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的一生:一計成,一仗敗,卻改變了諸葛亮和司馬懿的一生

2021-01-18 家菜味

「夫處世之道,亦即應變之術,豈可偏執一端? 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貴在隨機應變」

—司馬懿

前言:

在《三國演義》中湧現出了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將士們,他們鞠躬盡瘁,彰顯著自己的個人魅力。在這些英雄人物中我們比較熟悉的有:諸葛亮、劉備、曹操、張飛、司馬懿等。他們每個人都是歷史發展的主導者,在他們的支配下,士兵們才得以存活。

▲三國演義劇照

有一個人我們不太熟知,但有著與諸葛亮一樣豪氣、智慧的人物,他只獻了一次計,打了一次敗仗,卻給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因此改變了讓諸葛亮和司馬懿的人生。他的名字叫做馬謖。

▲馬謖

01劉備三顧茅廬

馬謖出生於190年,他們兄弟5個人被稱為是「馬氏五常」,他們家在荊州是很有名的名士,在當地頗受人愛戴。公元197年,諸葛亮來到了荊州,同樣也成為了一位名士。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諸葛亮和馬謖建立起了相當珍貴的友情。

相信大家都聽過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劉備為了尋找合適的謀士,三次請諸葛亮出山到蜀國,其實不僅僅是在邀請諸葛亮這一個人,同時也是在邀請諸葛亮的好友荊州名士馬謖一同前去。

▲劉備三顧茅廬

劉備幾經波折,吃了好幾次閉門羹,最終謙虛的態度和誠懇的情誼打動了諸葛亮,所以諸葛亮答應了劉備的請求加入蜀國,一展抱負,與此同時馬謖也懷著自己的一腔熱血,隨諸葛亮一同來到了蜀國,二者一起作為劉備的軍師。

通過對戰爭局勢不斷的交流與磨合,劉備漸漸發現馬謖並沒有自己印象中那麼真誠,與其說他能言善辯,不如說他言過其實,很多時候個人主觀意見太過明顯。但他是諸葛亮的好友,劉備看在諸葛亮的面子上,很多時候也十分看重他的意見,他對還是不錯的。

▲馬謖劇照

02徵討南蠻

一個團隊中,最忌諱的就是相互猜忌。雖然劉備對馬謖有些防備,但諸葛亮依舊十分信任他,就連徵討南蠻這樣關乎各國局勢的大事情,諸葛亮甚至都專門去請教馬謖,一起商討策略。這個過程中馬謖則向諸葛亮獻出了自己的對徵討南蠻的策略。諸葛亮聽後,讚嘆不已,二人的想法不謀而合。

▲七擒孟獲

03大獲全勝

諸葛亮聽了馬謖的策略後,按照馬謖的想法對孟獲進行了「七擒七縱」,沒過多久孟獲就心甘情願的歸順了蜀國,之後才有了六出祁山的故事。這件事情因為馬謖的計策使蜀軍在諸葛亮的指揮下大獲全勝,因此人人都對馬謖刮目相看,諸葛亮看到自己的好友終於也通過這件事情證明自了自己的能力,心裡也非常的高興。

諸葛亮心裡知道劉備對馬謖一直都不太看好,心懷芥蒂。通過這件事,諸葛亮在劉備面前也有了為馬謖爭取更高職位的砝碼。可以光明正大的提拔他了,那段時期也可說是馬謖整個人生歲月中特別輝煌的階段了。

▲馬謖出徵街亭劇照

04馬謖出徵街亭

這時,司馬懿正在猶豫派誰去爭奪戰略要地街亭時,馬謖主動請纓,並立下軍令狀。這是馬謖第一次帶兵出徵,別提心中有多愉悅了。諸葛亮不放心馬謖,千叮嚀萬囑咐,告訴馬謖千萬不要慌,一定要謹慎行事。馬謖踏上徵程,看到了街亭的地理位置後,口出狂言說道:「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

