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點擊上方藍字"哈迷瘋子"即可關注;
②關注後可不定期參與電影周邊福利抽獎活動。
《哈利-波特》小說之所以令人著迷,其中很重一點就是字裡行間伏筆的魅力。下面我們就來繼續探究《哈利-波特》中的那些較為淺顯和廣為人知的十大伏筆——
6、 孿生魔杖、消失櫃和蟲尾巴的銀手
孿生魔杖的說法開始於第一部《魔法石》第五章《對角巷》魔杖製作人奧利凡德指出 同一隻鳳凰的兩根尾羽,一根做了這跟魔杖,另一根尾羽做了另外一根魔杖。你(哈利)註定要用這跟魔杖,而它的兄弟——咳,正是它的兄弟給你落下了那道傷疤。這一條關鍵性線索到第四部《火焰杯》第三十四章《閃回咒》中第一次得到應驗,孿生魔杖只能使對方受到傷害,卻無法殺死對方,這也使得哈利在伏地魔歸來的那一夜逃脫了他的魔掌。而這也導致了第六部《混血王子》中奧利凡德被伏地魔抓走,導致第七部《死亡聖器》一開始伏地魔找盧修斯-馬爾福借魔杖,在馬爾福的魔杖被哈利的摧毀後,又使得伏地魔執迷於尋找老魔杖,並最終導致他的覆滅。
消失櫃 消失櫃包括和它一起在第六部裡起到關鍵作用的蛋白石項鍊,都是最早出現在第二部《密室》第四章《在麗痕書店》中,哈利從陋居使用飛路粉進行「穿越」,意外到達了博金博克的黑魔法商店的一個柜子裡,這個柜子就是那一對消失櫃的其中一個,而蛋白石項鍊也出現在那裡。 德拉科隨心所欲的觀看店裡出售的物品,眼看著就要接近哈利的藏身之處,哈利的心提了起來。德拉科停下來研究一根長長的繩索,又傻笑著念一串華貴的蛋白石項鍊上面的牌子:當心:切勿觸摸,以被施咒——已經奪走了十九位麻瓜的生命。 而在第五部《鳳凰社》中,弗雷德和喬治捉弄斯萊特林隊的隊長蒙太,把他關進了一個出不來的柜子裡,這就是另一個消失櫃。而到了第六部中,德拉科修好了兩個消失櫃之間的通道,把食死徒帶進了霍格沃茨。
蟲尾巴的手 蟲尾巴的銀手是書中最顯而易見的伏筆之一,出現在第四部《火焰杯》第三十三章《食死徒》,因為蟲尾巴為了讓伏地魔復活奉獻了自己的一隻手,作為報答,伏地魔給了他一隻銀手,但這隻手在第七部《馬爾福莊園》這一章,因為蟲尾巴對哈利表現出來的一絲善念而掐死了他。遺憾的是這一幕在電影中沒有被還原。
7、 黑魔法防禦術教師的宿命
黑魔法防禦術的老師都幹不長,頂多只能幹一年已經成為《哈利-波特》故事的一個獨特現象,每一部故事的新黑魔法防禦術老師也是每一部故事裡的重要看點。只是在看前幾部,起碼前三部的時候,可能大部分人不會意識到這樣一種安排會跟劇情走向有什麼特別相關,更不會想到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因為伏地魔的緣故。直到第六部《混血王子》第二十章《伏地魔的請求》中,才對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做出了解釋。鄧布利多說 哦,他肯定是想教黑魔法防禦術。我們那次短暫的會面之後的後果證明了這一點,自從我拒絕伏地魔之後,就沒有一個黑魔法防禦術教師能教到一年以上。」 而像黑魔法防禦術教師這樣的安排(即:並非像每部換一個「邦女郎」這樣簡單的格式化並列,而是在劇情上產生一種連貫、遞進而有特殊含義的存在)也正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不同於一般多部頭系列小說的特點之一。
