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爆笑又離奇的破案狂想曲,從百老匯演到了上海

2020-12-11 新民網

一架鋼琴,兩位男演員,共同飾演男女老少十幾個角色,全程演技、唱歌、跳舞、鋼琴彈奏統統「在線」……今晚,百老匯爆笑音樂劇《兩個人的謀殺》(Murder for Two)中文版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D6空間首演,據悉,該劇一直演至2021年1月3日,在新年檔為觀眾演繹一段爆笑又離奇的破案狂想曲。

圖說:音樂劇《兩個人的謀殺》

《兩個人的謀殺》由科倫·布萊爾(Kellen Blair)和喬·基諾錫安(Joe Kinosian)共同創作,並於美國外百老匯第二舞臺劇院首演;2011年5月,該劇在芝加哥莎士比亞劇院舉行全球性首度公演,連續6個月4次加演,為兩人贏得了「約瑟夫·傑佛遜獎」最佳音樂劇新作的榮譽;隨後該劇又在全美多個劇院演出,備受關注,一度斬獲了「紐約戲劇委員會獎」傑出音樂劇劇本提名、「戲劇聯盟獎」(外)百老匯傑出音樂劇作品提名、「外圍劇評人獎」外百老匯傑出新音樂劇提名等多個獎項及提名。2016年,該劇中文版首次被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引進,深受中國觀眾歡迎。之後於2018年復演。時隔兩年,今年再度回歸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舞臺。

《兩個人的謀殺》靈感來源於推理女王阿加莎•克裡斯蒂1945年版的《十個印第安小人》(Ten Little Indians)。小說被多次改編成電影,最經典的是法國導演勒內•克萊爾(René Clair)首次搬上銀幕的1945年版。在編劇基諾錫安看來:「克萊爾的電影呈現的並不是偵探故事,而是懸疑兇殺。人物接連死去,但在電影風格和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方面卻很有啟發意義。電影雖然恐怖,不斷有人死去,但卻從未失去過幽默感。當然,其中最經典的密室懸疑兇殺案莫過於:看起來每個人都身處密室之中,但所有人都知道一定有一個人在動手殺人。」

圖說:音樂劇《兩個人的謀殺》

為了增強本劇的探案色彩,編劇們還參考了《瘦人》(The Thin Man)系列電影。「這部電影我一直很關注,因為這是第一部將懸疑與喜劇相結合的電影!」布萊爾表示。而劇中古怪、有趣而又獨特的音樂唱段,又與整個故事的情節巧妙地編織在了一起,將一個個看似陰暗的故事都變成了絕妙的喜劇。值得注意的是,《兩個人的謀殺》裡的配樂都非常複雜,基諾錫安與布萊爾也做了大量的參考,包括出自1937年的《賭馬風波》等。而中文版《兩個人的謀殺》裡的歌曲,除了保留原汁原味之外,也對中文歌詞做了精心且接地氣的翻譯,每一首都各有特點,十分出彩。

作為一部形式極其特別的音樂劇,《兩個人的謀殺》最為精彩的一大亮點,便是兩位演員以多種聲音和小道具分飾多角演繹,同時還要會唱會跳會彈鋼琴。本輪演出由翟松(飾演 所有嫌疑犯們)、錢海睿(飾演 馬庫斯警官)聯合主演。期待這兩位默契的老搭檔攜手在舞臺上給觀眾帶來新的驚喜。(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