▲馬謖失街亭

與馬謖同行的是一位特別有實戰經驗的王平。到了街亭後,王平勸馬謖在路上擋住魏兵,建築工事。但當時的馬謖根本聽不進去王平的話,認為自己的才能無人能比,很狂妄的說:「當道豈是下寨之地?此處側邊一山,四面皆不相連,且樹木極廣,此乃天賜之險也:可就山上屯軍。」從馬謖的戰術中可以看得出來,馬謖對於正面交鋒還是有些牴觸的,畢竟是第一個帶兵出徵。他偏向利用山上的地理優勢對魏軍發出攻擊。

▲劇照

05馬謖大敗

但王平憑藉多年的經驗,以及對地勢豐富的了解,認為山上容易被包圍,並不是一個絕佳的方式。這個過程中,幾次與其爭論,但是馬謖根本聽不進去他的意見,一意孤行。不料,最終馬謖大敗,正如王平所言,被魏軍包圍了。此次街亭大敗,使蜀國實力大損,從此無法北伐。從那以後,也改變了諸葛亮和司馬懿一生。

▲諸葛亮劇照

06真假難辨

故事經過上百年的流傳,它的真實性是有待考究的。無論是影視劇還是文學著作,他們所表達的側重點不同,所以每個故事也會有所差異。

據記載,在真實的歷史事件當中,劉備在沒死之前,諸葛亮並沒有真正帶兵的機會。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戰爭,大多都是劉備自己打下來的。現在想想,諸葛亮僅僅是一方謀士,是一屆文人,並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那所謂的「火燒博望坡」,是否真的是諸葛亮為主導,也有待考察。

所以在北伐之前,諸葛亮也想為自己爭取些軍功,好得到將士們的認可和擁護。同時還能為自己的好朋友馬謖掙得一個軍功的機會,何樂而不為呢?所以才會在大軍出發前,向馬謖一個毫無關係的人透露南徵細節。此乃諸葛亮的計謀!

▲火燒博望坡

綜述:

按照諸葛亮的計劃,是想把自己的好友馬謖的威望給抬上去的,從中自己也會漁翁得利,結果馬謖並沒有領悟諸葛亮的心意。在街亭出徵之前,諸葛亮再三叮囑馬謖一定要穩住,不要慌。結果馬謖並沒有聽諸葛亮的,一意孤行卻釀成大錯,也辜負了諸葛亮的一番用心!

