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進化論,我們首先想到的便是達爾文;說起遺傳學,孟德爾和他的豌豆實驗就會浮現在眼前;談論起現代分子生物學,沃森和克裡克的大名許多人都能脫口而出。而當我問你轉座子的發現者是誰時,相信大多數人的大腦中應該都是一片空白。
其實,轉座子和DNA雙螺旋結構一樣,被公認為是二十世紀遺傳學史上兩項最重要的發現,它們的發現者也都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不過,和本文開頭提到的各位鼎鼎大名的開創者相比,轉座子的發現者芭芭拉•麥克林託克 (Barbara McClintock,1902—1992)的名字就相對要「鮮為人知」了。芭芭拉•麥克林託克的一生是精彩的,也是坎坷的。她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嘗遍了人間的冷暖。
實驗室中的芭芭拉•麥克林託克
芭芭拉1902年出生於美國,1923年在康奈爾大學獲得理學學士學位,並於1927年獲得植物學博士學位。從博士階段開始,芭芭拉就一直從事玉米的細胞遺傳學,並為該領域奉獻了自己一生的年華。當時,細胞遺傳學才剛興起,芭芭拉和同事一起,開創了細胞遺傳學這一新興學科,並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發現。
芭芭拉首次從形態學上描述了玉米完整的染色體,並成功將部分性狀定位到染色體上,確定了它們之間的連鎖關係。同時,她還詳細描述了三倍體玉米的染色體形狀,該研究成果被評為康乃爾大學1929-1935年科研重大突破之一。1930年,芭芭拉首次在實驗中觀察到減數分裂時出現的同源染色體交叉互換,並於次年證明了染色體互換和連鎖基因的重組關係,直接證明了摩爾根提出的「染色體交換導致基因重組」的假說,並在此基礎上發表了首張玉米連鎖遺傳圖譜。
由於其在遺傳學領域一系列重要的貢獻,芭芭拉得到了學術共同體的一致認可,各種榮譽以及社會的讚譽撲面而來。1944年芭芭拉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是美國歷史上第三位獲得該榮譽的女性。1945年,她又成為「美國遺傳學會」(Genetics Society of America)的首位女性主席。在許多科學家和普通民眾的心目中,一顆學術新星正在冉冉升起。可以說,當時的芭芭拉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一個巔峰。不過,這一切的讚美和榮譽,都隨著她對於轉座子的研究戛然而止。
芭芭拉著手轉座子的研究,起源於她對玉米籽粒顏色變化的困惑:同一根玉米上的籽粒顏色變化多種多樣,並且籽粒的顏色並不能穩定地傳給下一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為了回答這一問題,芭芭拉開展了一系列雜交以及細胞遺傳學實驗。經過大量的統計和觀察,芭芭拉發現玉米籽粒顏色的變化與9號染色體上的一些基因有關。其中的一個基因影響色素的合成,當基因存在時,籽粒有顏色,當基因不存在時,籽粒就無顏色。但是,實際的情況又並非這麼簡單。在這個色素合成相關基因的附近還有一個解離因子(Ds, Dissociation),它能夠影響色素合成基因的表達。當Ds存在時,色素合成基因不能表達,玉米籽粒為白色;當Ds從色素合成基因附近解離,基因又可以正常表達,籽粒就有了顏色。更加有意思的是,Ds是否能夠解離,還受到另外一個激活因子(Ac, Activator)的調控,Ac可以促進Ds的解離,而沒有Ac時,Ds是無法解離的。這就是著名的「Ac-Ds調控系統」,為了揭示這一系統的調控機制,芭芭拉花費了長達六年(1944—1950)的時間。
在「Ac-Ds調控系統」中,Ds基因和色素合成基因位於同一條染色體的相鄰位置。不過,Ac卻可以和Ds相距很遠,甚至可以不在同一條染色體上。在受到Ac的激活作用解離之後,Ds可以重新整合到染色體上,不過位置是不確定的。它可以整合到其他染色體上,也可以重新整合到原來位置的附近。也就是說,這個Ds是可以在染色體上任意「跳躍」的。芭芭拉認為,由於Ds解離的時間有早晚、長短的不同,於是就導致了玉米籽粒上色斑的大小不一。1950年和1951年,芭芭拉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分別以《玉米易突變位點的由來與行為》和《染色體結構和基因表達》為題進行了公開發表。
AC/Ds調控玉米籽粒顏色
芭芭拉關於「跳躍基因」的研究發表後,學術界一片譁然,當時的人們認為這項研究是不可理喻的。因為當時學術界普遍認為,基因在染色體上是固定不變的,它們有一定的位置、距離和順序,它們只可以通過交換重組改變自己的相對位置,通過突變改變自己的相對性質。而芭芭拉關於「基因的表達可以受到調控而改變」以及「基因可以在染色體上跳躍」的發現,極大地挑戰了當時人們的認知。一時間,各種批評聲、質疑聲洶湧而來,芭芭拉逐漸成為行走在主流學術界邊緣的人。世人的否定甚至敵意逐漸讓芭芭拉心灰意冷,在多次試圖向學術界介紹自己的研究成果而失敗後,她選擇了對自己的發現避而不談。1953年起,芭芭拉不再在學術刊物上發表任何實驗結果。不過,人們的忽視並沒有動搖芭芭拉的決心,她仍然堅持默默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從事自己的玉米遺傳學研究。往昔的榮耀不再有,芭芭拉逐漸成為了「孤家寡人」,學術界也慢慢淡忘了這位曾經紅極一時的學術新星。
20世紀60年代初,法國科學家雅各布和莫諾發現了大腸桿菌的「乳糖操縱子模型」,揭示了生物體內基因調控的機制,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轉座子調控基因表達的作用。「乳糖操縱子模型」很快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雅各布和莫諾也於1965年獲得諾貝爾獎。不過,芭芭拉的「跳躍基因」卻一直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學術界仍然視「跳躍基因」為異端邪說。又過了十多年,當多位科學家分別在細菌、酵母和病毒中都發現了轉座子的存在時,芭芭拉二十多年前的重要發現才又重新回到主流學術界的視野中。
當人們重新審視芭芭拉在玉米中進行的轉座子研究時,不禁驚訝於她超前的科學發現,感嘆於她超常的堅韌力和忍耐力。1983年,芭芭拉以81歲的高齡憑藉著對轉座子的開創性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獎,她也是遺傳學領域內第一位獨立獲得諾獎的女性科學家。
芭芭拉•麥克林託克獲得諾貝爾獎
值得一提的是,芭芭拉終身未婚,她把一生都奉獻給了自己鍾愛的科學事業。從這一點說,芭芭拉是偉大的。同時,她的一生也是傳奇的。在「四面楚歌」孤立無援的情況下,還能不忘初心,默默無聞、與世無爭地做自己的科學研究,這份堅韌不拔的毅力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在芭芭拉的晚年,她曾說過這麼一句話,是她一生最完美的註解:「If you know you are on the right track, if you have this inner knowledge, then nobody can turn you off ... no matter what they say」。這句話,也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
參考資料:
【1】焦雨鈴,汪穎《會跳的基因》
【2】餘艾柯《芭芭拉•麥克林託克:為「跳躍基因」孤軍奮戰》
【3】芭芭拉•麥克林託克-百度百科
【4】巴巴拉•麥克林託克- 維基百科
【5】Barbara McClintock and the Discovery of Jumping Genes (Transposons)
【6】Transposons: The Jumping Genes
相關閱讀:
神奇的轉座子 | 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