相關焦點

  • 爆笑又離奇的破案狂想曲!百老匯音樂劇《兩個人的謀殺》中文版今起...
    演藝大世界-第六屆上海國際喜劇節參演劇目、上海話藝術中心後浪新潮演出季,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製作出品的百老匯爆笑音樂劇《兩個人的謀殺》(Murder for Two)中文版今晚於上海話劇藝術中心·D6空間首演。
  • 《兩個人的謀殺》中文版重回舞臺,演繹一段爆笑又離奇的「破案狂想曲」
    唱著跳著,抖著包袱,變著戲法,就把謀殺案破了——從今晚起,演藝大世界·第六屆上海國際喜劇節參演劇目、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製作出品的百老匯爆笑音樂劇《兩個人的謀殺》亮相安福路,演出將上演至2021年1月3日,在新年檔為觀眾演繹一段爆笑又離奇的破案狂想曲。
  • 《兩個人的謀殺》中文版重回舞臺,演繹一段爆笑又離奇的「破案狂想...
    唱著跳著,抖著包袱,變著戲法,就把謀殺案破了——從今晚起,演藝大世界·第六屆上海國際喜劇節參演劇目、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製作出品的百老匯爆笑音樂劇《兩個人的謀殺》亮相安福路,演出將上演至
  • 有顏色的音樂 | 格什溫 · 藍色狂想曲
    他的一生寫作過大量的流行歌曲和音樂劇,而且寫作了不少好萊塢和百老匯的經典音樂。格什溫傳記電影《藍色狂想曲》劇照格什溫很小的時候就對音樂很感興趣。小時候格什溫的爸爸想讓哥哥艾拉學習彈鋼琴,便從二手商店裡買來一架立式鋼琴,沒想到格什溫卻一下子跑到了鋼琴凳上,彈奏了一首流行音樂旋律。
  • 北野武爆笑電影《性愛狂想曲》
    《性愛狂想曲》據說日文的標準翻譯是《大家一起幹》,好拉風的名字。這個電影名字前倆字很勾人,但是後三個字才是重點。這也是我看過的唯一一部日本人的幽默片,《非誠勿擾》裡葛優的一句臺詞評價這部電影:誰說日本人沒有幽默感,也他媽一點兒正經沒有!       記得有人說過:男人每17秒就會想到一次「性」,所以很多時候都是出於本能做出反應的。支持這一說法最有力的證據就是北野武這部《性愛狂想曲》,一個男人小到可憐的理想。
  • 電影《大耳朵圖圖之美食狂想曲》滬語版首發亮相
    電影《大耳朵圖圖之美食狂想曲》滬語版首映禮現場。
  • SIFF狂想曲
    SIFF 狂 想 曲「SIFF狂想曲」是去年上海國際電影節首創的全新單元。這個單元不僅遴選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主題電影,還以經典老片向傑出音樂人致敬。一經推出之後,就引發樂迷的強烈共鳴。今年的「SIFF狂想曲」在這個基礎上做了升級,把選片範圍從音樂擴展到了舞蹈、電影等多個藝術門類,相信會受到更多熱愛藝術的觀眾青睞。
  • 【今日名曲】格什溫《藍色狂想曲》
  • 暑期必看大電影《大耳朵圖圖之美食狂想曲》丨FILM
    當天所有搶先觀賞到影片的觀眾,無一不被電影中的暖心劇情所感動,在笑聲中體會到陪伴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作為今年暑期最適合和爸爸媽媽一起觀看的影片,《大耳朵圖圖之美食狂想曲》將於7月22、23日進行點映,提前來到大小觀眾的面前。還等什麼?趕快與圖圖一起開心一夏。
  • 格什溫《藍色狂想曲》 鋼琴上的爵士風情
    就在那裡,我忽然從頭至尾構築出——甚至是躍然紙上——……"從波士頓返回僅一星期,除了少數鋼琴獨奏的華彩樂段外,格什溫完成了全曲的鋼琴譜。至於那幾個華彩樂段,他準備留到首演時作即興創作。樂曲完成後,格什溫為作品的標題大傷腦筋,直到離初演只有幾天時才最後定名。因為藍色(blue)同作品中所採用的起源於美國黑人勞動歌曲和靈歌的布魯斯(blues)曲調正好是同一個詞,故最終採用了「藍色狂想曲」之名。
  • 現象級作品《第一狂想曲》是如何創作出來的?聽王建民講述背後的...
    昨晚,由上海音樂家協會、上海音樂出版社聯合主辦的「狂想與箏情——王建民新書首發暨分享會」在上海黑石公寓舉行,作曲家王建民與二胡演奏家鄧建棟、陳春園,古箏演奏家祁瑤等業內人士一同聊聊作品背後的故事。圖說:活動現場從1988年到2019年,王建民在31年裡一共創作了5部狂想曲。今年,上海音樂出版社首次集結出版了由他創作的經典二胡和古箏作品,收錄於《王建民二胡狂想曲》《王建民古箏作品集》中。本次出版的兩本樂譜均為「淨版」,不包含演奏家的指法標記,完全保留作曲家創作的作品原貌。
