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何種原因來到蘇州,似乎都要看下她的園林,才算不虛此行,我也不能免俗,特地去了網師園。
在一條很小的弄堂裡,我找見了網師園。這是蘇州最小的園子,佔地規模約8畝。園子入口處很狹窄,四周有山、水、石、橋、花、木。園中心處有一屋,名「竹外一枝軒」,這個名字讀來令人不解,仔細一琢磨,才知是由蘇東坡的詩意「江頭千樹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不出所料,軒面一池清水,水邊有斜臥的松柏,依依的翠柳,而柳後在波光水色中閃現出亭臺、水榭小橋。景是錯落有致的,甚至是斜亂的,但這正是整齊美之外的更深一層的美,造園者與詩人的心是相通的,他們用人力來提煉自然美的精英,這是藝術。
在蘇州,和網師園相比,拙政園算是蘇州最大的園子了,據說是《紅樓夢》大觀園的原型,但她並沒有因為大耳失去精。園中有樓曰「見山樓」,但對面只是很寬闊的水,隔岸又是若許亭、軒、閣,一起埋在綠樹叢中,哪裡有什麼山?可是當你再憑欄品味時,會突然想起陸遊的詩:「疏溝分北澗,剪木見南山」誰說剪掉林木之後,那邊沒有山呢?想見的山比看見的更好看、更有味。
這真是含蓄的極致了,其餘還有許多的亭、堂可看。讓你身在其中,又不得不神思其外,城中的園林不比大自然的山水,她只有在有限的條件下,向精美、凝練、含蓄去求藝術,像一首律詩。這樣園有盡而意無窮,而在這裡這種藝術的表現手段又不像詩一樣靠字、詞,卻是靠山石、花木、磚瓦。難得的是這些無聲之物,竟有神遊韻地構成了一個美的境界。當你在這些園子裡漫遊時,那實際上是在翻一部唐詩,或一本宋詞了。
如果說在網師園、拙政園裡得到的是詩情,那麼在留園裡得到的便是畫意了。這個園子多迴廊,亭堂又多窗。這個園子多迴廊,亭堂又多窗。匠心之意是讓你儘量透過廊、窗取景。抬眼時便是一幅圖畫。窗外常是粉牆,窗與牆之間或為植竹數竿,或插梅一枝,牆為紙,物為墨,隨風搖曳,影布牆上,且天生的豔紅翠綠,這是任何丹青高手所不能企及的。這還不止,窗戶又都是各種圖案的花格子,透過窗子看景時別有一種隱約的效果與氣氛,是朦朧的美。還有一種奇趣,當遊人在廊中走動時,不同的角度望去,又會是一種不同的畫面,叫「移步換景」。真可謂將我們視覺的潛力挖絕了。
在為了生活忙碌之餘,真應該抽空到蘇州這樣的城市走一走,看一看。在這些秀美的園林裡隨時都飄蕩著幾世紀前的音符,一碰到我們的心弦,便會響起歷史的鳴奏,在我們心靈的空谷中久久迴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