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從來都不是一個歷史話題,人類以部落、民族、國家為單位,相互之間暴力廝殺、殘忍殺戮。無論在人類社會還是整個生態環境中,戰爭都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它無時無刻影響著我們。
硝煙瀰漫血肉橫飛是戰爭,人類與病毒又何嘗不是。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原本應該在春節檔熱鬧非常的院線一下子如同墜入四下茫茫的冰窟窿,全國的影院沉寂了,電影人和電影行業都沉寂了。
在經歷了全國上下萬眾一心和病毒頑強的抗爭後,這場「戰爭」終於在中華大地上戰火消弭,影院等到了可以再次迎接觀眾的一天,管虎帶著他的《八佰》來了,很多觀眾在點映期間去看《八佰》,在久違的光影斑駁裡抽泣,經過這次疫情,再看這樣一部電影,我們感動的可能不僅僅是影片中「八百壯士」的英勇,更多的,是感動於這個民族,從歷史中走來傷痕累累卻依舊的勇氣和骨氣。
一條蘇州河,兩重人世間
1937年的上海是人間煉獄。
日軍海軍特別陸戰隊對上海除英租界外的地區進行了幾近毀滅性的轟炸,鏡頭拉遠,一座城市覆滅在黑煙滾滾中,災民的哀嚎響徹街巷,而僅僅50多米的蘇州河對岸,卻是另一番人間,十裡洋場,歌舞昇平,租界成了避難所,而四行倉庫成了「前方陣地」,每一次進攻都如此激烈,4-5倍甚至更多的兵力,重型、先進的作戰武器,水陸空三棲襲擊路線給「八百壯士」帶來了重創和恐懼。
既然無路可退,那就死磕到底!「八百壯士」用骨氣和血肉書寫出了抗戰史上可歌可泣的「四行倉庫保衛戰」。
既然是戰爭,那就慘烈到底好了
導演管虎在展現戰爭場面的同時,也用鏡頭和聲畫來展現租界的快樂與繁華,這種強烈到極致的對比運用,把戰爭的慘烈展現的淋漓盡致。
業內都知道,拍管虎的電影,精益求精。別人都是需要哪個場景哪條內容直接拍,管虎需要成條拍,從演員進入狀態到拍完後演員釋放狀態他都要拍,就像他說的,很多狀態是有鋪墊的,更是有延續的,更完整的情緒素材才更真實。
所以我們在一部戰爭題材的影片中看到了很多生活化的細節,管虎通過這些細節讓每一個戰士都「活生生」。讓觀眾共鳴,才會動容落淚。
一場戰爭的慘烈並不是屍橫遍野,而是感同身受。
演好戰爭題材,形象並不重要
《八佰》集結了王千源、姜武、張譯這樣的實力派演員,同時也有歐豪、魏晨、俞灝明、鄭愷這樣的人氣小生加持。但是電影取景大多數在「倉庫內」,光線昏暗,並且「戰士們」一個個蓬頭垢面、滿臉血汙,如果不是有極具代表性的方言和髮型來區分,真的很難搞清楚誰是誰,這種「惡劣」條件下,演好一個有血有肉的戰士,形象和臉蛋真的幫不上太大的忙。
讓人欣喜的是,《八佰》中演技派依舊奉獻了高超的實力,而新生代也有讓人驚喜的表現,歐豪扮演的「端午」算是影片中成長軌跡較為完整的一個,從起初被強行帶到四行倉庫時的恐懼和迷茫到最後帶著剛性骨血英勇就義,在短短的片長中奉獻了十分有張力和延續性的表演,很讓人驚喜,歐豪近些年的鮮肉硬漢的角色定位,在《八佰》中有了集大成的展現。
唱跳俱佳的魏晨近些年在銀幕的表現也可圈可點,一個硬氣的陝北漢子朱勝忠讓魏晨身上看不出一點「偶像包袱」,魏晨為了更貼合朱勝忠這樣一個久經沙場的戰士形象,更是塑形到幾近脫相。
演員奉獻的精彩表演是讓人在整場電影中忘記了他們的名字,在兩個多小時的觀影中,只記得他們是「八百壯士」之一。
電影除了情緒,還應該有傳承力量的意義
管虎為了《八佰》,利刃千錘百鍊,200多天的拍攝裡,他苛刻到對每一幀畫面都要有感染人的力量,他想要的作品,有一種更鄭重的使命。
管虎曾在採訪中表示,拍《八佰》最初是因為父親,他從小從父親口中得知了很多故事,小時候不太懂也不太理解這種抗戰的犧牲精神,但是漸漸的,通過生活,他變得更加理解父親,回頭看歷史,是了解父輩人的一扇門,管虎想通過《八佰》,表達的是一種理解和致敬。
父輩的精神傳承到我們身上,是有意義的。這種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大義面前犧牲自我的精神,就像新冠肺炎面前醫護工作者的無私奉獻和犧牲,甚至廣大民眾為了大局的自我約束和配合,都是我們這個民族傳承下來的最寶貴的東西。
電影給了我們歡喜和悲傷,它無形中也給了我們力量,影像是有形的,我們不斷在看,看曾經的祖祖輩輩,也看當下的我們自己,更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子孫也看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