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喜歡的人一起讀 | 狄金森:這是鳥兒歸來的日子

2021-02-22 中國詩歌學會

這是鳥兒歸來的日子——

寥廖無幾——一隻或兩隻——

為了最後一面。

這是上蒼復甦的日子

那古老的——古老的六月詭辯——

一個湛藍而金黃的謬誤。

呵,謊言欺弄不了蜜蜂——

你的花言巧語

差點兒讓我深信不疑。

直至成行的種子見證——

輕輕也,於異樣的風中

有一片羞怯的葉倉皇而過。

呵,夏日的聖禮,

呵,霧靄中最後的晚餐——

請允許一個稚童加入吧。

來一齊享受——

神聖的賜福與聖餅

還有你永生的美酒!

These are the days when birds come back

Emily Dickinson


These are the days when Birds come back—
A very few—a Bird or two—
To take a final look.

These are the days when skies resume
The old—old sophistries of June—
A blue and gold mistake.

Oh fraud that cannot cheat the Bee—
Almost thy plausibility
Induces my belief.

Till ranks of seeds their witness bear—
And softly thro' the altered air
Hurries a timid leaf.

Oh Sacrament of summer days,
Oh Last Communion in the Haze—
Permit a child to join.

Thy sacred emblems to partake—
They consecrated bread to take
And thine immortal wine!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美國傳奇女詩人,出生於麻薩諸塞州阿默斯特一個信奉歸正基督教(加爾文教派)的鄉紳之家。祖父是阿默斯特學院的創始人,父親亦為知名律師,同時擔任著該學院的財務主管。狄金森有一兄一妹,自幼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和薰陶。四歲起(1834年)她便開始入校就讀。十七歲時(1847年)被送進一所正統而保守,離家十英裡之外的女子學院讀書。在那裡她天資凸顯,引人注目。但因體弱多病、抑鬱想家等緣故,一年之後中途輟學回到了阿默斯特。此後,她離群索居、終身未嫁,直至去世也未曾去過其它地方。令人捉摸不已頗費猜想的是,這種幾近幽閉的修女式存在,並沒有讓她心如死灰,想像力枯竭。相反,她以驚人的創造力給後世留下了大約一千八百首不同凡響、震攝心靈,有關人生、自然、愛情、靈魂、永恆等等的思考和詠嘆。然而,她的這些詩作在有生之年未能獲得青睞,匿名發表了只有10首。1886年艾米莉·狄金森去世之後,她的聲名也隨著她被發現的詩歌遠揚四海,經久不衰到如今。人們發現,愈是走進她的內心世界,愈是感到她獨一無二的偉大和迷人。

◎  趙佼

瑞士思想家阿米爾(Amiel)說:「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明媚清朗的底色,「湛藍而金黃」,酷似「上蒼復甦的日子」;大自然的精靈可愛又機敏:「寥寥無幾—一隻或兩隻」鳥兒、「謊言欺弄不了」的「蜜蜂」、「成行的種子」、還有「異樣的風中羞怯的葉」;人間的喧囂堂皇而熱烈:「霧靄中最後的晚餐」、「神聖的賜福與聖餅」和「永生的美酒」;還有「我」,一個尚未踏入「聖禮」的「稚童」……

狄金森是詩意編織的高手,真正的詩會延伸至絢爛的底色之外。她超遙於時光之外,卻對塵世的喧囂與精心編造的謊言瞭然於心。「湛藍而金黃的謬誤」是底色,小鳥的單純、蜜蜂的機警、稚童的渴望與猶疑是畫中靈動的暖,「成行的種子」與「倉皇而過」的葉遺落在畫中的角落裡,是四季變換、歲月如河的見證。經得住時光的詩往往也是不被察覺的人生預言,狄金森在不經意間繪就了她未來的生活圖景,一襲白衣,纖細敏感,永遠徘徊在「聖禮」的邊緣……

「請允許一個稚童加入吧」,「一起享受」!歡樂的盛宴充滿了誘惑,這個日子「湛藍而金黃」,莊嚴而神聖,只是她瞥見了「成行的種子」、「羞怯的葉」,心啊,只能在渴望與猶疑的邊緣、夢與醒的交匯處徘徊,這一徘徊便是一生!

