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古樸幽深的老宅,都隱藏著一部恢宏的家族史詩,它凝固於石欄梁架上,發酵在蘚痕舊綠裡。位於銅陵鎮的孫家大院就是其中的典型。本期,漳州市文旅局、閩南日報、漳州新聞網攜手帶你走進——
孫家大院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一踏入孫家大院,腦海裡便蹦出這樣的詩句。在旅遊景點裡體味過摩肩接踵的逼仄和敗興,此時立刻愛上這種靜謐。這座清代園林式民居始建於清道光年間,由七個建築單元組成的左右護厝及後護厝,眾星拱月般包圍著中軸線上的前廳、正堂與後堂三座廳堂,俗稱「七包三」,佔地面積達兩千多平方米,其規模在東山首屈一指。
進得一進天井,便面對正堂。左右兩側過水廊正在修復之中,遍地的磚頭瓦礫並未讓人感覺到一派破敗,反而在夏日午後的陽光裡折射出除舊布新的生機。一抬眼,正堂前六扇精緻的格扇門吸引了我,透過鑲嵌著纖細鏤空木雕的格心縫隙,依稀看見漸次升高的正堂與後堂,風光隱隱約約,令人遐想連連,這深深庭院究竟蘊藏多少悲歡離合、演繹幾多鮮為人知的曲折故事……
拾級登上拜臺,過軒亭,輕輕推開格扇門,入「詒穀堂」,是後堂。高懸於後堂軒亭上的「詒穀堂」金匾赫然在目。又見堂內金木雕巨型神龕金碧輝煌,孫氏祖先神位牌君臨於神龕之上,無限威嚴又無限深情地俯視著後世子孫的門庭重耀。正堂和後堂是孫氏家族議事與祭祖的重要場所,以豪華冷峻的木石,營造出一種至高無上的氣場。
細觀廳堂建築,精工細作俯仰皆是。硬山頂屋面,或燕尾脊或觀音兜,翹角飛天,飛簷入雲。屋脊上的剪瓷雕龍鳳與花草,歷經歲月風雨的洗禮而光彩如昔。木構架上的梁枋鬥拱造型優美,施以彩繪,光彩奪目,間以金木雕鳥獸,栩栩如生。青石門框與窗欞落滿百年浮塵,像永不衰老的臂膀,以緘默的姿態守護著家園。軒亭前拜臺邊沿,對稱的「之」字形石護欄是整個主座最為柔情的點綴。那斑駁的綠釉瓷竹節欄杆,留下多少纖纖玉手的遺香?院角低垂的三角梅又撫慰過多少寂寞的弱肩?
後堂前廊兩側有拱門連通左右護厝,穿過拱形石門,踏上青石轉臺,下了幾級臺階來到護厝庭院,果真是別有洞天。護厝由七組單體建築組成,既獨立又緊密相連。每個單元都是一廳兩房,紅磚鋪地,精巧的梁架、雕花木門……一樣的風格,不一樣的是滲入屋子的生命溫度與氣息。駐足在護厝前的公共庭院,恍如時光倒流,滿眼樹木扶疏,幾處假山流泉,諸多漏窗石刻,連轉臺上都鑲嵌著綠瓷仿燒的巨形玉璧,璧上再鑲嵌山水青花瓷璧心,美輪美奐,獨具匠心。在園林裡流連,哪怕咫尺之間,也有移步換景之妙,「不出城郭,而享山林之美」便是如此了。
七個獨立小院呈遞進式延伸,或圓或方的門洞便展現出重重景深,既鋪陳了大戶人家的居家禮儀又令人體會到含斂不露的謹慎,一個家族的盤根錯節和跌宕起伏便隱沒於重重景深裡。
這座宅院的主人孫有全人稱「九太公」,在當年的銅山是個家喻戶曉的能人,儘管他已逝去一百多年,至今仍有許多軼事在坊間流傳。從一個家境貧寒的捕魚少年到一方巨賈,他到底是個怎樣的人物?有怎樣的傳奇人生?
