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可能……多陪陪她吧。」
往往醫生說完這句話,患者的家屬們已經哭成一片。
親人的離世恐怕是這個世界上最為痛苦的事情之一,當從醫生口中聽到宣判「死亡通知書」後,家屬們往往沉溺在自己悲傷和痛苦中,難免忽略了躺在病床上、即將遠行的患者,但是,這個時刻可能是他最需要你的時候,為「死亡」做好準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也是我們每個人都必將經歷的事。
如何為「死亡」做準備,如何跟親人用最好的方式告別?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人離世前,究竟有哪些徵兆
迴光返照:人的身體是一個協調性的有機整體,當生命進入倒計時的階段,很多病人的精神狀態有一個短暫的恢復時期,比如意識的突然清醒,而且往往還伴隨著病痛的身體有所恢復,比如身體某個病灶處本來非常疼痛,但這時可能會突然覺得不怎麼疼了。病人的精神有一個很大的改善,有的說話很正常,也有的精神顯得十分的精神亢奮,還有的病人會說自己夢見了已故的親友。
手腳冰涼:隨著人體機能的逐漸喪失,患者的體溫會呈現一種緩慢下降的趨勢。作為四肢的末端,手腳往往是最冰冷的,這是人體機能在逐漸停止的一個預兆,一直到身體的溫度完全測不出來。
劇烈疼痛或者乾脆不疼:一些晚期的癌症患者可能因為疼痛而離開人世,那種嚴重的疼痛會讓患者直接死亡。但是也有患者到了晚期卻突然感受不到疼痛了,或者說疼痛完全消失了。這兩種極端的感覺往往出現在不同患者的身上。
意識的改變:隨著身體機能進一步下降,患者的意識會逐漸的模糊,多數患者臨終期間都處於昏迷和嗜睡的階段,意識的逐漸改變是患者在臨終前最常見的表現。
瞳孔散大:隨著死亡的逐漸降臨,患者的瞳孔會逐漸散大,直至生命體徵完全消失。
臨終關懷對於重病患者非常重要
死亡是一個終將到來的過程,但是作為人,能夠死的不痛苦,這是多數人的心願。而通過臨終前的陪伴以及交流,能夠讓患者感受到那份離別時候最後的溫暖,也就是我們看待生命意義的終極方式。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發布的《2015年度死亡質量指數(The 2015 Quality of Death Index)》顯示,在80個受訪國家與地區裡,中國大陸死亡質量綜合得分為23.3(滿分100),居於第71位,中國臺灣地區高居第6,中國香港地區排在第22,影響這個分數的關鍵就是臨終關懷制度是否合理、健全。
臨終關懷起源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英國,近年來我國關於臨終關懷方面的措施也在逐步的制定和完善。臨終關懷的重要作用,就是讓重病患者不感到孤單和痛苦,不感到自身被疾病包圍,通過臨終的關懷,使得生命在最後逝去的時候,還保留著生命最後的尊嚴。
與治療不同的是,臨終關懷並非治療,而是緩解病人的痛苦,安慰病人的情緒。如果病人是在醫院裡的話,最後的階段都是採取姑息的療法,而不是全力搶救的方式,但經過大量數據的對比,可以發現這種旨在「讓病人心情愉悅」的姑息治療,有時反而能比全方位的搶救更延長了患者的生命。但總而言之,臨終關懷的意義,就是在最後階段,送生命最後一程,讓每個生命都能有尊嚴地離去。
因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我們東方文化更願意談論活著,孔子就說未知生焉知死,而西方因為宗教的因素,他們對於死亡的態度是開放性的,沒有任何的忌諱,而我們卻是忌諱談論死亡,所以很多時候在患者的最後生命階段,我們還是在極力的搶救,忽略了病人本身的情感需求,這是東西方文化差異導致我們對死亡認知的差異。
每個人都會死,所以我們應該正確的去看待死亡,陪伴就是一個過程,而死亡也是另一種未知過程的開始。從心理上接受死亡,就是明白死亡和生命是兩種不同的歷程。
當患者走上了生命終章,患者的家屬更應該多陪陪親人,陪伴在親人的身邊。同時,如果患者有什麼心願的話,可以去幫助患者完成,讓患者充分感受到自己的生命裡已經沒有了任何的遺憾,最終,坦然的等待死亡的降臨,也就終於明白了死亡的真諦是什麼。
參考資料:
[1] 《將至的離別:臨終關懷在中國》 澎湃新聞 2019.2.12
[2] 《探訪臨終關懷病房:生命在這裡有尊嚴地「謝幕」》 中國新聞網 2019.8.15
[3] 《臨終關懷:絕症患者最後的尊嚴》 中國青年報 2018.4.19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