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大型民族管弦樂創作的類型與格局、作品與時代、與大眾的關係
主持:郭樹薈 教授
5月10日上午,由郭樹薈教授策劃與主持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傳承傳播與創意團隊」非常榮幸的邀請到了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著名指揮家閻惠昌先生來校做「香港中樂團——大型民族管弦樂的特色與思考」的系列講座。閻先生以生動的講述方式,與上音師生分享了他在香港中樂團指揮實踐的心得與經驗。
郭樹薈教授表示,閻惠昌先生對大型中國民族管弦樂在20世紀下半葉以來的貢獻是巨大的。自西安音樂學院到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習經歷,從中央民族樂團到香港中樂團的指揮實踐,如同《一位指揮家的誕生:閻惠昌傳》一書中的記述,閻惠昌先生的傳奇經歷與藝術成就,使得他對20世紀下半葉以來大型中國民族管弦樂隊的發展起著重要貢獻。不論是指揮藝術、委約創作,尤其是其中所體現的中國管弦樂隊整體性的藝術理念,都非常值得我們從表演、創作、指揮、理論不同角度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
閻惠昌先生回憶到:1978年進入上海音樂學院學習,上音設有當時全國唯一的民樂指揮專業,當時民樂作曲、民樂指揮和民族音樂理論三個專業在一個系,系主任是胡登跳老師,後來是何佔豪老師。是母校給了他全面的,中、西兩方面的紮實訓練,這才有畢業後進入中央民族樂團指揮的機會。在樂團工作八年後,赴新加坡參與唱片公司New Age音樂唱片的製作,在此期間,電腦音樂的新型製作方式,為他日後的指揮、創作增添了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1996年香港回歸前,香港中樂團邀請彭修文先生當樂團音樂總監,由閻惠昌先生來當他的助手。就在香港政府通過彭修文先生就任命的當天下午,由於彭修文先生的身體原因,閻惠昌先生臨危受命做了中樂團音樂總監。到今天,他在香港中樂團待了整整20年了,現為藝術總監和首席指揮。
2017年10月14號是香港中樂團成立40周年的日子,為了讓同學們更好的了解中樂團,閻惠昌先生播放了「紀念香港中樂團成立35周年」的紀錄片。在片中,大家看到了一個朝氣蓬勃的、充滿活力的樂團。之後閻惠昌先生向大家介紹樂團的基本情況:根據樂團數據統計來看,在比較完善的委約作品制度條件下,香港中樂團委約、委編的大型民族管弦樂作品,截止至2014年為2060首,其中大陸的作曲家為香港中樂團作曲原創和改編的作品有564首,香港和澳門本地則為1260首。這可以說明,香港主要的委約、委編創作還是源自本地。中國以及港澳以外的包括英國、非洲、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地,加在一起共236首。
閻老師說,通過紀錄片對香港中樂團器樂藝術節的了解,首先就可以看出中樂團與香港社會的關係。2001年,香港的器樂藝術節和內地相比來說還很少,所以決定開闢以器樂文化為中心的系列藝術節,拉近與香港市民之間的關係,進入到他們的生活裡面去,並提出「香港中樂團是香港人的樂團」這一口號。如第一場的胡琴藝術節,這是一個突破千人參與的中樂節。雖然,在香港找到1000個會拉胡琴的人是非常困難的,訓練的過程也非常複雜。但是,這是讓中樂走進市民一個非常有效的行為。首先對報名的1500人進行篩選,然後根據演奏的程度劃分為初級、中級、高級,進行一傳十、十傳百的傳導訓練,並製作樂團示範的胡琴曲demo。所有參加的香港市民都可以免費到香港中樂團來領取,通過聽覺來熟悉和學習樂曲,還發明了置於琴杆上防雨的迷你翻頁式樂譜,供記不下譜的老人、小孩使用,最後成功演出的同時,還成功申請了吉尼斯紀錄。
其次,為了讓更多年輕人熱愛中國音樂,創作了「香港活力鼓令24式」(即24條短小的鼓作品)比賽,將其分為初、中、高三組,可以選擇性報名並設置最佳服裝獎、最佳隊形獎、最佳鼓手獎、最佳創意獎、最佳編曲獎等。好比種下一個種子,就看市民、老師、鼓隊等等會怎麼呈現,結果是百花齊放。這個鼓樂比賽每年都有,到今年是香港鼓樂節第15周年。閻惠昌先生介紹到,像這樣的器樂藝術音樂節、社區活動還有很多,例如古箏節、笛簫節,後來延伸到作曲家節、指揮家節等。通過器樂節的舉辦開始得到香港政府和香港市民的認可,後來香港中樂團中樂版《國歌》影響遍及更廣泛的地區,使得樂團成為華語地區乃至與世界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的中國樂團。
