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題目是不是已經有點暈眩感了?
兩個詞有區別嗎?
來,先來個情境一起感受一下:
姑娘A:哎呦,好羨慕你哦!你男朋友對你真好呀!
姑娘B:什麼呀,我男朋友雖然對我好,可是他總是朝三暮四!
姑娘A:哎……我男朋友倒是不朝三暮四,可他總是朝秦暮楚,我真是鬱悶死了……
姑娘B:???!!!What? 「朝三暮四」和「朝秦暮楚」難道不一樣?
有文化的人這時候默默地笑了。「朝三暮四」和「朝秦暮楚」的意思當然不一樣,不然為什麼還要造兩個不同的詞呢?
下面,我們要用一張圖說清楚這兩個詞到底有什麼區別!各位,看仔細了!
哦呦,不覺明厲?
你看懂兩個成語的異同點了嗎?也許已經八九不離十了。
要記住,但凡在遇到模糊不清楚的知識(成語尤為明顯),一定要追根溯源,找到本質,才能解決問題。
下面帶著大家來看看這兩個成語到底是哪裡來?在什麼樣的情景中來?原本表達了什麼意思?後來又變成了什麼意思?
【朝三暮四】
這個成語源於《莊子·齊物論》: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而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好吧,用白話文說(意譯),就是講了這麼個故事:
宋國有一個養猴人養了一大群猴,他很喜歡這些猴子。他寧可節衣縮食,都想給猴子們多一些橡子吃。然而有一年碰上糧食欠收,沒有足夠的橡子給猴子們吃。於是,養猴人對猴子們說:「現在糧食不夠了,必須節約點吃,每天早晨吃三顆橡子,晚上吃四顆,怎麼樣?「這群猴子聽了非常生氣,吵吵嚷嚷說:「太少了!怎麼早晨吃的還沒晚上多?」養猴子的人連忙說:「那這樣,每天早晨吃四顆,晚上吃三顆,怎麼樣?」這群猴子聽了都高興起來,覺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愉快的答應了。
由故事我們就知道了,這個成語裡的「三」和「四」都指的是猴子吃的橡子的個數。其實橡子的總數沒有變,只是分配方式有所變化,猴子們就轉怒為喜。
因而,朝三暮四這個成語的原意就是指實質不變,改換名目(玩弄權術)使人上當。但這個成語在運用的過程中意思有了延伸,現在多用以比喻常常變卦,反覆無常,變化多端,捉摸不定。
【朝秦暮楚】
這個成語源於出自《雞肋集·北渚亭賦》:「託生理於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沒錯,這個典故原文就這麼一句話!至於是否真的指代某個國家,是無從考證的。那這典故是什麼意思呢?
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期間,一些諸侯小國為了保證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國,時而傾向楚國。
因而,「朝秦暮楚」這個成語原本就是指沒有立場,反覆無常。更形象的說,很類似俗語裡「牆頭草,兩邊倒」所表達的內涵。不過,除了其本意依然沿用,這個成語在不斷的發展運用中還產生了延伸意,可以比喻行蹤不定或生活不安定。
【小結一下】
朝三暮四:
(古)實質不變,用改換眉目的方法使人上當。
(今)比喻辦事反覆無常,經常變卦,變化多端,捉摸不定。
朝秦暮楚
(古)沒有立場,反覆無常。
(今)沒有立場或沒有原則,反覆無常;行蹤不定或生活不安定。
這時候,再來看看我們用雙氣泡圖對比兩個成語的圖,是不是更加清楚和深刻了呢?
那麼姑娘B想要形容男朋友是花心大蘿蔔,到底是「朝三暮四」還是「朝秦暮楚」更加準確呢?你能判斷出來了嗎?如果請你用這兩個詞分別造句,能信心十足了嗎?
用雙氣泡圖來辨析近義成語,效果極其顯著!通過這樣一次追根溯源+對比辨析,這兩個成語會深深印刻在你的腦海裡!
不信?就自己試試咯!反正小編寫完這篇文章,這輩子都不會忘記這兩個成語了!
【預告時刻】
感謝大家閱讀今天的內容!下周,我們將對「比較與對比」這種高效的教學和學習策略進行剖析與分享。
乾貨多多,案例豐富,用心與您分享,請關注我們的公眾號持續了解吧!
(本文原創,轉載請添加微信溝通:siweixunlian8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想要教自己的孩子學會這些方法?歡迎關注我們!
今天用的這幅圖,就是《八大思維圖示》裡的「雙氣泡圖」,用於比較的最高效的思維圖示,希望了解更多,可點擊下面「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