  •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no8
    ,該曲源於李斯特遊歷匈牙利時根據當地的音樂與風土人情根據所收集的素材在一年時間內創作出 《十九首匈牙利主題與狂想曲》 這組鋼琴小品即為《匈牙利狂想曲》 前身,正是李斯特深入匈牙利實地取材才能獲得這些素材與創作靈感為後世帶來這一系列的匈牙利狂想曲集這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 李斯特分別於1846 年-1853 年,1882 年以及 1885 年這三個時間段編寫奧地利音樂家達普勒改變了其中的五首即第 2,
  •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NO11
    同時將《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中有代表性的演奏技術結合《匈牙利狂想曲》其他作品進行分析。演奏該曲不僅要克服困難的演奏技術,更重要的是能準確生動地表現出其音樂思想。    從整體來說,《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可以分為三大段。第一部分A(1-17小節)是引子,速度較自由,帶有即興特點;第二部分B(18-41小節)是「拉松」行板,情緒明朗,色彩明亮,莊重雄偉;第三部分C(42-165小節)是「弗裡斯卡」急板,活潑急促。
  • 赫德小學部《蘇斯狂想曲》首演刷爆朋友圈
    為了保護他們,Horton和朋友一起,跟隨一隻戴帽子的貓,開始了一場奇幻之旅……《蘇斯狂想曲》是一部深受各年齡段觀眾追捧、經演不衰的百老匯經典音樂劇,它將最受大家喜愛的蘇斯博士創作的經典角色匯聚在一起,講述了一個想像力豐富而充滿正能量的故事。這次《蘇斯狂想曲》的籌備,從學期初就開始了,歷時三個月。
  • 《波西米亞狂想曲》波西米亞狂想曲
    《波西米亞狂想曲》的特別之處,在於表現天才歌手輝煌成就的同時,細膩地敘說了這位「齙牙叔」音樂之外的「另類人生」。影片沒有如眾多充滿「正能量」的傳記片一樣,用春秋筆法「為長者諱, 為逝者諱, 為尊者諱」,編織一個激蕩人心的「勵志」故事——講述「傳主」逆勢而上,通過拼搏奮鬥戰勝時乖命蹇,戰勝先天缺陷和人性弱點,最終「王者歸來」,或「成聖作祖」,進階為人生贏家。
  • 《氣球狂想曲》&《百變魔逗秀》本周末即將上演
    12月12日(本周六)即將上演的《氣球狂想曲》是一部還原經典百老匯喜劇表演風格,由匠笑邦《氣球狂想曲》團隊帶來的一場幽默、搞怪、喜劇、新奇特的視覺盛宴。它將帶你進入的是一個充滿「高冷自信」卻狀況百出的魔術世界、腦洞大開的歡樂氣球海洋、搞笑滑稽的現場互動、夢境般美妙的泡泡王國……作為一部合家歡的歡樂互動親子喜劇秀,《氣球狂想曲》全程無尿點,保證讓您全程樂到尾。
  • 你好,《波西米亞狂想曲》
    從1970年成立到1985年的Live aid讚譽全球,叱吒風雲的皇后樂隊背後的故事被濃縮在了兩個小時的電影裡。機緣巧合地成團,名聲大噪後的巡演,巔峰時刻的單飛,為慈善募捐重新合體名留青史。這是皇后樂隊的故事線。
  • 李斯特及其《匈牙利狂想曲》
    這一主題在高音區變化反覆之後,音樂轉入一個舞曲性旋律,它那輕快跳躍的旋律、勻稱而規整的節奏,使舞曲變得更富於動力性,色彩豁然開朗,似乎作者從匈牙利民族的光榮歷史中看到了祖國的希望。 第二部分音樂速度加快,出現了狂熱急板的「弗裡斯」舞曲,描繪了民間節日歡欣起舞的場面。這段音樂基本上是由舞曲的第一段「拉蘇」變奏發展而成的。
  • 波西米亞狂想曲
    後來經常想起這段經歷,還寫過一首詩《男人都有一顆流浪的心》。現在再想那時候,根本不是想去流浪,流浪是那種說走就走,走到哪根本不用去考慮的行為。像劉宏偉和我想去俄羅斯遠東這樣有明確的目的地,甚至去了之後做什麼謀生都想好了的,其實就是想去一個另外的地方生活罷了,也就是所謂的「遠方」。
  • 拉赫曼尼諾夫創作《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背景
    他們一方面在技巧和演奏風格上提高精進,另一方面直接從帕格尼尼的音樂裡獲取靈感,把他的作品改編成其它樂器的獨奏曲,或者是以他的音樂主題為素材創作出自己的音樂。在大量的改編曲裡,最著名的當然還是幾位大作曲家的手筆,其中包括舒曼、勃拉姆斯、李斯特、拉赫瑪尼諾夫,作為音樂會曲目至今還頻繁演出的當推拉赫瑪尼諾夫的這首《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