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名初出茅廬的青澀小夥,到數控加工技術創新專家,今年34歲的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結構分廠綜合工段數控加工技能工藝師朱小偉,刻苦鑽研12載,做到了對結構件加工難點了如指掌,解決了行業諸多加工難題。在無數個奮鬥的日日夜夜,朱小偉立足崗位、持續創新,為公司帶來數千萬元經濟效益。
初出茅廬 啃下「硬骨頭」
2009年7月,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要生產第一臺800噸全地面起重機。全新的結構設計需要新的工藝及加工方法,其中,車架結構件中有一種「雙面波形不規則圓弧坡」結構難住眾人,這種結構首次在公司出現,之前沒有人加工過。
剛進入公司4個月的朱小偉得知這個難題後,立志要研究出圓弧坡的加工方法。他潛心研究各種資料,不斷反覆試驗,希望為起重機設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時值盛夏,汗水浸透工作服,但他抱著堅定的信念,終於在奮戰一天一夜後,研究並創立「雙向圓弧坡加工法」,保障了800噸全地面起重機順利產出。
公司發展提升時,行業內所有的弱剛性結構件必須在鑽床進行攻絲,但朱小偉反對增加鑽床,並主動請纓研究新的加工工藝。他將問題總結分析並逐個鑽研,每天在廠工作16個小時以上,在驗證階段更是連續在廠工作36個小時。歷經20多天,朱小偉終於設計出弱剛性攻絲刀具,制定弱剛性結構件數控攻絲參數、攻絲過程切削液濃度等新工藝,也因此獲得了國家專利。
擔當責任 傳授高技藝
通過不斷刻苦鑽研,朱小偉逐漸成長為公司機加工技能帶頭人。除了本職工作的技術問題處理及研究外,他還負責分廠的機加工技能培訓。當現場工人有問題時,朱小偉總能準確分析解決,有好的經驗與方法,他也會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工人。
2017年,公司急需產能提升,如何讓新入職的30名實習學員快速形成戰鬥力,成為公司面臨的難題。朱小偉主動和分廠領導商議,由他進行集中培訓管理,一周內讓實習學員具備操作能力。他將實習學員每天的任務以小時計算,下班後根據學員一天的實習情況及難點進行驗證總結,並分析制訂第二天的學習計劃。一周過後,學員不僅能完成工作,加工合格率也達到100%。
兩年來,朱小偉先後編制8套教材、2項工藝指導標準,為公司培養出具有較高專業水準的數控加工團隊。
堅定意志 初心永堅守
去年,公司在製造體系升級、產能提升等方面進入關鍵攻關之年,由於結構件加工自動化研究、產能提升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均由朱小偉負責,再加上技能大師、市級操作法評價等工作的疊加,讓滿負荷運轉的朱小偉免疫力下降,患了面癱住進醫院。
住院期間,朱小偉仍不忘工作,將筆記本電腦和知識手冊搬進病房。面對醫生和家人的責備,朱小偉卻說:「我就是說話不清楚,吃飯有問題,別的沒啥問題。」就這樣,朱小偉在住院期間還不忘工作,剛出院就立刻趕回工作崗位。領導同事不斷催促他下班,但朱小偉仍然每天加班到晚上七八點,生怕耽誤工作進度。
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朱小偉沒有一刻停止前進的腳步,他決心向更高的境界攀登。而朱小偉這種追求上進的精神,也深深影響著公司的每一位員工,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大家對待工作的態度,閃耀著「中國製造」的光芒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