安靜地傾聽萬物私語,窺測自然的神秘,不同畫風的素材在她的筆下詩意地連綴、拼接,深刻的內省像一把鑰匙,以別樣的方式解讀人性,詮釋人生,她活成了一首靈動的詩,且在無意間履行了詩人的最大職責:表寫人性與自然。關上了與人交往的蒼白的門,但卻打開了詩意的窗,窗外有憐巢的鳥,機警的蜜蜂、忠實的雛菊,還有西辭的太陽……

翻譯狄金森,遠不止翻譯她的一首詩,更要像知己一樣去傾聽,這樣對譯者就有很多隱性的要求,比如要有一顆安靜的心、敏銳的觀察力、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巖子好靜的性格讓她對詩人有更深的理解,女性特有的纖細敏感在譯詩中體現的尤為深刻。如果說「一首好詩是天意」,那麼一首好的譯詩也是可遇不可求。

巖子

巖子,曾為大學教師。80年代出版了第一本譯作。90年代留學德國。21世紀走向寫作。國內外已出版譯著或合集十餘部,其中有唐詩德譯《輕聽花落》。

本專欄譯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或轉載請註明出處。對侵權行為,作者將保留以法律手段追究的權利。

請登錄中國詩歌學會官網

www.zgsgxh.com

相關焦點

  • 狄金森:這是鳥兒歸來的日子
    這是鳥兒歸來的日子 作者:艾米莉·狄金森 翻譯:巖子 這是鳥兒歸來的日子—— 寥廖無幾——一隻或兩隻—— 為了最後一面。
  • 這是鳥兒歸來的日子
    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大多數小組在研討會召開前後,通過電子郵件展開了愉快而深入的討論,限於篇幅,通信討論部分這裡從略。已提交的譯稿目前正在編輯修訂之中,有望於2016年底正式出版,以饗讀者。這裡,再次感謝各位中外譯者的大力支持!期待我們的合作成果早日面世!
  • 與喜歡的人一起讀|成為一朵花 是深邃的使命
    然後像蝴蝶一樣 臻達生命的頂點- 呵護花蕾-抵禦蟲擾- 汲取雨露滋潤- 防熱-避風- 躲開窺伺的蜜蜂 大自然不會失望 靜候這一天,她的日子
  • 人物傳記——狄金森
    其實原本,這兩個姑娘有著相同叛逆的思想。她們不願意做家庭主婦,對於人生,她們有著自己的小心思。但是由於蘇的家庭遭到了變故,無奈之下就答應了和她並不喜歡的艾米莉的哥哥定了婚。她很難理解,蘇為什麼會選擇她們不喜歡的事情。
  • 狄金森
    這部分的文字內容來自於課本,詩人名字的中文翻譯有很多種,請記住英文Emily Dickinson。
  • 被「中國的艾米莉•狄金森」刷屏後 一起來讀讀艾米莉•狄金森
  • 狄金森《在冬季的午後》
    狄金森是怎樣的一位詩人?她大學學習之後,回到父親的狹小土地上,深藏在祖宅裡,平時只喜歡穿白色衣服的,是一位不同尋常的女詩人。可是在她生前,幾乎沒有人知道她是詩人,因為她最初試圖發表的詩作被認為韻律和語法不合傳統,而被編輯勸告不要發表。
  • 狄金森 | 生活不會重來,這正是它美好的原因
    狄金森的父親希望他的孩子們能接受好的教育,而她的母親是冷漠的。艾米莉極其信賴她的哥哥奧斯丁,在一封給她寫給知己的信中說「在孩提時代,當發生事情時,我經常跑回家找奧斯丁。儘管他是一個不稱職的『母親』,但是我喜歡他勝過任何一個。」狄金森年輕時曾隨家人到費城、華盛頓等地探親,17歲進入女子大學。她在學院求學七年,課程包括英語和古典文學、拉丁語、植物學、地質學、歷史、「精神哲學」及算術。
  • 雙語朗讀 | 艾米莉狄金森《某一道斜射的陽光》
    狄金森的詩一般比較短小,意象新奇,內容廣泛,包含對生活、自然、信仰、友誼等的深入思考。今天的這首詩是描寫她在一個獨處的下午,在斜射的陽光中,感受到神的來臨時,帶來的內在的震動,然後又離去時留下的那種空洞。特別感謝逸言媽媽做的的雙語朗讀,很喜歡她對這首詩歌的表達和情感處理。
  • 畢肖普與狄金森:詩歌是令人終生著迷的話題
    與畢肖普生前的風光不同,狄金森的詩歌數量多得驚人,當畢肖普獲獎無數,一百多首詩歌斟字酌句的反覆修改時,狄金森已經創作了近兩千首。數量與質量,只能是女詩人情緒變化無端的體現。落落寡歡、離群索居狄金森常年過著足不出戶的生活,而畢肖普與第二任女票情感糾葛了十幾年,其中兩個女人的情仇愛恨交加,直至女票崩潰自殺,詩人出版《旅行的問題》獻給她。
  • 鹽風文學|奇妙的世界08:程立祥日記,和鳥兒共度的日子,時光
