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破難進行時」鹽城市亭湖區婦聯:亭巧嫂和慧心坊,從小手工到...

2020-12-28 江蘇婦聯

江蘇Women+

江蘇女性的暖心家園

關注

為了積極響應全國婦聯「巾幗脫貧行動」和省市區委加快特色小鎮建設、推動生態旅遊發展的部署要求,鹽城市亭湖區婦聯結合當地的本土元素和婦女手工特點,創建了慧心坊幫扶貧困母親民俗手工製作項目。

在鹽城市大洋灣景區的民俗工藝展示銷售培訓體驗平臺,一排排手工藝品陳列得琳琅滿目,一位位繡娘穿針引線,鉤織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小小手工活,帶動大產業」,亭湖區婦聯主席張豔陽說:「亭湖區一大批農村居家留守婦女因為慧心坊凝聚在婦聯組織周圍,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面貌,滿懷創業激情,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手工藝品講究的是細心,不僅要心靈手巧,更要用心去領悟……」2020年5月29日,在大洋灣景區的慧心坊工作室,20多名農村婦女正圍著桌子,參加串珠、老虎鞋手工製作培訓活動。慧心坊匠心導師王文華正手把手地輔導學員。

王文華(中)將自己的手藝無私地傳授給姐妹們

王文華的先祖是明朝宮廷珠釵匠人,她是第八代傳人。2012年在亭湖區大洋街道農民街,王文華自主創辦了宏瑞串珠手工坊。她以勤勞智慧白手起家,走上了創業之路。早些年,她曾是一名下崗女工,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她接觸到串珠編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那以後王文華在南京拜師學藝,專心學習編織工藝,一學就是5年。

那時,串珠編織在鹽城尚屬新興事物,市場接受及成熟度遠不如南京。「鹽城是我的家鄉,我想把編織這項民族工藝帶回家鄉發展,帶領更多姐妹們巧手致富,一起奔小康。」回到鹽城,王文華在亭湖區婦聯的幫助下,在慧心坊成立了培訓工作室,定期免費為農村婦女教授各類編織技術,帶領大家創業就業。

王文華傳授串珠茶杯墊技藝

從南京回到鹽城,故鄉的人情風物成了王文華汲取創作靈感的源泉。憑著這股創作熱情,王文華的作品豐富起來。珠串是她眾多愛好中的心頭好,她說:「我嘗試過中國結、布藝、絲網花,這些形式的作品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有珠串的可塑造性是最強的。」

為進一步提升珠串製品的品質,王文華將使用率最高的塑料珠改成了通透度和光澤度更強的水晶珠和琉璃珠。在提升珠花品質的同時,也提高了珠花的價值。她還充分發揮各類材質的特點,對產品進行精細化處理。在許多高端定製產品裡,玉石、翡翠材質的珠花也倍受歡迎。

小小珠花綻放出巨大的市場前景與魅力,然而,農村居家留守婦女習慣的鬆散家庭製作狀態已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鹽城市亭湖區婦聯依託鄉(鎮)、村婦聯,幫助王文華在每個點培養兩三個手工製作帶頭人,組織婦女統一學習、統一收集、統一結算,參與者每月人均增收約1000元。

唐盛宋雅固然很美,但美亦在當下,在身邊點滴。在王文華看來,手工技藝與日常交誼,讓匠心與文化融通,是推動手工藝術生活化、手工藝術走進尋常百姓家的健康途徑。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也給了王文華更多探索的空間。2019年年底,在亭湖區婦聯的組織與幫助下,她先後在抖音、快手等視頻網站上發布短視頻宣傳姐妹們的作品和製作場景,吸引了更多人加入團隊。她說:「我就想憑藉這小小串珠,帶動就業,增加大家的收入,為家鄉的經濟發展略盡綿薄之力。」

化繭成蝶的美麗生活

慧心坊參與者董安秀

亭湖區鎮西村村民董安秀是慧心坊項目裡的一名參與者。通過慧心坊項目,她找到了另一片土地。

幾年前,董安秀的丈夫因病去世,家中還有臥床的老人和正讀高中的女兒,她一夜間失去主心骨,「我沒有什麼技能,不會做工,只能在家裡坐著。」日復一日的焦慮,讓董安秀變得麻木。