仔細查閱孫氏族譜和相關記載,孫家大院的開基祖孫有全的形象和生平漸漸明晰起來。出生於1819年的孫有全,字希南,號九太,少年時隨父下海捕魚為生。天資聰穎的孫有全並未被艱苦的勞作磨滅了生活的熱情,海上的大風大浪練就了他膽識過人、堅韌不拔的品性。孫有全的原配林氏婚後不久不幸去世,續娶的陳氏是潮州一位富商的女兒,在嶽父和連襟的幫助下孫有全在銅山辦起了「保合」布店,這爿小店是他輝煌經商路的起點。
有一年的除夕之夜,銅山城家家戶戶掌燈圍爐,街頭商店都已打烊,只有「保合」店鋪燈火通明照常營業。一艘商船夜泊銅山城,商船貨主找上門來,急於拋售貨物回家過年。孫有全毫不猶豫地盤下全部貨物,既成全了貨主如期回家團圓的心願,又得利頗豐。這位貨主也由此成了孫家的老主顧。
孫有全的誠信經營招徠外地客戶紛紛登門,生意日漸興隆。幾年之間,孫家便擁有了錢莊、布店、南北行等21家商店。然而,這位頗有遠見卓識的「九太公」並不滿足於此,他的理想之帆正向著「海上絲綢之路」迎風啟航。
1845年,孫有全建造的「永合隆」、「永合華」「永合豐」「永合安」等八艘商船從閩南沿海起航,東至臺灣澎湖、高雄;北抵上海、天津直至朝鮮;南達越南、西貢及新加坡等地。孫家船隊劈風斬浪,歷盡艱險,以當地土特產開展海運和「通番」貿易。時值鴉片戰爭結束不久,國力衰弱,「五口通商」後的廈門口岸被外國列強所壟斷,本地民航運輸業受到英、法、日等國家的排擠,一派蕭條。而孫家船隊卻日漸壯大,財源廣進,孫有全成為當地商人的典範,他們紛紛效仿,躊躇滿志地加入海運貿易的行列。一時間銅山港高檣林立,海運事業繁榮興盛,在「海上絲綢之路」留下了熠熠生輝的永恆印記。
「走北船」是一種非常危險和艱苦的行當,除了要與驚濤駭浪搏鬥,孫有全的船隊還要抗擊航線上海盜的搶掠。有一次,他的船隊遇上了海盜,面對包圍過來的海盜船,他從船艙內抱來滿滿的一鬥大洋,譁啦啦全倒在甲板上,大聲吼道:兄弟們,打不過我們全完,打得過這些都是你們的!全船夥計拼死與海盜搏鬥,終於打敗了海盜。孫有全一言九鼎,讓夥計們平分了銀元。從此以後,海盜碰上了孫家船隊,再也不敢靠近。孫有全的智勇雙全由此可見一斑。
孫氏族譜中留有孫有全的畫像,很難想像就是這個瘦小精幹的男子,居於孤島一隅做著縱橫四海的大生意。
可以想見,當年孫家大院的石階上奔忙著多少風塵僕僕的腳步,許多商業信息,許多決斷指令,許多迎來送往……一切都在這個市井門庭裡激流暗湧。
無數個在海上顛簸的日子裡,想必孫有全夜夜佇立於船頭,望著一輪明月發呆,「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而他心頭正冉冉升起另一輪明月,那是他苦心經營的家院。那裡有如花美眷醉煞人的嬌嗔;那裡有兒孫繞膝享不盡的天倫。
自古以來,「居無片瓦」是人們最根深蒂固的恐慌,有了房子才有了根。家,維繫著血脈,也維繫著鄉情。致富後的孫有全不忘回報鄉裡,他造橋鋪路,修建碼頭,他敬獻的精美石雕「青龍陛石」直至今天仍然在關帝廟裡大放光彩。
夏日的陽光落在牆頭,修過水廊的師傅蹲在高高的木架上,熱情地招呼我喝茶。師傅們說,孫家大院文革期間成了許多單位的辦公場所,過水廊被壘起牆壁蓋成諸如戶籍登記之類的辦公室,所幸現在政府注重古民居的保護,孫氏後裔也竭盡所能集資修復原貌。過些日子,你來看就更好了!師傅們眉梢飛揚。
走下最後一級臺階,我戀戀不捨地回望,孫家大院在日暮煙霞裡重門輕掩,用靜水流深回贈叩訪它的人。
來源: 黃墨卷/文 黃輝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