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朋友圈,很多朋友都發了「獅子山下,終究意難平」的消息。起初不明所以,百度一下才知道,原來是紀念黃霑逝世十周年。
本來想借勢感慨一下,不知怎麼的心裡犯嘀咕,就想特立獨行一點,所以我沒置一字一詞。今天恰巧有朋友吐槽新近上映的電影《黃飛鴻》,活脫脫得把《男兒當自強》的精氣神給弄沒了。想到黃霑老先生代表了一種精神,想說的還是忍不住要說。
最早知道黃霑,是許冠傑的那首《滄海一聲笑》,灑脫不羈的令狐衝版。及至看完電影《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聽了黃霑的版本,那發自肺腑的一聲獅吼,才知道什麼是豪爽狂傲的大師風範。
「天下風雲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剛上大學的意氣風發,至今想來依然有初入江湖的豪情萬丈。
後來聽到《獅子山下》這首歌,「人生中有歡喜,難免亦常有淚,我D大家,在獅子山下相遇上,總算是歡笑多於唏噓」,彼時初涉社會,絞盡腦汁為「歡笑多於唏噓」賦新詞強說愁,看似洞察人生,說到底還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只是覺得黃霑一生的風流裡,夾雜著歷史與人文的變遷,不總是沉溺在兒女情長的纏綿裡。
再後來,讀《不文集》,連「北、比、臼、日」四個字都可以串成一個名為《一夜》的黃段子,好像約略明了,艱難生活裡的苦與悲,黃霑也這樣面對。如果打情懷牌,這也算李宗盛大哥的歌詞「嬉皮笑臉面對,人生的難」。
遺憾的是,我們唏噓黃霑的離開,根植於如是的現實: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
朋友說,新版《黃飛鴻》講述的少年黃飛鴻徒有大胸,面目模糊,有些擔不起人物的厚重寬闊。所以,見一堆群眾演員擠在山坡上振臂喊口號,舊時旋律突然插入,不免叫人覺得突兀。加上影片開頭便是雨巷大戰,水聲加上拳風聲,以及梅林茂操刀的音樂,還以為是《一代宗師》重現。
遙想當年《男兒當自強》,徐克帶一幫人去廈門的沙灘上拍群戲,黃飛鴻帶眾弟子練拳,紅日噴薄,聲勢浩蕩,「傲氣傲笑萬重浪,熱血熱勝紅日光,膽似鐵打,骨似精鋼,胸襟百千丈,眼光萬裡長,誓奮發自強……」飽含昂揚的氣勢與俠義精神,成為中國電影裡的經典。
那真是氣派,真是熱血沸騰。
騷人如黃霑,哪怕濃墨重彩洋洋灑灑幾千幾萬字,也未必能夠盡書。反倒和自己生命中有記憶的鱗光片甲,不由得對他嘆為觀止。黃霑能夠立足江湖,所自得自誇的武器,其實無他,就是:寫詞、講葷段子和罵人。路隨人茫茫,仰仗的還是「艱辛努力」。
有人拿《獅子山下》說事,說黃霑自己都承認,這首歌是行貨,絕非用心佳作。可當初的《獅子山下》,講述七十年代香港的底層生活,鐵皮棚和公屋裡的點點滴滴,就此因緣際會,觸動港人。在這個移民城市裡,從大陸漂泊而來的逃難者佔了大多數,他們思鄉,又想以香港為中轉遠渡重洋,但往往有家難返,又無力前行,更多人進退兩難,困居香港,久而久之成了港人,不得不為腳下土地打拼。
於是,才有「在獅子山下相遇上,總算是歡笑多於唏噓」,才有「不朽香江名句」的期待。當年梁錦松引用此歌,期盼港人同舟共濟,抵禦經濟困難,黃霑於「SARS」期間籌辦《獅子山下》群星演唱會,都是港人的獅子山下情意結。
如果說,人生是一場江湖,他的心裡一定住著一位蓋世英雄。固然,英雄難過美人關,也有怯懦、也有風流,但除此之外,很多人都能從他的作品裡獲得共鳴:有自給的希望,有奮進的動力。
只是,彼時的獅子山下,全不同於後來的獅子山下,那個如火時代早已逝去。早年港人有家難歸,又無從放洋的進退兩難,陰差陽錯造就了經濟神話,可到了今天,大陸和香港之間的矛盾,仍是兩難,卻已無經濟神話可堪慰藉。
獅子山下,終究意難平。
寫這篇文章之前,巧合的聽了一下午的《當年情》,張國榮的版本,黃霑作詞。
擁著你當初溫馨再湧現
心裡邊 童年稚氣夢未汙染
今日我 與你又試肩並肩
當年情 此刻是添上新鮮
一望你 眼裡溫暖已通電
心裡邊 從前夢一點未改變
今日我 與你又試肩並肩
當年情 再度添上新鮮
時代已盡,新潮已至,生亦何歡?死亦何苦?說不定另一個世界,還有拍岸驚濤與千堆雪,還有映世紅日與萬重浪,還有化蝶梁祝、青蛇白蛇、風杯雪盞、兩忘煙水……
當年情,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