除了市民、社區的藝術活動,香港中樂團在藝術教育方面也非常重視。閻先生提到,香港中樂團先後成立樂器研究改革小組、中樂團樂器班、少年兒童樂器樂團以及香港中樂團樂隊學院等。其中,樂器改革成立於2004年,其改革具有以下幾點特性:一是不用動物皮革、不殺生的環保理念,二採用可分解的人造皮以加強環保,三是相較蟒皮,環保胡琴對不同地區、溫度、溼度的變化小,穩定性強。四是數位化控制下的材質相差率減小,音色趨於統一。到2009年,第一版的整套環保胡琴系列完成,包括高胡、二胡、中胡、革胡和低音革胡。當年「環保胡琴」系列即獲得了文化部第四屆科技創新獎,也獲得了香港環保署等機構頒發的環保獎項。
閻惠昌先生提到,作為長期的樂團指揮,要按照國際指揮家的慣例,除了在本團工作以外,每年一定要有至少兩至三個星期或者更長的時間,在國際上其他樂團的進行走動。通過這樣的走動把外團的信息帶到自己的團隊,然後把自己本團的東西帶到外面去做交流。通過樂團總監與其他團體間的交流,來更新對同時期周圍樂團的認識,也會不斷邀請一些客席指揮來加強樂團演奏員的適應能力,同時,通過客席指揮帶來不同的曲目,以擴充樂團的曲目庫等等,這些方法讓樂團的視野變得更加寬闊。
接下來,閻惠昌先生向師生們介紹了趙季平先生的大型民族管弦樂作品《憶》。閻老師就曲名的改動、內涵的延伸以及不同指揮版本的特點談了自己的想法。閻先生認為樂曲名稱從《悼歌》到《感懷》再到《憶》,樂曲中所包含的至深的情感得到了不斷升華。閻老師說,香港中樂團第一次拿到這個作品進行視奏時,雖然樂曲在演奏上沒有太大難度,但是當彈撥聲部從小調轉成大調進行再現時,音樂本體的感染力很自然地催人淚下。閻先生提到,在這部作品中,趙季平先生對休止符的使用,是一種情感上特別強調的「留白」,無論演奏員還是指揮,情緒的變化、渲染、呼吸,是深沉、內在的。「當時夏飛雲老師教我指揮時,也很注重在休止符時的內力,屏著呼吸,把呼吸對手指的影響減到零。」作品在配器上,對彈撥樂、獨奏樂器的使用都非常具有感染力,旋法的長氣息、音區的上下跌宕起伏,是整部作品精心創造的。音程上行、下行的走向精緻蜿蜒,由內而外的情感宣洩張弛有度,既有內斂的彈撥樂傾訴,也有樂隊全奏帶來的聲聲呼喚。每一次演奏都喚起聽眾強烈的共鳴。
閻老師說道:對於中國大型民族管弦樂作品有許多可以探討的內容,創作語彙中也有許多現象需要關注。首先,是對中國樂器法、配器法要有細緻的學習與研究。閻老師回憶到,在上海音樂學院本科學習期間,學校就有胡登跳老師教授《民族管弦樂配器》等系列的中國傳統音樂的課程,這些都是上海音樂學院獨有的學科。在中國的其他音樂學院裡,大多都是在研究西洋交響樂團的樂器法和管弦樂配器,對我們中國管弦樂配器等研究的相對欠缺,是一個很令人深思的問題。尤其我們今天聽到的像趙季平老師這樣優秀的作品。希望有機會還能和郭教授以及大家一起學習分享更多優秀的中國作品的經典。
講座最後,還播放了由梅廣釗作曲、閻惠昌先生指揮策劃的大型多媒體中樂劇場《千水情》片段。這部五年前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演出的作品,融書法、舞蹈、繪畫各個元素,皆由中樂團的演奏家擔任。以樂團的人才為發現點、尊重任何一位有才之志、以博採眾長的心胸吸收各種不同樂團的藝術新意,在藝術總監閻惠昌先生的帶領和香港中樂團所有優秀演奏家的共同努力中,我們共同分享了香港中樂團的風採,也感受到作為指揮家、作曲家的閻惠昌先生致力於中國音樂的不懈努力!
郭樹薈教授說,通過閻惠昌先生的演講,我們看到香港中樂團幾十年來堅持傳播和演繹中國音樂,顯示了一種胸懷和情懷,他們自覺、自信的續接中國音樂文化,非常值得我們尊敬。任何一個國家都有自己國家的音樂標杆、標識,香港中樂團的演出實踐也是音樂理論者應該關注的,這些相關的學術問題,都需要我們去梳理、認知和研究。
講座最後,會場全體師生們熱烈鼓掌,學生們紛紛與閻惠昌先生拍照留念。再次感謝閻惠昌先生的精彩演講,並誠摯期待分享下一次的內容。
綜述:裴玫
主辦:上海音樂學院
承辦: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
項目支持:上海音樂學院高峰高原建設項目「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傳承傳播與創意團隊」
長按二維碼關注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