於是這促使我們不禁回憶起這七部小說中已知的黑魔法防禦術教師。他們分別是奇洛(《魔法石》),洛哈特(《密室》),盧平(《囚徒》),瘋眼漢穆迪,其實說是小巴蒂-克勞奇更合適(《火焰杯》),烏姆裡奇(《鳳凰社》),斯內普(《混血王子》),阿米庫斯(《死亡聖器》)。
8、 混血王子的記憶與佩妮姨媽的態度
如果我們評選《哈利-波特》中最感人臺詞,那麼西弗勒斯-斯內普的臨終遺言「look at me」一定名列前茅。我認為斯內普應該是《哈利-波特》故事中內涵最豐富最複雜、塑造最立體最成功的一個伏線人物。對於他的伏筆,羅琳阿姨以《死亡聖器》第三十三章做了較為詳盡的敘述,與之前六部小說中預留的伏筆做了很好的對應,我不再贅述。
佩妮姨媽 其實,在《死亡聖器》中《王子的故事》這一章不僅對斯內普做了一番解密,對於佩妮姨媽厭惡魔法世界的原因也做出了解釋。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一直厭惡魔法世界的佩妮姨媽在小時候也曾經竟那麼渴望進入魔法世界。看完這一章之後,重新翻看之前六部小說中的蛛絲馬跡。具有顛覆效果的細節起碼還有兩點,第一點,第五部《鳳凰社》第三章《一群貓頭鷹》 「好多年前——我聽見——那個可怕的男孩——對她說起過他們。」她斷斷續續地說。「如果你是指我的媽媽和爸爸,你為什麼不說他們的名字呢?」哈利大聲問,但佩妮姨媽沒有理睬他。她似乎驚慌失措到了極點。 在第五部發行之後到第七部出版之前哈迷都猜到佩妮曾經肯定聽到過什麼,但很少有人懷疑到她所指的並不是詹姆。第二個,《混血王子》第三章《要與不要》「阿不思-鄧布利多。」鄧布利多看到弗農沒有給他作介紹,便說道,「當然啦,我們是通過信的。」哈利覺得,用這種方式提醒佩妮鄧布利多曾經給她記過一封吼叫信,聽著有點好笑。但是佩妮姨媽並沒有對這種說法表示異議。 但鄧布利多真正所指的是另一次通信——佩妮小時候寫信給他請求進入霍格沃茨。童年陰影害死人,這種受挫感使得佩妮姨媽對魔法世界的態度由渴慕變成嫉妒和恨,這種恨也轉移到了自己的外甥哈利波特身上。但是血脈親情總是不可隔斷的,這也是為什麼她能夠給哈利提供長達十七年的庇護。而從《死亡聖器》第三章《德思禮一家離開》裡對於佩妮姨媽的描寫,我們也能看出佩妮姨媽內心深藏的對於哈利波特安危的關心。
9、 魂器
曾看到一段採訪,羅琳說在第六部《混血王子》出版之前,很多人都很關心「哈利是怎麼在死咒之下活下來的?」但從沒有人問「為什麼伏地魔沒有死?」。於是這就引出了第六部的關鍵性概念——魂器。
第一個作為核心道具出現的魂器,是在第二部《密室》中現身的,它就是「裡德爾日記」,雖然說它理應是在第四章《在麗痕書店》出現,被盧修斯.馬爾福夾在金妮的舊變形課本裡,但第一正面描寫恐怕要算第十四章《絕密日記》 哈利和羅恩順著桃金孃指的方向,朝水池下面一看,只見一本小小的、薄薄的書躺在地上。破破爛爛的黑色封皮,和盥洗室的每件東西一樣,完全溼透了。 這個日記本在《密室》這一集故事裡再次打開密室,把霍格沃茨攪得天翻地覆,甚至差一點就借金妮的靈魂復活。這本日記也是第一個被殺死的魂器,甚至為殺死其他魂器做了示範並準備了武器:格利芬多之劍和蛇怪的毒牙。
