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病席捲中國,打破了我們所曾有的計劃,也讓許多人空閒下來時間。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言論自由,越來越多的人借用這個平臺發表言論,評頭論足。現今,關乎於疫病的討論更是鋪天蓋地。然而我認為比起在網絡上憤慨發聲,默默的祝福更好。此時無聲勝有聲。
如今,病毒蔓延,災難來臨了。我們該做什麼?
首先,我們應該「無聲勝有聲」。不要去說,而是去做。就好比聞一多先生,「做了再說」或是「做了也不一定說。」你去說再多防護知識,也不及你去做到,勤洗手勤通風少出門,出門戴口罩。你要「無聲」的去做,「無聲」地去把每一件事做到位了,這才是為打贏這場「戰役」貢獻了力量,而不是在網絡上「侃侃而談」。此時無聲勝有聲。
其次,我們應該「無聲勝有聲」。不要去說,而是去做。如果你有條件,你有餘力,不該在網絡上「發表演講」,不只是在網絡上當一個「鍵盤俠」,將這個網絡環境弄得烏煙瘴氣。前方在與疫病奮鬥,而你在後方卻……太讓人覺得冷漠與無情。
例如美國與俄羅斯之比較,「美國國務院協助向中國運送了近17.8噸的醫療和人道主義捐贈物資。美國是世界上最慷慨的捐助方。」協助捐贈物資的美國在網絡上發言,而俄羅斯悶聲捐贈700萬個口罩,一言不發。又或者比之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總理表示,願調集巴全國現在所有庫存向中方提供抗疫醫療物資援助」。以上這些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評論「美國:我沒做但我要說。日本:我做了兩分但我要說八遍。俄羅斯:拿著,達瓦裡希。巴基斯坦:全在這了,哥。」
看到這些無不讓人感慨唏噓,同時也是證實了「此時無聲勝有聲」。你做了我們會銘記,你沒做我們也不會被所說的而被糊弄。說得再多也比不上實實在在的做了什麼。不要在網絡上發表言論了,去悶頭悶聲做吧。
最後,也是對我們青少年而言最重要的一點,我們應該「無聲勝有聲」。我們要默默祝福,為他們加油。身為青少年,我們能做什麼?我們沒辦法帶著一腔熱血奔赴第一線,像那些醫護人員一樣;我們沒辦法傾盡所有去捐贈物資,想那些富裕的人一樣。而我們的當務之急是,抓緊與珍惜這些時間,好好學習,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案,在放假合理利用時間,在心底默默祝福,這便是我們在疫情、在災難面前所需要做的,所該做好的。
這個世界不需要太多的「大演說家」,他更需要的是「實幹家」!我們需要「口的巨人」,但我們更需要的是「行的高標」!比起「有聲」我們需要的更是「無聲」!
「此時無聲勝有聲」,此時悶悶無聲卻比有聲更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