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新發現
據外媒報導,近日在捷克發現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未被發掘的木結構建築——一口井。考古學家表示,這口井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以東約120公裡處被發現,約有4米深,其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256年至5255年的新石器時代,距今約7200餘年。
那麼問題來了
世界上最早開鑿水井的國家
難道不是中國嗎?
_
_
關於我國水井的發明,有觀點認為早在黃帝時代就已經發明了井,因此有黃帝「使八家為井,井開四道而分八宅,灌溉之事於以起」的說法;又有觀點說是大禹時代的「伯益作井」,認為井是由一個名叫伯益的人發明的。
古代鑿井圖
根據我國迄今考古發掘的成果,我國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大量水井出現,它們主要發現於長江下遊及黃河中下遊地區。長江下遊地區發現的水井,大多為深不過3米、口徑不過1米的直筒形淺井,具體形制有圓形(橢圓形)豎穴淺井、木構方形淺井、竹箍葦編淺井和木筒淺井。而在黃河中下遊地區的水井,普遍較大較深,口徑通常有一兩米,甚至達四五米,井深通常六七米不止,形制上有圓形(橢圓形)深井、木構圓形深井、木構方形深井等。
河姆渡水井
淺井
_
圓形(橢圓形)豎穴淺井
這類水井為直筒圓底豎井,在太湖流域的上海青浦崧澤、松江湯廟村、江蘇吳縣澄湖等遺址均有發現,年代貫穿距今7000餘年的馬家浜文化、距今約6000年的崧澤文化、距今約5000年的良渚文化時期。
木構方形淺井
這類水井分內外兩部分,外圍的樁木組成一圈圓形柵欄樁,柵欄樁內,近中央便是一個邊長約2米的方形豎井。井深1.35米。這類水井僅發現於河姆渡遺址,年代距今約6000年。
_
竹箍葦編淺井
這類水井也是呈直筒狀,不過井壁有呈縱向排列的蘆葦印痕以及零星的殘竹片,據此推測,當時這類水井有蘆葦和竹片圈箍支撐井壁。上海松江湯廟村遺址發現的這類水井,屬於距今約6000-5300年的崧澤文化晚期遺存。
_
木筒淺井
這類木筒加固的水井在江浙滬地區多有發現,為良渚文化時期遺存,距今約4000多年。
深井
_
圓形(橢圓形)深井
這類主要見於黃河流域的水井,通常井口呈圓形或橢圓形,有的口大底小,以防倒塌。這類水井發現於4000年前的龍山文化遺址。
_
木構圓形深井
這類水井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的早、中期各發現一口,距今約4000多年。井口呈圓形,底部呈鍋底狀,木構系圓木搭迭,平面近方形。
_
木構方形深井
這類水井主要發現於河南湯陰白營龍山文化時期的村落遺址中,距今約4000多年。井口略呈圓角方形,井的四壁,下部較直,上部向外傾斜,口大底小。
根據以上我國迄今的考古發現,長江下遊地區浙江餘姚發現的河姆渡水井,以及屬於馬家浜文化的上海青浦崧澤水井,被認為是我國迄今發現時代最早的木構水井實例,距今約6000-7000年。
六七千年前,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大量石耜、骨耜等農具開始運用於農業生產,農耕工具的進步讓人們在長期開溝挖坑的生產實踐中積累起豐富的經驗,於是黃河流域和長江下遊的許多原始部落開始逐漸掌握鑿井所必備的技術條件。
古代鑿井圖
至於為什麼是長江下遊地區最早發明了水井?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環境所致。長江下遊地區湖澤遍布,地下水位高且豐富,人們在耕作過程中,隨便挖到1米就有可能挖出地下水,鑿井難度不大,這為人們在農耕中認識和利用地下水創造了更多機會,這也是長江下遊地區發現的水井都為淺井的原因;這一地區的河姆渡遺址、崧澤遺址等,它們周圍雖然河湖遍布,但水體都與海水直接相連,鹽份高、味道苦,不堪飲用,在這樣的不利飲水條件下,我們智慧的先民便學會了通過鑿井來獲取飲用水。
世界上最古老的水井究竟在哪?哪一地區才是世界上最早開始開鑿水井的?這些問題也許有待進一步考古論證。但值得肯定的是,水井的發明,為人類的生活用水和農業灌溉提供了保障,為人類改變沿河而居、進而開拓更廣闊的生活天地創造了條件。水井,絕對堪稱一項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發明。
參考資料:
黃渭金. 芻議水井起源[J]. 華夏考古,2000(02):81-86.
▼
所有圖片源自網絡
編輯|毛豆
歡迎聯繫我們投稿
轉載文章請聯繫後臺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