【參考資料】

《三國志》

《後漢書》

【圖片來源網絡】

【文案編輯】目海志小花裙

相關焦點

  • 諸葛亮臨終前,留下最後一計,司馬懿窮盡一生也沒有破解!
    值得一提的是,諸葛亮雖然死得早,但司馬懿到死都沒有破解他的最後一計。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博弈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博弈始於蜀漢第一次北伐戰爭,諸葛亮對這場戰爭準備得很充分,提前埋下了很多間諜也準備足夠的軍需物資。趁著曹魏雍涼都督曹真病重之際出兵祁山,派遣馬謖守護街亭要塞,另派大將趙雲攻打隴西。
  • 他一生只獻了1計,打了1次大敗仗,卻影響了諸葛亮和司馬懿的一生
    《三國演義》是大家都喜歡的一部小說,裡面刻畫出來的諸葛亮之智,劉備之仁,曹操之奸,張飛之猛,司馬懿之陰,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按照一般的情況而言,這些個性鮮明的英雄一般主導了歷史的發展,其他人都是被他們支配而存在的。然而不為人知的是,書中一個小人物,獻了一次計,打了一次敗仗,卻將兩位主角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命運都改變了!
  • 諸葛亮生平最後一計,司馬懿窮盡一生都沒辦法破解!
    倘若不是諸葛亮在魚腹浦擺下八卦陣,估計劉備早已被陸遜活捉!劉備夷陵大敗幾乎讓蜀國精銳部隊損失殆盡!謀士死了馬良,同時五虎上將黃忠身死!當然黃權被迫投降!這一切都是劉備所造成的,倘若不是劉備損失蜀軍如此大的軍事力量,估計諸葛亮北伐之時,根本輪不到馬謖守街亭!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雖然用離間之計,破壞了魏帝與司馬懿曹真之間的關係,但最終因為錯用馬謖而功敗垂成!
  • 四大名著之《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空城計嚇跑司馬懿
    >空城計嚇跑司馬懿魏主曹丕死,其子曹睿即位。諸葛亮上《出師表》,開始北伐,大敗魏國駙馬夏侯楸,智取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收服姜維,又打敗魏國大將軍曹真。魏以司馬懿領兵拒蜀。司馬懿消滅孟達後。直取街亭,欲斷蜀兵咽喉之路。馬謖自告奮勇要出兵守街亭,諸葛亮心中雖有擔心,但馬謖表示願立軍令狀,若失敗就處死全家,諸葛亮才勉強同意他出兵,並指派王平將軍隨行,並交代在安置完營寨後須立刻回報,有事要與王平商量,馬謖一一答應。
  • 司馬懿和諸葛亮誰厲害,毛澤東評價司馬懿、諸葛亮
    如果從純功利的角度講,司馬懿的才能是要遠遠大於諸葛亮的。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可以從當年二人在渭水前線打的一仗看出來。我們都知道,在戰場上沒有什麼公理法則,不管用什麼辦法,只要最終打敗了敵人,就是勝利者,而勝利者是不受責備的。當年諸葛亮伐曹操受到司馬懿的阻擊後,一籌莫展,無計可施,說得難聽一點已經是黔驢技窮了。而反觀司馬懿,卻處之泰然,遊刃有餘。
  • 司馬懿和諸葛亮誰厲害?用事實說話!
    歷史上關於司馬懿和諸葛亮誰更厲害的話題,時至今日還爭論不休。有人說,論智慧,司馬懿不如諸葛亮;論志向,諸葛亮不如司馬懿;論軍事能力,諸葛亮更勝一籌;論政治能力,則司馬懿更勝一籌。也有人說,諸葛亮知彼但不甚知己,司馬懿既知彼又知己。下面我們來看歷史的真相就知道司馬懿和諸葛亮誰更厲害了。
  • 諸葛亮不用擺空城計,因為司馬懿根本就沒來
    真不愧是「智絕「 不過《三國演義》裡描寫的空城計諸葛亮真的用過嗎?諸葛亮的空城計出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因為街亭之敗,諸葛亮反應不及,身邊缺兵少將,才被迫「唱」了一出空城計。「(後主建興)六年春,(亮)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
  • 震驚:司馬懿被諸葛亮空城計嚇退背後的秘密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諸葛亮曾經因錯用了馬謖而失掉了戰略要地街亭,導致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而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裡。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大軍前來追剿的消息都大驚失色。
  • 大將司馬懿,為什麼叫諸葛亮上演了空城計?
    一、故事背景空城計是《三國演義》裡面描繪的故事。背景發生在蜀國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後,街亭丟失,諸葛亮西城暴露在魏軍面前。魏軍大將軍司馬懿率大軍15萬攻擊諸葛亮西城,諸葛亮身邊只有5千老弱病殘,城裡軍民人心惶惶。諸葛亮命令手下大開城門,偃旗息鼓,將士兵裝扮成百姓沿街打掃。
