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導語
叮!小藍鯨新欄目「南風對線」正式上線啦!
在新欄目裡,每期小藍鯨會帶大家討論一個熱點社會話題或者是新奇的社會現象,邀請南大的老師與同學從專業的角度談談他們的觀點與看法。
新欄目旨在將目光放眼社會,帶領大家雲體驗南大師生的腦力激蕩與邏輯派的觀點輸出。
最近,很多小藍鯨的抖音、微博、B站都被這樣一首曲子給刷屏了。
「驚雷,這通天修為天塌地陷紫金錘。
紫電,玄真火焰九天玄劍驚天變。」
以上以「天雷渡劫」為主題的填詞出自《驚雷》,原唱是MC六道。《驚雷》因歌詞押韻、鼓點鮮明、旋律魔性的特點,成為眾多網絡達人與明星創作視頻的靈感來源。在他們的二次創作與傳播中,《驚雷》成為各大視頻網站創作與觀看的熱曲,同時也引發不小的爭議。著名歌手楊坤和《驚雷》原唱者MC六道曾就「《驚雷》是否為音樂展開論辯。
對於《驚雷》引爆的一系列討論,小藍鯨邀請了幾位南大師生談談他們的看法。
特邀嘉賓老師
呂曉一,中國指揮學院會員,南京大學副教授。南大交響樂團、香港青年愛樂樂團音樂總監、常任指揮,中國江蘇合唱聯盟副秘書長。
Q
大家覺得《驚雷》是音樂嗎?
@19 數理 趙海洋
算音樂,因為它有旋律有節奏。
@19 工科試驗班 王韜
驚雷是音樂,但它不是藝術。
@呂曉一老師
這個問題呢,首先我們要了解音樂的定義,即音樂是用組織音構成的聽覺意象,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與社會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那麼《驚雷》這個作品其實是用音樂中的一個特別特別小的表現形式進行誇張放大,所以也是一種音樂形式。
就比如說,音樂中的休止符它是不是音樂,我認為休止符它也是音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在將休止符放大的時候,在這個安靜的時間裡面人能所體會到的狀態,在空氣中那種空靈的「聲音」,它也是音樂。
所以驚雷其實是把音樂中很小的點給放大了,它也是音樂,但是《驚雷》沒有什麼音樂上的成就,沒有什麼藝術價值。
Q
大家覺得為什麼《驚雷》能這麼火呢?
@17 海外 安笑瑩
這個作品火,並不是因為音樂的質量好,而是因為音樂質量太不好了,以至於人們甚至覺得驚奇。這種簡陋粗糙的作品只能給人一時的感官刺激,它的走紅也是因為,搭配著各種生活中的土味搞笑視頻,具有強烈迅猛的刺激性,有一種透明塑膠袋質感的有趣,讓人看完一樂,然後轉瞬就能忘記。所以這種熱度註定是不持久的,前些年還流行過什麼「一人我飲酒醉」,現在又有幾個人會聽呢?
@19 數理 趙海洋
《驚雷》迎合了一部分群體的情感需求吧。這些人可能在生活中壓力大、精神空虛。他們需要在逼仄的現代生活裡尋找樂趣,放鬆心情。《驚雷》是與「土味文化」的一種結合。現在人們對土味文化的追捧多抱著戲謔、獵奇的心理,但當趣味低下,內容膚淺,全靠感官刺激博人眼球的土味文化逐漸被淘汰,我們發現,「土味文化」中也不乏真摯深刻的情感表達。
@19 工科試驗班 王韜
說到「土味文化」,可能它會被部分人貼上「低俗」的文化標籤,但它是真正發源於大眾群體的文化。紮根泥土卻蓬勃向上,專注生活卻由小見大,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土味文化。我們不否認土味文化有著各種各樣的弊端與不妥,但我們更應該期待著土味文化最終能實現跨圈層的文化傳播,邁向更高更寬廣的領域,促進各文化圈的深度融合,使雅俗能相通,意味可共賞。
Q
《驚雷》會一直火下去嗎?何種音樂作品才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呢?
