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州區漢豐街道永興社區
有這樣一位老人
年少時與印章結緣
50幾年來的刻章生涯
刻出了上萬隻手工印章
也刻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老人名叫——蔣祖權
記者來到蔣祖權家裡,老人正端坐在桌前,顫顫巍巍地拿著刻刀刻印章。
老人告訴記者,一個小時前,有熟人打來電話,請老人幫忙刻一枚印章。說完這幾句話,老人不再與記者交談,專心雕刻起來。
一個小時後,一枚精美的印章從老人手裡蹦了出來。老人開心地給記者展示著自己的成果,並告訴記者自己今年已經73歲了,早已退休閒賦在家。可每當有人特意找他刻章,他還是會做一做。
蔣祖權一邊說著,一邊打開桌子抽屜,裡面陳列著不同規格、不同材質的章坯,以木頭章為主。
老人說,手工篆刻是個硬功夫活,手指、手掌一定要攥得住、捏得牢。何處深何處淺,去多少留多少,都要心中有數,考驗篆刻者的耐心、毅力和分寸。
蔣祖權老人小時候,由於家裡條件差,沒有刻章工具,自己就找小夥伴借小刀,拿著木頭刻。木頭用完了,就在泥土裡刻。學習過程中,總會遇到一個一個的困難。
對蔣祖權來說,「刻章工具」自己能夠想辦法解決,最難的是印章上的小篆字體。由於年紀小,很多印章上的字體,蔣祖權不認識,也沒有人教。蔣祖權只能找親戚借來刻章書籍,一筆一畫,死記硬背。就這樣,自學了好幾年,18歲時,蔣祖權正式開始做起了刻章生意。
技術過硬、字體漂亮、速度快,這是當時找蔣祖權刻章的人的評價。六、七十年代,人們領工資、上班籤到都需要用到私人印章,需求量大,自然生意就好。
在那時,如遇上趕場天,蔣祖權忙活一天,可以賺到二十幾塊錢,這對於六、七十年代的人來說,可謂是「巨款」。靠著刻章這門手藝,蔣祖權養活了一家人。老蔣也和家人從鄉鎮搬到了城裡居住。
後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更方便、更快捷的電腦刻章出現了,這給老蔣的生意帶來了很大的衝擊。但老蔣並不感到失落。「雖然掙不了錢,眼睛看不了,不如機器刻章。可是我進了城,就是最大的幸福。」蔣祖權說。
人們常說:「做一件事很容易,一輩子堅持做一件事卻很難」。無疑蔣祖權做到了。少時與篆刻結緣,一個山裡娃靠著這門手藝,走出農村,走進城市。不靠嘴說,只靠行動,幸福生活不會辜負每一個拼搏奮鬥的人。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