  • 揭秘:司馬懿和諸葛亮誰厲害?告訴你真相!
    歷史上關於司馬懿和諸葛亮誰厲害一直都是飽含爭議的一件事情。有人說,論智慧,司馬懿不如諸葛亮;論志向,諸葛亮不如司馬懿。有人說,論軍事能力,諸葛亮更勝一籌,論政治能力,則司馬懿更勝一籌。也有人說,諸葛亮知彼但不甚知己,司馬懿既知彼又知己。下面我們來看歷史的真相就知道司馬懿和諸葛亮誰厲害了。一、從戰術戰略對比來看:1、諸葛亮能力更勝一籌
  • 錯用馬謖導致全線潰敗,諸葛亮很無奈:趙雲魏延王平不能去守街亭
    諸葛亮第一次出師伐魏就被張郃打了回去,這一仗諸葛亮敗的挺慘,簡直可以說是一潰千裡,連充當疑兵的趙雲也跟著倒了黴:從中護軍、鎮東將軍被貶為鎮軍將軍,最後也沒有官復原職,以至於有人說諸葛亮就是不想讓趙雲當中護軍——這個位置太重要了,比四方將軍還有權。
  • 一出特殊配演的《空城計》:張伯駒飾諸葛亮 餘叔巖飾王平 楊小樓飾馬謖
    驚人一曲空城計,直到高天尺五峰。    伯駒先生令愛傳彩女士在《京華奇人錄》上發表的《韌的追求—父親張伯駒的一生》中提出:1937年,父親40歲,餘叔巖倡議演戲為歡,值河南歲前發生旱災,乃以演戲募捐賑災,出演於福全館。是日,……《空城計》,父親飾武侯,王鳳卿飾趙雲,程繼先飾馬岱,餘叔巖飾王平,楊小樓飾馬謖,…極一時之盛,後遍載各戲劇畫報。
  • 司馬懿和諸葛亮誰厲害?聽聽毛主席的評價
    可見,在正統文化當中,司馬懿是一個與諸葛亮鞠躬盡瘁的忠臣形象截然相反的反面人物。但隨著人生閱歷和經驗的積累,毛澤東逐漸改變了對司馬懿的看法,認為他有智謀,善分析,是個了不起的人物。1947年5月,毛澤東撤出延安轉戰陝北。一天,接到陳賡、王新亭自晉南戰場發來的捷報,稱殲敵2萬,解放縣城25座。
  • 《大軍師司馬懿》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對決,究竟誰技高一籌?
    《大軍師司馬懿》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對決,究竟誰技高一籌?在大軍師司馬懿裡面,虎嘯龍吟播出以後,臥龍終於開始出場,作為司馬懿一直崇拜的偶像,司馬懿能夠和他交手可以說是非常興奮和激動的。那麼兩個人的智慧誰更高級呢?今天小編來給大家分析一下。
  • 「空城計」中的司馬懿
    《空城計》 陳泉永草就三國時, 蜀國丞相諸葛亮錯用馬謖,失去街亭後,只有2500軍士駐守在西城縣。
  • 與諸葛亮難分伯仲的司馬懿,歷史形象為何截然不同?
    後人為了美化、神化諸葛亮,於諸葛亮失街亭之後,編出一出「空城計」的故事,以圖貶低司馬懿。「空城計」故事最早的版本見諸於《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所引注的《蜀記》中,內容是司馬懿之子扶風王司馬駿鎮守關中時,與其部屬司馬劉寶、長史桓隰等人一起議論諸葛亮的才能,當時議論者「多譏亮託身非所,勞困蜀民,力小謀大,不能度德量力。
  • 諸葛亮和司馬懿,臨死前各留下一計,為何後世人認為諸葛亮技高一籌?
    然而很多人認為,諸葛亮的計策更是技高一籌,這究竟是為何?以下依據相關資料做簡要分析(僅供參考)。首先分析諸葛亮死前遺言,最後一計。諸葛亮由於連年徵戰,積勞成疾,終於在234年,病逝於五丈原。《新三國》劇照其次分析司馬懿死前最後一計。
  • 諸葛亮空城計,嚇退司馬懿15萬大軍,其實,他還請了幾個演員
    空城計是三國演義中的經典片段,可謂是老少皆知。時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馬謖失去街亭,高翔丟了列柳城,司馬懿率領大軍乘勝追擊蜀軍,計劃奪取西城,那裡是蜀軍屯糧的城池。當然,這一段故事編得有些亂套,天水那裡有個西縣,恰好在祁山道的出口附近。司馬懿卻下令出兵奪取斜谷,由西城而進,這哪兒跟哪兒啊?
  • 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什麼不成功?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裡,變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遺憾的是,無論羅貫中再怎麼編、怎麼轉,也改變不了歷史的現實,諸葛亮終究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為了不影響諸葛亮的光輝形象,《三國演義》努力把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歸給敵人,歸給戰友,歸給領導,甚至歸給上天。
  • 司馬懿識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為何不攻?死前17個字道出了真相
    說起三國那些事,我們知道其中有段經典的故事情節,那就是諸葛亮的空城計,使得司馬懿大軍無功而返。估計這些大家都很熟悉了,不過在這裡有一個細節,那就是司馬懿也算是徵戰無數,難道沒有看到諸葛亮的計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