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處世之道,亦即應變之術,豈可偏執一端? 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貴在隨機應變」
—司馬懿
前言:
在《三國演義》中湧現出了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將士們,他們鞠躬盡瘁,彰顯著自己的個人魅力。在這些英雄人物中我們比較熟悉的有:諸葛亮、劉備、曹操、張飛、司馬懿等。他們每個人都是歷史發展的主導者,在他們的支配下,士兵們才得以存活。
有一個人我們不太熟知,但有著與諸葛亮一樣豪氣、智慧的人物,他只獻了一次計,打了一次敗仗,卻給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因此改變了讓諸葛亮和司馬懿的人生。他的名字叫做馬謖。
01劉備三顧茅廬
馬謖出生於190年,他們兄弟5個人被稱為是「馬氏五常」,他們家在荊州是很有名的名士,在當地頗受人愛戴。公元197年,諸葛亮來到了荊州,同樣也成為了一位名士。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諸葛亮和馬謖建立起了相當珍貴的友情。
相信大家都聽過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劉備為了尋找合適的謀士,三次請諸葛亮出山到蜀國,其實不僅僅是在邀請諸葛亮這一個人,同時也是在邀請諸葛亮的好友荊州名士馬謖一同前去。
劉備幾經波折,吃了好幾次閉門羹,最終謙虛的態度和誠懇的情誼打動了諸葛亮,所以諸葛亮答應了劉備的請求加入蜀國,一展抱負,與此同時馬謖也懷著自己的一腔熱血,隨諸葛亮一同來到了蜀國,二者一起作為劉備的軍師。
通過對戰爭局勢不斷的交流與磨合,劉備漸漸發現馬謖並沒有自己印象中那麼真誠,與其說他能言善辯,不如說他言過其實,很多時候個人主觀意見太過明顯。但他是諸葛亮的好友,劉備看在諸葛亮的面子上,很多時候也十分看重他的意見,他對還是不錯的。
02徵討南蠻
一個團隊中,最忌諱的就是相互猜忌。雖然劉備對馬謖有些防備,但諸葛亮依舊十分信任他,就連徵討南蠻這樣關乎各國局勢的大事情,諸葛亮甚至都專門去請教馬謖,一起商討策略。這個過程中馬謖則向諸葛亮獻出了自己的對徵討南蠻的策略。諸葛亮聽後,讚嘆不已,二人的想法不謀而合。
03大獲全勝
諸葛亮聽了馬謖的策略後,按照馬謖的想法對孟獲進行了「七擒七縱」,沒過多久孟獲就心甘情願的歸順了蜀國,之後才有了六出祁山的故事。這件事情因為馬謖的計策使蜀軍在諸葛亮的指揮下大獲全勝,因此人人都對馬謖刮目相看,諸葛亮看到自己的好友終於也通過這件事情證明自了自己的能力,心裡也非常的高興。
諸葛亮心裡知道劉備對馬謖一直都不太看好,心懷芥蒂。通過這件事,諸葛亮在劉備面前也有了為馬謖爭取更高職位的砝碼。可以光明正大的提拔他了,那段時期也可說是馬謖整個人生歲月中特別輝煌的階段了。
04馬謖出徵街亭
這時,司馬懿正在猶豫派誰去爭奪戰略要地街亭時,馬謖主動請纓,並立下軍令狀。這是馬謖第一次帶兵出徵,別提心中有多愉悅了。諸葛亮不放心馬謖,千叮嚀萬囑咐,告訴馬謖千萬不要慌,一定要謹慎行事。馬謖踏上徵程,看到了街亭的地理位置後,口出狂言說道:「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
與馬謖同行的是一位特別有實戰經驗的王平。到了街亭後,王平勸馬謖在路上擋住魏兵,建築工事。但當時的馬謖根本聽不進去王平的話,認為自己的才能無人能比,很狂妄的說:「當道豈是下寨之地?此處側邊一山,四面皆不相連,且樹木極廣,此乃天賜之險也:可就山上屯軍。」從馬謖的戰術中可以看得出來,馬謖對於正面交鋒還是有些牴觸的,畢竟是第一個帶兵出徵。他偏向利用山上的地理優勢對魏軍發出攻擊。
05馬謖大敗
但王平憑藉多年的經驗,以及對地勢豐富的了解,認為山上容易被包圍,並不是一個絕佳的方式。這個過程中,幾次與其爭論,但是馬謖根本聽不進去他的意見,一意孤行。不料,最終馬謖大敗,正如王平所言,被魏軍包圍了。此次街亭大敗,使蜀國實力大損,從此無法北伐。從那以後,也改變了諸葛亮和司馬懿一生。
06真假難辨
故事經過上百年的流傳,它的真實性是有待考究的。無論是影視劇還是文學著作,他們所表達的側重點不同,所以每個故事也會有所差異。
據記載,在真實的歷史事件當中,劉備在沒死之前,諸葛亮並沒有真正帶兵的機會。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戰爭,大多都是劉備自己打下來的。現在想想,諸葛亮僅僅是一方謀士,是一屆文人,並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那所謂的「火燒博望坡」,是否真的是諸葛亮為主導,也有待考察。
所以在北伐之前,諸葛亮也想為自己爭取些軍功,好得到將士們的認可和擁護。同時還能為自己的好朋友馬謖掙得一個軍功的機會,何樂而不為呢?所以才會在大軍出發前,向馬謖一個毫無關係的人透露南徵細節。此乃諸葛亮的計謀!
綜述:
按照諸葛亮的計劃,是想把自己的好友馬謖的威望給抬上去的,從中自己也會漁翁得利,結果馬謖並沒有領悟諸葛亮的心意。在街亭出徵之前,諸葛亮再三叮囑馬謖一定要穩住,不要慌。結果馬謖並沒有聽諸葛亮的,一意孤行卻釀成大錯,也辜負了諸葛亮的一番用心!
【參考資料】
《三國志》
《後漢書》
【圖片來源網絡】
【文案編輯】目海志小花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