現,國家的故事遠沒有一個人的故事來得精彩,人們的故事很細小,很短暫,不會轟轟烈烈,不會長久不凡。但人們的故事會匯集,一群細小,一群短暫,可以集合成史詩般壯麗的篇幅,在最後兩張碟裡,劇本更傾向於人們之間惺惺相惜的情感,於是這部電影,愈發充滿著愛和感動的瞬間。
老母親顫顫巍巍的抱不住兒子的書,老母親對著滿屋學生呆坐著望著窗外,老母親見到孫子眼睛閃出的愛的淚光……佐珍被警察帶走時害怕又決絕地一瞥,佐珍在馬迪奧訴說時悄悄轉頭回看,佐珍聽到馬迪奧已不在時沒有多餘表情的淚痕……導演馬高不停的傾訴,生活中永遠最珍貴的,就是愛的溫情,這些溫情綿密的蔓延,填滿劇中的角落,同時也長出銀幕,填滿我們心間。
這六個小時的時間,人生百態一一呈現。這才是真正的電影,給你一種美好非凡的體驗,這種體驗會和真實互動。你會止不住想,就是這樣,就是這樣,生活,大抵就是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