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水》在我心裡一直是一部完美的小說。身心俱異的主人公,天賦的才華與苦難人生,骯髒美麗的世界和心靈,外加純潔少女的詭異兇案,集齊所有「好看」的元素。還有,最最吸引人的,所有一切均圍繞其展開的--香水--「世間萬物的精魂」。正如香水本身的製造工藝,備齊一切基本的香料之後,必須恰好地滴入最後一點「特殊的元素」。這一點便決定了香水品質的高下。
「格雷諾耶 - 世界上最靈的鼻子」。
可以分辨世間所有氣味的天才,卻嗅不到自己一絲一毫人類的氣味,他所厭惡的人類的氣味。然而作為氣味的藝術家又無法抵擋少女體香的誘惑。出生就被母親拋棄,喪失了愛與被愛功能的格雷諾耶不得不窮盡一生,在矛盾中尋求完美的香氣。
就在這一段尋求的過程中,聚斯金德龐大的想像力得以施展。眼不能看,耳不能聞,手指也無法觸碰的氣味的世界,依靠文字的魔咒顯形了。聚斯金德或許和掌管氣味的魔鬼作了交易?那些只存於天才格雷諾耶敏銳細胞中的無形的生命,此刻得以存活在手握書本的那個人的記憶裡,並且成為獨一無二的秘密。
這種美妙的體驗,從初次翻開書頁一直延續到此後數次的閱讀。這一滴「特殊的元素」,就是我對《香水》念念不忘的最終原因,也是我對它翻拍電影保持的最大的忐忑。視覺和嗅覺的巨大差異如何轉換?作為一個動漫兒童而非文學青年,一方面光影色彩可以帶來更直觀敏銳的感受,一方面卻容易被給定的畫框禁錮了想像。
好在,是乾淨利落的湯姆提克威。巧妙避開了對嗅覺體驗的過分拘泥,也沒有陷入依靠演員誇張表情的路數。在格雷諾耶對世界的初次認知中,只是簡單地拍泥土,拍落在泥裡的梨子,乾燥的原木,石頭,水塘,青蛙,一步一步追蹤著男孩的嗅覺,用平常的事物喚起相似的情感。
但小說的精彩之處畢竟是關於氣味的種種描述。要真拿它當懸疑小說看還是不夠緊湊(純屬個人意見)。電影只能更多著眼於情節,也就必然需要塑造更加有血有肉的,充滿情感的人,哪怕是格雷諾耶那樣天生並不具備完整人性的「人」。
於是第一樁兇案,初次發現少女完美氣味帶來的狂亂和佔有的渴望,變成了笨拙的失手錯殺。並且對少女的記憶一直糾結格雷諾耶不肯離去。在山洞中的內心剖白更加明確,一切都表明了格雷諾耶要成為「人」,甚至高於人的決心。
而印象最深刻的一處改編正是行刑場一幕,眾人陶醉在無雙香氣的銷魂樂園裡,熱烈地不分彼此。而親手創造了這一切的格雷諾耶,他只是呆呆地望著,他仍然是孤獨的一個人。這時,少女的身影再次浮現。呼喚他,指引他,回到那個第一次了解世間美麗的夜晚。這次她沒有恐懼,沒有躲避,而是溫存地給了他擁抱。
這一刻,電影所要表達的情感再明白不過了。作為一個動漫兒童而非文學青年,我也只能想到CLAMP嬸嬸的那句名言--「做壞事的人,也許都是因為寂寞吧。」這一點電影改的不錯,需要表達太多東西時如果不能狠心拋棄部分,最終的產物反而不倫不類。
其實小說的主題我一直就沒怎麼讀懂...還有一處細節上的改編。(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小說中的遇害女子都是黑髮,而電影裡是無一列外的紅髮美女。莫非紅髮讓人感覺香氣更濃鬱?
據聽說,紅髮是吸血伯爵德拉古拉後人的標誌。又據聽說,紅髮的人對痛覺更為敏感。。。不知道導演做此安排有什麼深意。。。或許只是單純地熱愛紅髮美女罷了。嗯,你看他的快跑羅拉也是紅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