@19醫學院 餘魚
《驚雷》這首歌不會一直火,因為它具有可替代性,其它的人也能創造出類似的歌。與《驚雷》的熱度伴身的是一波一波網際網路的遺忘性,聽眾們不會主動一直去聽,聽多了也就算了。真正能長久流傳的歌曲,要曲調耐聽、旋律優美,在任何時代都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讓人有感觸吧。
@呂曉一老師
首先我認為驚雷的這種藝術形式長久不了,只能在某一個時期裡面流行,就像是奇裝異服在剛開始出現的時候很亮眼,但當人們真正接觸了解之後,發現也就是這麼回事,很容易產生審美疲勞,因為這個形式本身就缺乏更為內涵的東西,更談不上有多高的藝術成就。
而具有長久生命力的音樂作品,它要能夠經得起人們仔細地品味,可以被人們不停地品味,而且經得起時間的檢驗。過一段時間,你仍然覺得它有藝術上的韻味,有可以讓人揣摩的藝術上的內涵。我認為這樣的音樂就具有長久的生命力,而且當一個人經歷了不同的階段,每次回味這個作品時都能從中體會出新意。
Q
歌手楊坤點名批評《驚雷》,而原唱MC六道回應爭論時說《驚雷》爆火,並且「音樂沒有高低之分」,大家怎麼看?
@19醫學院 餘魚
音樂沒有高低之分,音樂不分三六九等,每一種音樂都有自己的受眾,我們無法站在一個制高點去評判哪種音樂層次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可否認的是,《驚雷》給我帶來了快樂,它很有動感、很有節奏,那是一種撲面而來的簡單快樂。
@17 海外 安笑瑩
音樂沒有高低之分,但是音樂質量有。現在好像很多人覺得,聽音樂有鄙視鏈,說唱的看不起喊麥的,聽流行的有些人又不喜歡說唱的,玩電音的看不起聽流行的,玩搖滾的覺得其他的都是邪教,爵士覺得前幾種都不夠有格調,然後聽古典的認為前面提到的所有都是垃圾。
但是這種簡單而扁平的鄙視鏈是不合理的,這種事情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stereotype,音樂是沒有高下的,只要他能給人帶來以邏輯的、美的享受,就可以稱之為好的音樂。
@呂曉一老師
不太認同。從創作水平來說,創作一部交響樂、一部歌劇的水平一定是和創作一首歌曲的水平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
Q
有人說《驚雷》的流行是一種泛娛樂化文化的流行,如何看待這個觀點?
@呂曉一老師
關於類似的娛樂快餐文化,我覺得和我們時代所發生的一些變化是有關係的,比如人們生活節奏快,沒有那麼多的時間聽一些具有內涵的東西,現在的人普遍比較浮躁,現在的社會也不需要人們去仔細品味這些具有內涵的藝術作品。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定位,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
那麼人作為社會的一份子來說,在面對藝術作品時,如果要求每個人自己用一種自我約束的方式來看待藝術作品這是不現實的,所以呢就需要每個人自覺提升自身對藝術作品的鑑賞能力,這樣就能一點一滴地提升我們整個民族地關於藝術作品審美素質的提升。
總的來說,大眾的審美水平在不斷的提高,但是作為宣傳部門的一份子,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來說,大家要有一種責任感,要引領社會上的每一個份子,引領我們整個民族的審美水平,向一個有民族靈魂的審美方向去前進。
我希望我們的民族不管是在面對藝術作品,還是面對生活的方方面面時都能夠擁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希望我們整個民族成為一個有內涵的民族,我希望我們這個民族是一個善於思考的民族。在面對一個藝術作品的時候,每個人都是富有想像力地去欣賞這個作品,而不是人云亦云,缺少個體的獨立思考。
以上就是小藍鯨收集到南大師生對《驚雷》的一些看法啦。希望大家平時在面對各種藝術作品時,能做到像呂曉一老師提示的那樣,要有豐富的想像力與個人的立足點,要能耐下心來沉靜與思考,想必這一經驗也能運用於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呢。
本期欄目中,老師和同學各從自己的專業知識與生活經歷出發,從樂理知識上講解何為構成音樂作品的基本要素,如何評判音樂作品的音樂質量,還把《驚雷》的爆火與「土味文化」的流行結合分析……大家對《驚雷》的看法是不是又多了一些新的層次呢?
在南大,這種你來我往的師生對線,總是隨處可見。「南風對線」期待與更多「有趣的思想」連線,也期待能在九月聽到你們的聲音。如果你有感興趣的話題,希望看到南大師生的觀點碰撞,或者希望提前與他們談論一番,請給小藍鯨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