第二個魂器出現在第四部《火焰杯》第一章《裡德爾府》裡,也就是那條伏地魔的大蛇寵物納吉尼。什麼東西窸窸窣窣的滑過漆黑的走廊地板朝他過來了。當那東西漸漸接近門縫裡射出的那道壁爐的火光時,他驚恐萬狀的發現,那是一條巨蛇,至少有十二英寸長。 它的三次最驚險的亮相:一是在第五部《鳳凰社》第二十一章《蛇眼》裡面,在神秘事務司襲擊了韋斯萊先生。二是第七部《死亡聖器》中第十七章《巴希達的秘密》裡假扮巴希達襲擊哈利波特,而第三次,當然就是……(去看電影吧)。
第三個出現的魂器是掛墜盒,第一次提到斯萊特林的掛墜盒是《鳳凰社》第六章《高貴的最古老的布萊克的家族》 裝在玻璃盒子裡,很重的,打不開的Locket(註:(懸於項鍊下的)紀念品小盒) 。掛墜盒和是伏地魔母親的遺物,被隱藏在他童年時去過的山洞裡,被劇毒的魔藥和一湖的陰屍保護著。但是被R.A.B,也就是小天狼星的弟弟冒死偷了出來。被羅恩殺死了,臨死之前,它還幻化出了裸體的哈利和赫敏。
第四個魂器拉文克勞冠冕最初出現的線索也在第五部《鳳凰社》中,第十章《盧娜-洛夫古德》——「過人的聰明才智是人類最大的財富。(Wit beyond measure is greatest treasure.)」盧娜用唱歌般的聲音說。說出了冠冕上面最典型特色銘言。第二次提及就是《混血王子》第二十四章《神鋒無影》,直接出現了冠冕這個事物——他從旁邊的板條箱頂上抓下一個醜陋的老男巫的頭上蓋了一頂灰撲撲的舊發套和一頂鏽暗的冠冕。
第五個魂器是赫奇帕奇的金杯,第一個有關赫奇帕奇金杯的鋪墊是《混血王子》中第二章《蜘蛛尾巷》——「那不是我的錯!」貝拉特裡克斯紅著臉說,「過去,黑魔王把他最寶貴的東西都託我保管……」
第六個魂器:戒指/復活石,這個魂器另一重身份是聖器之一。戒指最初出現於《混血王子》第四章《霍拉斯-斯拉格霍恩》——這時哈利注意到鄧布利多那隻沒有受傷的手上戴著一枚戒指,他以前從沒見他戴過。戒指很大,像是金子做的,工藝粗糙,上面嵌著一塊沉甸甸的、中間有裂紋的黑石頭。被鄧布利多殺死,但摧毀了鄧布利多的一隻手。
而最出人意外的,甚至連伏地魔本人也沒有料到的魂器則是哈利波特本人,這導致伏地魔在禁林裡沒有殺死哈利,而是悲催的殺了他自己的一片靈魂。
10、 死亡聖器
死亡聖器雖然是在第七部才提出的概念,但是在前六部小說中已經顯露端倪了。死亡聖器是個「三件套」:老魔杖、復活石和隱形衣。
其中,要數隱形衣出場最早,在《魔法石》的第十二章《厄裡斯魔鏡》中隱形衣作為聖誕禮物被交還給了哈利,哈利把它拿起來摸了摸,分量很輕。他把紙包拆開。某種像液體一樣的,銀灰色的東西簌簌的滑落到地板上,聚成一堆,閃閃發亮。在之後的每一部小說中,隱形衣作為關鍵性道具都會出現,而且越來越顯示出它的與眾不同。只是從沒有提到過它是死亡聖器之一。
死亡聖器 復活石第一次出現應該是在第六部《混血王子》中第四章《霍拉斯-斯拉格霍恩》——這時哈利注意到鄧布利多那隻沒有受傷的手上戴著一枚戒指,他以前從沒見他戴過。戒指很大,像是金子做的,工藝粗糙,上面嵌著一塊沉甸甸的、中間有裂紋的黑石頭。只是,在整個第六部中,它是作為鄧布利多親自消滅的一個魂器——剛特家族祖傳的戒指。