2018年11月,亭湖區婦聯舉辦的「亭巧嫂」手工編織培訓班招募留守婦女學技術。鎮西村婦聯的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跑到董安秀家裡,「你想不想學門手藝?」她話音剛落,董安秀就答應了。

董安秀記得,剛剛接觸手工編織時,鉤織最簡單的物件都格外費勁,「又廢眼又廢手,常常會扎到自己,編的時候不會使巧勁兒。」董安秀伸出手來,食指和中指上都磨出了厚厚的老繭。「但是我不想放棄,也不能放棄。」

堅韌、好學的董安秀看著培訓群裡老師發的編織指導視頻,每天都練到半夜。沒過多久,她就成了班上編織最熟練的學員。

董安秀開始以手工編織加工為創業方向,不僅在亭湖區婦聯「慧心坊+電商」平臺上銷售手工編織品,還在網上開起了淘寶店和微店。銷售手工花、坐墊、靠枕、玩偶等20多個品類產品,成為一名在家創業的「亭巧嫂」,年收入達4萬元。「像螞蟻一樣勤懇工作,像蝴蝶一樣樂觀生活。」董安秀很自豪,這門手藝令她發生了改變,她不僅自信起來,還開始主動幫助別人。

董安秀與其他留守婦女一起製作的編織品

2019年9月,新場村婦聯找到了董安秀,希望她能到新場村帶領留守婦女學編織,為了方便她製作和教學,新場村婦聯還特意給董安秀準備了一間沿街門面。董安秀覺得這是自己感恩回報的機會,二話沒說就應了下來。「農閒的時候,你們可以來做編織活,每年能增加不少收入呢。」幾個月下來,董安秀已經無償教會了30多名留守婦女編織,並給她們提供了網絡銷售的渠道。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由於物流成本增加,董安秀暫時放下鉤針,但閒不住的她主動報名,去鎮上一家口罩加工廠做工。她說:「要是換成過去的我,肯定是悶在家裡無所事事。現在不一樣了,是婦聯的姐妹們讓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希望。」

由點到面決勝小康

每次走進慧心坊民俗工藝展示銷售培訓體驗平臺,張豔陽總能產生一點新想法,隨著她將一個個新想法落地,慧心坊項目就會更茁長一些。張豔陽是「慧心坊」項目的發起人和推進人。「從項目立項到今天,無數個值得紀念的瞬間要是都變成照片,應該能貼滿辦公室的四面牆。」張豔陽說:「一位位手工藝人的加入像一顆顆珍珠,如今的慧心坊已然是一條璀璨的項鍊。從最開始設立黃尖鎮民俗工藝展示銷售培訓體驗平臺,到現在的大洋灣、新興、便倉等區鎮村三級慧心坊電商展示平臺,產業鏈的規模越來越大,產業生態越來越完善,形成了『沒有圍牆的加工廠』局面。」

網際網路蘊藏無限可能,新零售帶來無窮力量。慧心坊將堅持產品營銷線上線下相結合,既直播產品的設計、選料、生產過程,也直播受眾的體驗感,打造慧心坊代言人網紅,提升關注度、點擊率和下單量。用更加走心的慧心坊產品營銷模式,做實上遊,做好品質,做活下遊,將其納入亭湖產業生態鏈,提升附加值和體驗感。

未來,亭湖區婦聯將圍繞「1138」目標,為1000名來料加工從業者或低收入農戶提供手工技能培訓;培樹100名慧心坊來料加工女經紀人(含技藝精湛手工師);扶持30個慧心坊來料加工示範基地;創設8個慧心坊電商展示示範平臺,推動形成慧心坊來料加工和當地生態旅遊業互動融合、相互促進、二三產業雙輪驅動的「點線面」發展格局,為決勝小康貢獻巾幗力量。

來源:《莫愁》雜誌

編輯:鍾健、吳元梓

校對:周序

審核:李志宏

總編:陸艾溳

相關焦點