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1日,梅地亞新聞中心,保監會原主席項俊波出席「金融改革與發展」專題記者會。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保監會主席項俊波被查,這是本輪反腐以來,保險監管系統乃至整個金融系統落馬的最高級別官員。
4月9日,中紀委監察部網站發布消息稱,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書記、主席項俊波涉嫌嚴重違紀,目前正接受組織審查。當晚,保監會將項俊波的名字從領導欄撤下。
從1996年起,項俊波開始在審計、金融系統內任職,並在一些職位上以「鐵腕」監管的形象見諸報端。
「遇到最困難的時候,想起1979年,30年前跟我同歲的22歲,21歲,18歲的戰友,都長眠在陣地上以後,現在再有什麼問題覺得不是什麼很大的困難。」在農行董事長任上,項俊波接受《問答神州》採訪時談道。
從審計署、人民銀行到保監會,這位「鐵腕」金融監管者的人生在被組織審查後陷入反轉。
曾是「鐵面審計官」
項俊波的人生經歷頗為豐富。據公開報導,1957年出生的項俊波,早年曾參軍入伍,奔赴過老山前線。在戰爭結束後,項俊波有機會被推薦到軍校深造,但他選擇參加剛恢復不久的高考,並報考了中國人民大學財經系。
審計系統是項俊波進入金融監管的重要一站。資料顯示,項俊波在1993年出任南京審計學院副院長,自1996年進入審計署體系,從審計署管理指導司副司長一路升至副審計長。
1999年,天津薊縣國稅局被舉報在稅收徵管工作中存在嚴重問題,項俊波帶領工作組進駐薊縣展開審計工作。但由於案件牽涉極廣,工作人員遭到了當時國稅局局長的阻撓。
據報導,對方的恐嚇電話直接打到了項俊波在天津的家中,當時只有年幼的女兒在家。歹徒威脅說:「你們這麼幹下去,沒什麼好處,小心點!」然而,項俊波卻震懾住了對方:「告訴你,我參過軍,打過仗,負過傷。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吧!什麼我沒見過?」
最終,薊縣國稅局虛開增值稅發票、侵吞中央稅款的犯罪事實不斷浮現,涉案人員受到查處。而在審計風暴中參與的這一大案,也讓項俊波在日後的媒體報導中時常被貼上「鐵面」審計官的標籤。
根據中國作家網公布的信息,項俊波筆名「純鋼」,200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還著有電視劇劇本《紫劍傳奇》、《曾國藩》等。
在結束審計系統多年的任職經歷後,項俊波隨後又輾轉銀行、保險等領域。保監會官網資料顯示,項俊波歷任過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中國農業銀行行長、董事長、黨委書記。而監察審計、控制風險方面的經驗和能力,也隨著職務調動常被媒體提及。
2003年,中銀香港爆出腐敗醜聞,在2004年調任人民銀行副行長時,便有聲音稱項俊波任職可加強金融系統自身風險防範,防止銀行業內部腐敗的蔓延。
鳳凰《問答神州》也曾刊登對時任農業銀行董事長項俊波的專訪。2007年,農行發生邯鄲金庫案,項俊波在三月後赴任農行,進行基層考察。項俊波稱,當時組建將近一千人的審計隊伍,同時對五個省份進行地毯式審計。「請外面的一些諮詢單位,化妝成顧客,專門去刁難你,就是存錢,取錢或者甚至跟你找茬收拾你,看你的服務態度,讓他們來打分。」
激增的保費與「失控」的險資
2011年10月,項俊波被調任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黨委書記。
任職保監會主席之初,不乏有項俊波將「鐵腕整治」帶到保險行業的聲音。據報導,項俊波從農行董事長轉任保監會主席之時,保險業正告別高速發展的時代,陷入瓶頸期。
數據顯示,2012年全行業保費收入1.55萬億元,增速為8%。項俊波稱,這是保費增長速度首次降至個位數,與近20年來超過20%的平均增速形成了明顯反差。他同時表示,2013年可能是保險業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
面對這一趨勢,2011年,項俊波確立「放開前端、管住後端」的監管思路。次年6月初,保監會下發13項保險投資新政的徵求意見稿,涉及股指期貨、金融衍生品等眾多領域,並為險企投資管理部門相關負責人詳細解釋新政規則。2013年,項俊波在《財新》採訪時表示,「實行過去的資金運用監管模式,對防範保險資金運用風險有一定作用,但行業可能因此被管死,相比而言這是更大的風險。推進資金運用機制的市場化改革,對保險業來說是從根子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改比不改要好,早改比晚改要好,大改比小改要好。」
除了放開保險資金運用之外,近年保險公司審批的速度也有加快的趨勢。從2013年開始,保監會「放行」保險公司籌建的速度逐年抬升,2013年至2016年,保監會每年批准新設立的保險公司和保險資管公司數量分別為6家、11家、13家和20家。
這一舉措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保險市場發展,但另一方面也為保險資金此後的「失控」埋下隱患。
在項俊波任職保監會期間,保險業規模保費再現快速增長的局面。保監會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保費收入從2011年的1.4萬億元增長到3.1萬億元,年均增長16.8%。
而在此期間,以投資驅動負債的模式,不少中小型險企「崛起」,藉助諸如萬能險等在內的中短存續期產品狂攬保費,再用保費大肆舉牌,控股上市公司。這也引發繼銷售誤導之後,外界對保險業的又一輪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