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影迷們為了表達自己與世俗不同的觀點,總是說高級喜劇的內核是悲涼的色彩。作為人類電影史上喜劇的老祖宗,這麼一來卓別林的定義就模糊了,他到底是喜劇大師還是悲劇大師呢?卓別林的喜劇為什麼可以稱之為高端?就是因為他喜劇裡面的的悲劇因素往往照射出這個社會最陰暗的一面。然而在這種喜劇裡的悲劇被定義為。通過諷刺的表演,激發觀眾們對這個社會的嘲笑。而這些嘲笑,正是印證了現實中的悲劇。《摩登時代》是現在的影迷們最為了解的卓別林的作品,在好萊塢的默片時代,能夠自導自演一部電影的,貌似只有卓別林了。
人們對卓別林的定義容易「跑偏」,和他的時代背景也有關,他出現在美國20世紀30年代經濟蕭條時期。雖然美國在那個時候並沒有參與到二戰當中,但是這也是美國社會的一個動蕩的時期(世界的其他地方都在打仗,美國人民也好過不到哪兒去)。陪伴美國人民度過那段艱難時期的一個是秀蘭·鄧波兒的可愛,另一個就是在《摩登時代》理卓別林飾演著一個社會底層的工廠工人呈現出這個社會的態度。而卓別林電影中的流浪漢是這樣的:「流浪漢是紳士、詩人、夢想家,一個總是渴望浪漫和冒險的孤獨者。他也可能搶孩子的糖果;當然,如果找到機會他也會踢女士的屁股,但也只是在極其憤怒的時候。」這樣的流浪漢是那麼立體和豐富,而卓別林的飾演是那麼動牽人心,如同他自己經歷過一般。
所以到了這個時候,很多人無非定義他是「喜劇」還是「悲劇」了,或者說「荒誕劇」更為合適吧。卓別林塑造的角色在他的童年裡都能找到「模板」,他的角色都是在孤獨和冒險的並行中成長的。和當時的很多家庭是父親出軌不同,卓別林童年時候的家庭破裂是母親的出軌。隨後就是父親的早逝、母親患上了嚴重的精神病讓這個不滿十歲的孩童送進了孤兒院。相比於其他的兒童,卓別林更早的看到了當時美國社會的荒誕。
所以說,卓別林的底色悲涼,是他面對生活,生發底色悲涼,在這方面他更像是個悲劇大師。然而在藝術領域中,他穿越生活感通底色悲涼,終究還是要帶給這個時代希望與奮進的,這就是喜劇大師了。而在他的電影裡,也在這悲涼中升華,這是他自述自己所經歷的一切或者是他對這個社會的看法。他所代表的博愛與頑強,和他永遠不變的主題—人與人之間的仁慈勝於其殘暴。引發了觀眾發笑,這是喜劇大師沒有錯。引發了觀眾們對社會的深思並且為之建設,這就是他的成果了。
那麼卓別林的「悲劇」從何而來呢?他是首位能夠獲得對自己的電影藝術和經濟上控制權的演員,這是他向好萊塢宣戰的一種方式。卓別林在影片中表現出的強烈社會傾向,抨擊資本主義剝削勞動力以及諷刺社會某些強權力量,而在電影《大獨裁者》中,更是直接的揭露了法西斯主義的醜惡本質,可以說美國人民在幾年後的決定參與反法西斯戰爭,也有卓別林的功勞。看了電影只是能夠令人發笑,並不是真正的喜劇大師大師。而卓別林放棄了世俗的低級趣味,而是用深思代替了嬉笑、用憂慮代替了嘲弄、用發人深省的會心一笑代替了純生理的笑,他照耀了世界的明媚,這就是真正的喜劇大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