而隱藏最深的要數「老魔杖「了,這件聖器也是扭轉乾坤的關鍵。我們不能說它第一次出現是在鄧布利多在書中第一次使用魔杖的時刻,因為在前六部中幾乎沒有對它的正面描寫,倒是在電影中,差不多從火焰杯開始,它開始出現在老鄧的手裡。但對於這一根魔杖的存在,卻又不能說是在第七部才提出來的。有一個常常被忽略的細節,就是老魔杖具有修復折斷的魔杖的神力(這種力量是連魔杖製作人也做不到的),眾所周知,在第七部的結尾,哈利用老魔杖修復了自己的冬青木魔杖。但其實老魔杖在之前至少還修復過一根魔杖——海格的魔杖!在《魔法石》第五章《對角巷》「……可我想,他們在開除你的時候,準被他們撅折了吧?」奧利凡德先生說,突然變得嚴肅起來。「啊,不錯,是被他們撅折了,是的。」海格慢慢地移動著腳步說道。「撅折的魔杖我還留著呢。」他又高興地說。「可你不用它了吧?」奧利凡德先生急忙問。「哦,不用了,先生。」海格忙回答。哈利注意到海格在回答時緊緊抓住了那柄粉紅傘。海格在讀三年級的時候被裡德爾誣陷,魔法部派人折斷了他的魔杖,可是……海格的「粉紅傘」無疑工作得很好。不用說,一定是鄧布利多用老魔杖暗中幫他修好的。假借小紅傘作為偽裝,不僅是對被偷偷修好的魔杖的掩蓋,也是對老魔杖強大魔法的隱藏。
總之,《哈利-波特》小說中的伏筆非常豐富和巧妙,不是筆者總結的這十條可以涵蓋的。體現功力的伏筆往往有讖語法、引文法、典故法、諧音法、影射法,把這些方法用到極致的,當屬《紅樓夢》啦。而這些手法在《哈利-波特》中的運用也是登峰造極如火純青,只是因為《哈利波特》的原著是英文,在翻譯為中文之後,很多只有用原文才能體現的手法無法很好的體現出來。比如,「厄裡斯魔鏡」,它的英文「Erised」倒過來,就變成「Desire」(渴望)。它頂部刻的(Erised stra ehru oyt ube cafru oyt on wohsi)的符篆倒過來就是I show not your face but your heart desire.(我所顯示的不是你的臉,而是你心裡的渴望。)很多人曾被第二部《密室》中結尾處,湯姆.裡德爾用魔杖在空中劃出火焰一樣的名字「湯姆.馬沃羅.裡德爾」(Tom Marvolo Riddle),然後魔杖一揮就變成了「我是伏地魔(I am Lord Voldemort)」印象深刻,也許你不知道的是「裡德爾」的英文Riddle有「迷」的意思,以「迷」作為伏地魔曾經的姓氏,多麼貼切!德拉科.馬爾福的英文Draco Malfoy,Draco可能來源於創造了一部苛刻法律的雅典第一位立法者Draco。在拉丁語中「Draco」的意思為龍或蛇,同時「Draco」也有天龍座的意思,符合黑巫師家庭用星座為孩子命名的傳統。馬爾福這一名字則可能來源於法語「mal foi」或「mal foy」,意思是不誠實、不忠實的,或是不好的信仰,這用來形容馬爾福家族也是再合適不過啦。
摘自新浪《哈利·波特》十年專題
《哈利·波特大結局》上映四周年紀念版T恤仍在預售(7.15-17),戳【閱讀原文】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