    這些天,我們不在家,奇奇妙妙的日子應該過得自由自在的吧。關於回家的話題,真的有些意思。有時候,深夜回家,萬家燈火,停了車,熄燈,打開車窗,安靜地點上一支煙,吐幾個煙圈,這個一段時光,很多女人是無法理解的。大概,每一個男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獨立的空間,獨立的時間,思想可以獲得無限的自由。
  • 陳軍:心隨鳥兒一起飛
    故事的主人公叫陳軍,是位個子矮小、滿臉滄桑的普通山裡漢子,然而莽山保護區的同事都稱他為「鳥博士」,而他自己更喜歡稱自己是一個「鳥人」——愛鳥護鳥,熱愛大自然一切生命的人。  1969年7月, 陳軍出生於湖南省宜章縣莽山林場,在這裡他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少年時光。
  • 狄金森·靈魂中莊嚴的事物
    靈魂中莊嚴的事物 [美]艾米麗·狄金森 1886年5月15日,美國著名詩人狄金森去世。
  • 筆記本 張翎:艾米莉•狄金森:有一種誕生叫死亡(選讀)
    儘管他給子女們提供了良好的受教育機會,卻不喜歡他們,尤其是兩個女兒,讀小說。小說擾亂她們的思想。他這樣認為。他不喜歡看見家人飲酒,歡鬧,玩撲克牌或骰子遊戲。艾米莉稱他為世界上最「純真」也最「可怕」的人。愛德華對孩子的不苟言笑,在後世流傳的兩件軼事上可以略見一斑。據狄金森展覽館的一位講解員介紹:年輕時的艾米莉喜好音樂,彈得一手好鋼琴。
  • 《狄金森 第一季》Your best American girl
    《狄金森》這部劇實在太讓人驚喜了。現代音樂的質感和美國田園風景的畫面搭配產生的化學反應實在太過奇妙,像在雪莉酒裡撒了一包跳跳糖。說唱和電子樂本來是我以為我很難欣賞的風格,但是在這個劇裡太合適了,Apple TV真是有點東西!
  • 我只想安靜聽完,鳥兒唱一首歌:讀《一平方英寸的寂靜》
    這是一條早已枯敗的河,淺淺的水流在看上去傷痕累累的河床上,岸邊有些無人採摘的桑,有些歪歪斜斜的柳,有一片一片胡亂開著的蒲公英。這條河邊少有人至,除了偶然有那麼兩三位老人,操著胡琴在河邊涼亭吟唱一番,大多數時候,這靜謐之所會成為鳥兒們的自留地。《一平方英寸的寂靜》,我便是在這片鳥兒們的自留地裡讀的。
  • 英國歷史學家狄金森談英美幹涉香港事務:「玻璃房裡的人不該朝別人...
    「英國還是帝國時,並沒有給香港人一個民主的政府形式,但太多英國人卻相信這樣的謬論。」狄金森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狄金森說,英國在香港打造了某些形式的公民自由,如新聞、集會和創業自由等,但香港的重大政治決策向來出自英國人。「如果這個制度是真正的民主制度,那麼早就由港人治理此地並控制警察隊伍了。英國人的統治是有一些好處,但仍屬於帝國主義者統治原住民。」
  • 歸來依舊是少年—讀王爭亞《歲月回望集》及其他
    我數了數,至少有六同:同為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同是部隊電影放映員出身;同期在二十集團軍政治部組織處工作;同為軍隊轉業幹部;同樣喜歡「爬格子」寫文章;同樣愛好攝影,不過他拍鳥的水平之高圈內公認,我和他相比,他應該算是專業隊,我則屬於業餘愛好。當然,還可以舉出若干相同點,但主要的就是這些。人生當中能夠遇到有這麼多相似之處的人,而且還是我的戰友兄長,對我來說實在是件幸事。
  • 《狄金森 第一季》空有皮相、沒有骨相的「四不像」
    劇作似乎構建出了「人人與天才少女為敵」的格局,但與其說這是女詩人狄金森的故事,不如說這是借著她的皮相、畫了一個不上不下不古不今的叛逆少女的半吊子窘境。在親吻發生之前,戲裡艾米莉(海莉·斯坦菲爾德飾)深夜被妹妹吵醒幹活,被媽媽安排相親,被不喜歡的人追慕,每個橋段都很老套,更重要的是呈現方式非常片段化。劇作似乎沒有連綿的有機的質感,而更像是不同大綱的拼湊,段落之間割裂感很嚴重。與其說看了完整的一集,不如說看了N個關於艾米莉狄金森的側面小視頻、按照順序列表播放。
  • 復學的日子|王怡天
    疫情把人們變成了囚在鐵籠中的鳥兒,我們在家中對著電腦上著網課,多麼渴望開學的日子啊!   「4月20日,你就可以上學啦!」這天大的驚喜大禮包一下子砸在我的頭上。我也不管時間早晚,手忙腳亂地收拾著東西:口罩、消毒溼巾、學習用品,還有媽媽的叮囑。我被這驚喜一下子砸暈了,腦子裡溢滿了興奮,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